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静乐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静乐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年05月05日 14:39:49 来源:静乐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局 访问量:273

静乐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教育事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对于增强综合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推动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构建“五新静乐”总目标出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省、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针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全县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顺利通过两基验收,0506连续两年高考达线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高考达线达到160 人,其中达重点线49人,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校舍焕然一新,设施设备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质的提升。但是,目前全县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全县学校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基本解决,质量与效益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学生上不了学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农村学校硬件问题基本解决,软件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基本解决,均衡发展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是十二五教育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以建设 “产业发达、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的“五新静乐”为总目标,加快发展全县教育事业,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努力使高水平高中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比重达到要求,成人教育渠道更加广泛,三教统筹成型,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全县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和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县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具体指标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85%以上,学前两年入园率达到70%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60%以上;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初中巩固率达到98%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5年,毛入学率达到87%;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0.5年。总体目标是:全县教育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设施普遍达标,现代教育理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教育公平初步实现,全县人口素质空前提升,人口压力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三、工作方针和推进策略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推进策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学生志存高远,发愤图强,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和必须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强健学生体魄和心理素质。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探索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和本地实际的教育管理方法,调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导向。大力扶持困难学生群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坚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改革教育评价,发挥引导功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教师专业成长。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立足于普教、职教、成教、幼教统筹协调发展,实施六大教育工程。

——教育教学提质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标,巩固建设成果并逐步提高。严格按照省定义务教育办学标准,逐步添置、完善中小学文理科仪器设备、以及音乐、美术、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设备配置,适应素质教育实施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设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提升学校服务功能。重点推进依法治教,推进学校规范化管理,全面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科学、有序、高效的学校运行机制,提高标准化、科学化办学水平,提升学校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进教育创新,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素质教育实现新突破,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高度统一。中考高考各项指标跻身全市前列,到2015年本科达线人数突破220名,再次实现标志性突破。

——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工程。通过布局调整,整合优秀师资,更新师资结构,整合教育设施设备,集中力量建设14所高标准寄宿制小学,每学区办1所高标准的寄宿制小学。2015年,撤并100所左右的农村小学,最终保留50所左右的农村小学,用五年时间实现集中规模办学,农村乡镇所在地寄宿制小学实现生员增加、质量提升、办学增效的目标。

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逐年撤并7人以下的单人校,复式教学层次降至2级,条件较好的乡镇彻底取消复式班;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所高标准的寄宿制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集中在中心校,扩大集中办学规模。按照标准化要求,全面完善寄宿制学校生活用房、专用教室、综合实践教室、教师办公用房、学生宿舍建设,加强生活设施建设,配置生活老师和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学校后勤服务质量。办好生源较好的农村初中,完成静乐三中的公有化改造,解决初中教育的体制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下大力气规范初中办学行为,实现全县范围内初中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县职工幼儿园建设设施配套,发挥其示范园作用,在县城每两千人以上新建住宅小区新建1所高标准幼儿园,解决入园难问题。农村中心小学取消学前班,利用闲置校舍办好幼儿园,8000人以上乡镇办好中心幼儿园,规范学前三年教育。十二五末期,全县单师小学保留在50所左右,城乡公办幼儿园发展到20所左右。成人教育机构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要扩大教育阵地,拓展教育渠道,创造多种教育形式,突出普惠性和公益性。为成人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更多的渠道,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绿色健康的社会空间。从而构建普教、职教、成教、幼教和校外教育相协调的大教育格局。

在抓好布局调整的同时,继续完善校舍和设施建设:

1.幼儿园:规划新建校舍面积14580平方米,规划室外活动场地13500平方米,规划投资2536万元,配置活动设施设备40套,活动设施计划投资800万元。

2.义务教育中小学:建设寄宿制学校生活用房、专用教室、综合实践教室、教师办公用房、学生宿舍,规划总投资7794万元。其中规划新建校舍面积23800平方米,规划投资2910万元;加固校舍11422平方米,规划投资582万元;改扩建校舍面积14179平方米,规划投资1722万元;规划体育场馆43800平方米,规划投资2230万元;规划新增占地面积76000平方米,规划投资350万元。重点通过改建的方式,解决适应城乡教师交流需要的教师周转宿舍。

3.普通高中:另行选址新建静乐一中,占地面积不少于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投资1亿元。

4.职教实训大楼:规划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包括实训机器设备投资1500万元。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校校通、班班通,全面提高任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和资源应用整合能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到十二五末,所有单师小学全部配备电脑设备和基本网络应用系统;所有初中和学区中心校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建成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主要场所的校园网,建立辐射周边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县城学校建成比较完备的校园网,网络到班,初步拥有数字化校园必备的应用系统,与因特网高速互联;建立覆盖全县教育系统的县域网,努力实现管理、教研、培训的网络化、信息化,逐步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积极培养中小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加工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在抓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中小学教育资源共享的信息库。

——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做好特岗教师的留任和培养工作,继续实施每年为一中补充新教师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到十二五末,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100%,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9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100%,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10%以上,全县中小学教师全部实现新老交替。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实施农村教师到县城学校跟岗学习和县城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支教或送教下乡制度,建立和完善校长任期制度和交流制度,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大力开展连片教研、能手评选、专项技能大赛等活动,为教师拨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素质全面、技能高超、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学新秀和课改领军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推动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提升职教保障水平。抢抓战略机遇,争取国家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适应教学需要的各类实训场所。以煤炭资源整合、大中型煤炭企业进驻静乐为契机,加强企校合作,推进采煤、煤化工、机电等专业建设,使之逐步成为稳定成熟的专业;继续加强与外地企业、职校的合作交流,推动企校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办学体制改革,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学生就业,拓宽职教办学领域,激活职教办学机制。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从企业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同时加强文化课师资建设,提高教学实力。在面向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注重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形成就业与升学双轨推进的育人机制。

——高中教育提升工程。与全县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另行选址新建静乐一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配套,建成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适应县城市政建设发展方向的一流的现代化高中。规划规模为14轨,争取一次规划、一次建成,彻底改变目前静乐一中占地面积小、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不断提升高中内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抓好日常教学,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注重分层优化,实现培优扩中补差,抓好教研教改,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抓好学校人文生态建设,打造优秀教师成长的平台,激发学校活力;抓好德育政教和后勤服务工作,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抓好优质生源,实施吸引优生的优惠办法,优化教师组合,让优秀学生留得住、学得好,推动良性发展,扬起教育龙头。

五、改革发展与基本保障

(一)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基本法律法规,切实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作,优先谋划、优先安排、优先投入、优先实施。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统筹县域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三个增长”和“两项逐步提高”,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抓好硬件建设,打好标准化验收和高中综合实践场地建设两个硬仗。住建、国土、计划等相关部门对城乡校舍建设予以大力支持,将城乡校舍建设统筹列入发展规划,在土地供应方面予以无偿划拨,减收或免收相关规费,人事、编办对学校正常补充教师予以优先安排,建立长效的教师补充机制。实行编制的动态管理,每两年进行一次核编,及时解决教师缺编问题。

(二)注重教育机制创新。继续推行校长目标责任制管理、日程式管理、兴办好事实事承诺制、校长定期汇报交流制,深化绩效工资改革。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行对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的扶持政策,在师资、经费方面予以倾斜,在教学、教研方面予以帮助。改革评价机制,在保留和改进以往做法的基础上,坚持主体多元、内容多样、方式灵活的学生评价原则,尝试对小学生实行等级评价,对中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诊断、矫正和发展的作用,突出评价的育人功能。处理好教育领域八种关系,即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关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课程改革与常规教学的关系;以人为本与内涵发展的关系;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三)全方位推进课程改革。坚持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首位,把教师内涵能力提升作为根本,把构建新型课堂模式作为重点,把建立综合评价机制作为关键,把加强德育工作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作为保证。以校本研训为基础,切实抓好联片教研这个载体,促进校际间的交流学习,遵循“理念先行、观摩示范、研讨交流、大胆实践、反思提高”二十字方针,保证效果。引导教师勤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切实通过课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构建高效课堂、设计有效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时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精选作业和辅导材料,提高作业效率,避免机械重复训练;开全开足并认真实施艺术、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身体素质。

(四)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终生学习。进一步完善校长任用机制,严格任职资格与任用程序,建立校际之间校长定期交流使用制度。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工作机制。通过城乡交流,对口帮扶,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县城学校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参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都必须有到农村学校支教一轮的工作经历。健全管理和保障机制,对参与双向交流的教师,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及原单位的待遇福利不变。准备好临时周转宿舍,并给予支教教师不低于本地教师山区岗位津贴的生活补助。严格教师编制和岗位管理。实行新聘教师定期服务农村制度。将教师培养提高作为一项长期的学校发展战略,切实抓好教师学习培训和校本研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加强大科目师资的同时,注重小科目教师的配备和培养。寄宿制以上学校逐步配备专职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将师德建设和年轻教师培养列入每学期的学校重要工作日程。要想方设法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激发广大教师共同的职业期待,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五)构建和谐平安教育环境。和谐平安是发展的前提。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要全力支持教育工作,形成工作合力,给教育发展创造齐抓共管的环境。要加强全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党团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壮大学校党员队伍,注重发展教师党员,特别要注重吸收校长队伍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提高校长队伍的战斗力,强化党对学校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团员的模范辐射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和班主任工作主阵地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和活动当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合作意识、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增强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加强队伍建设、设施建设和机制建设,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学校安全工作格局,巩固和扩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综治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大排查和整治力度,及时消灭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创造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做好助困保障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免补政策,切实让贫困学生及时得到救助。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