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2012年05月05日 14:41:18 来源:静乐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局 访问量:272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我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管理,全县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发展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我县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学校布局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生源不足与农村学校资源相对过剩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依然很突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师生的教育评价机制依然存在重考试成绩、轻过程形成的倾向,严重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农村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与农村教育亟待振兴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村师资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和主攻方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十二五”教育工作规划,特就进一步推进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加大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充分认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布局调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县教育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农村学校依然存在多、小、散、弱的问题,为数不多的学生耗费大量教育资源,办学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县城学校班容量过大,生均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全县大部分初中生集中在民办学校,享受不到充足的现代教育资源,高教育成本大大削弱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和普惠性。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县义务教育的总体跃升和健康发展。必须下大力度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和公办初中学校结构。

2.切实加强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寄宿制学校是学校布局调整的前提。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每学区办一所高标准的寄宿制小学。通过优化组合选齐配强师资,加快推进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全面提升教学和设施配套水平。学校富余人员根据个人实际充实到教辅与工勤岗位,配齐图书管理员、实验员、心理辅导员、生活老师(公寓管理员、保洁员、炊事员),确保图书阅览、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加强和规范学校公寓管理、卫生保洁等工作。加大生活服务设施投入,购置食品机械、冷柜、饮水机、洗衣机等厨卫设备,根据需要租用好师生接送车,全方位服务好师生。特别偏远的学区,整合远教模一设备,将单人校模一设备全部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做到模一设备“班班有”,充分发挥农远模一设备的作用,提高偏远学区寄宿制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配置和应用水平。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加强队伍建设、设施建设和机制建设,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学校安全工作格局,创造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全面提升高标准寄宿制小学的综合办学水平和服务功能。

3.加快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教育主管部门、各乡镇要将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放在关乎全县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主管部门会同各乡镇,下决心撤并七人以下教学点,逐步撤并单师校。12年级在学区内以片集中办学,服务半径不超过3公里,教学点由各学区综合考虑服务区内人口分布、交通、区位等因素,精心选择、合理布点,最大限度方便家长学生。具备条件的1-2年级可集中到寄宿制学校。36年级一律集中到学区寄宿制学校,实行规模办学,发挥高标准寄宿制学校的师资、设施、教学、服务等综合优势。争取到2013年秋季开学,每学区保留2412年级办学点,全县农村教学点总量控制在5060所。到2015,农村教学点进一步缩减到30所左右,全县小学校最终保留在50-60所。布局调整过程中,各乡镇、各学区要针对本地实际,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切实做好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工作,讲透政策,讲清集中规模办学的重大意义,确保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

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后的教师分流和稳定工作。通过逐步撤并单师校,集中一部分责任心强、经验丰富、教学有方的优秀的单人校教师到中心校任教;一部分责任心强、适合搞后勤服务的教师充实到工勤岗位,全面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中心校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一部分年老体弱、不宜担当教学工作的教师,鼓励其内退。

4.努力提升初中办学水平。重点加强公办初中的规范化管理,切实发挥其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设施设备,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公办初中年轻教师,使新补充的年轻教师尽快形成新的教育生产力,切实提高公办初中教学水平。公办初中要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大事来抓。加强和改进后勤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人文化的目标努力,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规范改制学校静乐三中,彻底恢复静乐三中公办学校性质,实现平稳过渡和无缝衔接,集中力量办好公办初中,平衡初中阶段公民办教育结构,形成既满足多层次教育需求、保持适度竞争态势,又相对平衡、结构合理的初中教育格局。

规范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推行董事会、行政、党委三方面双向进入机制。督促民办学校规范董事会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理顺董事会与学校行政的关系,确保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保证党组织参与民主决策,发挥党组织在民办学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推进民办学校工会组织建设,逐步推行监事制度。多方面提高民办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和民主化决策水平,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

二、积极推进校长交流和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加快培养农村优秀师资,从根本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5.建立校长交流和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校长任用机制,严格任职资格与任用程序,建立校际之间校长定期交流使用制度。针对我县教育实际,本着“城乡交流,对口帮扶、互帮互学、促进均衡”的原则,每一所县城学校都要与至少两个农村学区(校)结对,双方教师互相交流工作,学习提高。县城学校每学期派35名骨干教师到结对学区(校)帮扶支教或定期送教下乡,农村受援学校则要派相等数量的年轻教师到对口县城学校跟岗学习提高。县城学校参加结对支教的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100教时的教学任务,结对指导培养一名青年教师。进一步推进联片教研,完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将联片教研作为城乡教师业务交流的主要方式。通过交流,提升薄弱学校管理和教学水平,从根本上促进学校均衡。

6.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引导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县城教师到农村任教。县城学校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参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都必须有到农村学校支教一轮的工作经历。支教教师完成支教任务,考核合格的,优先晋升职务,优先聘任,优先评模选优,在原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时,划入最高等级。若不认真支教,敷衍塞责,考核为不合格者,一律取消晋职资格和评优评模资格,绩效工资分配时按不称职对待。对参与双向交流的教师,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及原单位的待遇福利不变。派出学校要负责支教教师的交通补助和适当的生活补助,受援学校要为支教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准备好临时周转宿舍,并给予支教教师不低于本地教师山区岗位津贴的生活补助。参与双向交流的教师由接收学校安排工作,进行管理和考核,考核结果归入教师业务档案及人事档案,发放绩效工资时与之挂钩。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为农村教育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7.严格教师编制和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择优聘任”的原则,每两年核定一次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要择优聘任,切实保证一线教师的职数,农村学校预留5%的附加编制。各校要严格控制教辅、工勤人员数量,坚持按需设岗,杜绝因人设岗。严禁其它单位和部门占用教育部门和教师的编制,不允许教师改行、外调或借调。对已借入党政机关和其它单位的教师,限期办理调动手续,未能办理调动手续的教师返回原校上班。不经教育部门批准,擅自到其它学校任教或到其它单位上班者,一律按脱岗处理,扣发全部工资。校长和教师请假继续按原规定审批。

8.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教师培养提高作为一项长期的学校发展战略,切实抓好教师学习培训和校本研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加强大科目师资的同时,注重小科目教师的配备和培养。寄宿制以上学校逐步配备专职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师,并加强培训,保证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实验课正常开展。将师德建设和年轻教师培养列入每学期的学校重要工作日程。严格控制拨高使用骨干教师,禁止将骨干教师集中在少数学校。学校要建立以各科骨干教师为核心,科任教师参与的教研组织机构,每学期都要拟定活动计划,扎实开展教研活动,讲求活动成效,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9.实行新聘教师定期服务农村制度。新补充的教师一律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最短工作年限为5年。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满,愿意留在农村任教的,正式入编后必须至少在农村再服务3年。鼓励教师扎根农村,终身服务农村。进一步落实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按环境艰苦程度分类实施、梯度发放。教师绩效考核要向偏远学校、条件艰苦学校教师倾斜,与中心校教师拉开一定档次。各校要想方设法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积极地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安心工作创造条件,激发广大教师共同的职业期待和工作愿景,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四、改革学校评价制度,大力推行多元综合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教师专业成长

10.明确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评价功能和原则要求。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是诊断、矫正和促进发展,而不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现代教育评价总的原则是,定量与定性结合,淡化分数评价,强化等级评定,突出诊断和矫正功能,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良性发展。发挥校长和教师绩效考核的导向、激励和构建功能,完善考核办法,提高考核效度,促进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

11.努力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多元综合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努力推进中小学考试制度改革。对文化课,各校要在现有期末素质测试的基础上(占60%),加入平时考查内容(占40%,包括课堂表现20%,作业评价20%),作为学生学期文化成绩,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划分等级;对音体美和信息技术等课程则要进行综合测评,划出等级并描述特长。最后按“等级+特长+评语”的方法,对每一位学生作出客观全面而又富有激励性和建设性的评价。特长评价为每学期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的成绩、成就记录。评语评价即对学生的品德、态度、行为和学业作出综合评价,要坚持客观性、激励性、建设性原则。

12.尝试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按照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中关于对学生评价的要求,在“等级+特长+评价”综合评价基础上,形成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同时让学生逐步收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代表作品(作业),荣誉等,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3.客观全面地评价校长和教师。进一步完善校长和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将过程评价与实绩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校长和教师更新观念,规范办学,促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和自身专业成长。突出以民主测评为主要方式的师德师风考核,注重以管理和教学过程为主要内容的业务考核,强调以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总体效果(包括学生个性发展、优秀生培养、学困生转化、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的业绩评价。坚决消除单纯以考试成绩排队考核校长和教师的做法,巩固并发展我县绩效考核的优秀成果。

五、抓好公办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示范,民办幼儿园为重要补充的学前教育格局。

14.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公办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示范、民办幼儿园为重要补充的学前教育格局。县职工幼儿园改称“静乐县第一幼儿园”。抓好维修重建、设施配套和教师整顿,尽快恢复正常秩序,正常招生。2011,在河西区新建占地10.5亩、建筑面积4451平方米、能容纳450名幼儿的“静乐县第二幼儿园”。抓住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契机,在整合农村中小学校舍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新建和改扩建,三年内兴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扶持具备基本条件的民办幼儿园规范办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选招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充实到公办园,民办园教师严格实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一律不准任教。更新学前教育办学观念,加强学前教育督导检查,切实规范办园行为,发挥公办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彻底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坚决落实民办幼儿园办学资格准入制度和保证金制度。无证园一律取缔,不合格园坚决关闭,不交保证金者一律不准办园。严格资格审查与年检,加大治理整顿力度,构建合理、有序、规范、健康的学前教育新秩序。

六、抓好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普教与职教结构,提高内涵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才需求

15.抓好普通高中教育。努力抓好静乐一中的高水平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静乐一中的扶持力度。力争将静乐一中办成高品位的现代化高中。继续实行为一中招聘优秀师范类本科以上毕业生的教师补充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全县高中师资水平。扶持和加强致远高中,建立适应不同就学需求的普通高中教育结构。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高中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完善必需的硬件建设和课程建设。加快培养教学骨干,创新培养机制,为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加强以绩效管理和推行绩效工资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严格贯彻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晋政办发[2009]73号),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和规范高考补习班管理,避免挤占正常的教学资源。在培养、拨高应届生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提升高中教学质量,提高应届生达线率。重点通过以奖代助的办法,推开普通高中贫困学生救助工作,逐步完善助学体系。从多方面促进高中内涵能力提升,办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

16.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加强中职专业师资建设。加大中职教育投入,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特别是实训场地建设。培养一批适应当前专业建设需要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立足本地实际和人才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办好计算机、机电、化工等主导专业,开办酒店管理、幼师、汽车驾驶等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新专业。通过合作办学、企校联姻,以扩大就业来驱动招生,壮大办学规模,提高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高度重视与本地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拓展本地就业市场,在扩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为提高本地企业员工素质和企业竞争力做贡献。进一步拓宽办学领域,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这一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

以建设高水平高中为起点,统筹全局,盘活县城学校校舍资源,实现合理重组,实现各校之间的共赢

17. 建设高标准现代化高中。将选址新建静乐一中列入全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全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积极组织实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按照示范高中建设标准, 抓好一中新校区建设,全面提升校舍设备师资等办学要素,办一所高品位的现代化高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造人文环境,办出学校特色。从根本上改变我县普通高中教学条件落后的局面。

18.盘活县城学校校舍资源。静乐一中新校建成后,静乐二中迁入一中旧校区,新建小学迁入二中旧校区,拓展和优化新建小学校园环境;在新建小学旧校区办一所公办幼儿园,进一步扩大县城公办幼儿园规模,基本满足城区幼儿入园需求。从而实现县城学校布局的大调整、大重组、大格局,达到学校布局的最优化, 整体上改善县城学校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