当前位置: 首页 > 补差辅优 > 差生心理分析及施教对策

差生心理分析及施教对策

2013年05月14日 22:39:42 来源:科教文汇 张良 访问量:139

 

差生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而素质教育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所以面对差生更应尊重其人格,疏堵结合,发展个性,平等地看待差生,分析其心理,促进差生转化,本文通过对差生行为和心理剖析,采用适当形式,排除学习障碍。针对个体能力差异以人为本,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成才。

一、引言

学校教育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初步具有成人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而此时他们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卑、孤僻、脆弱、敏感、任性、叛逆、冲动等为表现的行为比比皆是。学校教育正是要解决学生以上的心理问题,以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影响学习及成长。作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以个性差异作为喜恶标准,不以成绩好坏作为近疏尺度,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重视、研究、了解他们的心理,一视同仁,并引导他们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这才是真正的良师。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客观公正看待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精心呵护与引导。即使所谓差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漫不经心的冷眼和讥笑,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短长、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班级事务的决策上,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即使学生的见解有偏颇,也应耐心地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批评、斥责,对话、交流是沟通、理解的捷径。善于等待。

二、因材施教,转化差生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的理念和素质会影响学生的心智成长。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看,廿一世纪需要各类专门人才,也需要千百万适应建设要求的劳动大军。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扭转狭隘的人才观,强化素质教育观念,不是以培养循规蹈矩的知识容器为目的,抛弃“只有培养高精尖人才才是本事”的思想包袱,彻底面向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其创造性,人尽其材。

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已被人们接受,它是指教学应适应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差异,年龄、能力差异,认知风格(特性)差异,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可见,要对“差生”因材施教,首先得知“材”,其次才谈得上施教。

三、如何对“差生”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差生转化

每个班的优生、差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确也有少数学生难以跟班,于是便成为了所谓的“差生”。究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在诸多的因素中,心理障碍是重要的方面之一。如:自卑心理,戒备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因此,要促使“差生”转化,就得研究其心理排除其心理障碍,以思想变化来引导行为的改进。

1.克服自卑心理,发扬其闪光点

差生常因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训斥,在暗示效应作用下,觉得己不如人,失去进取动力,消极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即使是差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化解学业压力为目的,劳逸结合,体现有张有弛的原则,消除其紧张、焦虑、抑郁的心理,发现闪光点,活跃情绪,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便能扬起差生自信的风帆;一点小小的突破,让差生体会到了做人的自尊,自信开始建立,转化便从此开始。

2.消除戒备心理,弥合其融洽点

差生受到的批评较多,认为老师同学对自己有成见,对他人总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的,我不好不关你”、“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为此我们应该给差生多一点信任,少一些怀疑,通过集体活动、课外活动增强凝聚力,加强情感交流,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让学生感到身心愉快,提高学习效率。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差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心理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希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若教师冷落或随意伤害差生,他们就会意识到偏心和歧视,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实行心理封闭,听不进受不了,一切教育效果归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差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一点点也要加以肯定,及时提出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并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坦诚交流,指出努力的方向,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心理上的樊篱,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上融洽起来,“亲其师,信其道。”差生的转化就有了可能。

3.排除逆反心理,建立其相容点

差生因成绩差,经常受到轻视或冷淡,使他们的心理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别人要他好,他偏不高兴干”的逆反心理。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形象,在课堂上尽可能的亲切随和,避免为了维护师道尊严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做好班级同学及家长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感到集体和老师真诚的关怀,有一种归属感,而不是一只离队的孤雁,消除对立甚至敌对的情绪。对他们反复出现的错误,耐心地教育指点,体察谅解,甚至加以策略性的“包庇”,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而觉醒,进而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可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唯有动之以情,用真情才能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坚冰,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批评教育,也要讲艺术性,爱字当头,如同在药片的两面涂上一层糖衣,做到良药不苦口,使他们打消对抗念头,与大家做到心理相容,相处融洽。

4.排除厌学心理,激活其乐学点

差生的成绩差,有的是由于老师家长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压力太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表现为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排除厌学情绪,就要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产生求知欲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多让差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降低要求但不断提高,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成功就要鼓励,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保持对学习的兴奋,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下苦功夫学,觉得乐在其中。但差生中普遍存在遇到困难会逃避及脆弱的心理,因此要用适当的挫折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抗挫折能力,使其最终体会到苦中有乐。

5.克服惰性心理,强化其勤奋点

有些差生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由于学习中的惰性造成的。致差原因不外乎:⑴贪玩,缺乏上进心。学习稀拉,动作迟缓,边学边玩,注意力不集中。⑵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认为成绩好差问题不大,能赚钱就能发家,因此懒懒散散,如小和尚撞钟。此类差生是因信念的缺失丧失学习动力而渐渐成为差生的,我们要从思想上消除读书无用论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引起要学习的动机,加强督促,增强外部的推力。对之加以引导教育,让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针对能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上面已经分析过,大部分“差生”差的原因在学习动力方面,因而对差生:

首先要针对其在学习动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态度系统正向力量的教学策略。实践经验表明,在学习动机方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学习常常具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并与学校的价值目标保持一致;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常常消极地看待学习,常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上。因此,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为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还应进行及时清晰的反馈,了解学生对反馈的评价,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奖励和肯定的机会。

其次,针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采取“耐心+个别化教学”的策略。根据研究资料发现,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教师的个性,如耐心和同情心的要求不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需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的教师的帮助。一个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缺乏耐心、同情心和帮助的教师,不但会使学生学习困难积重难返,而且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致使教学失效。因此,教师应适时运用个别化教学方式,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才富有成效。教师以指导者、诊断者、认知冲突的创设者、促进者和社会交往的推动者等身份发挥作用。

再次,针对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对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差异,采用“发展积极归因倾向”的教学策略。根据研究资料表明,经常失败的学生很可能把责任归因于教师和学校,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每个学生在自己所教学科中的最近发展水平,并由此确立不同的学习成功标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业成功的乐趣。为此,教师教学中应根据需要适当降低要求,严格进行基础训练,正确处理“教”与“补”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差生转化手段之一便是课外辅导,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效果并不是太明显,有时反而加重差生的负担,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在“教”中“补”,“寓补于教”,“以补促教”,从而使“差生”也能体会听课的乐趣。降低要求的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试卷的差异上,可以采取同卷不同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等级分制。当然,降低要求不是根本目的,关键还在于要发展学生积极的归因倾向。学生的归因有两种倾向,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属于外部归因倾向的学生认为自己受命运和他人的摆布,成功与否主要是外部因素决定的;属于内部归因倾向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的内部因素决定的。归因倾向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人格特征,主要通过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策略,训练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进行客观而积极的归因。

()针对学生认知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认知方式,一般是指知觉、记忆和思维模式上的个体差异,是描述人在加工(包括感知、贮存)、转化和提取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根据认知方式制定的教学策略可分为匹配策略和失配策略两类。采用匹配策略的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方式的长处或兴趣一致,这种策略对知识的获得有利,它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失配策略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短处或劣势进行教学设计,力图克服某种认知方式机能的欠缺。两类策略和作用各有千秋。采用匹配策略学习速度快,学得多,但无法弥补因认知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学能欠缺;失配策略下学生开始学得慢,难于理解学习内容,但因它针对学能的欠缺进行设计,有助于弥补因认知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学能欠缺,最终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学业能力均得到发展。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因认知方式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考虑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合理组织、安排讲授内容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依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组织教学,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

人才的造就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差生转化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我们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要转变观念,转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转应试教育为疏导教学,改变对“差生”的偏见;要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充分调动差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既要立足于课堂“教与补”的改革,又要积极探索新的科学教学方式;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训练教育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因材施教,“差生”转化工作真正取得成效。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