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论著 > 对新课标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新课标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2017年12月23日 11:59:56 来源:继教网 访问量:56 作者:朱 瑛

对新课标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朱 瑛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体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日益广泛地采用。但是,在新课标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否则,势必影响新课标的全面贯彻落实。下面,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谈谈新课标实施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自主”与“自流”

    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你喜欢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已成为教学中的常用语。的确,这样的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当学生对新课文还没有基本的了解时,当新课文还没有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时,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还有,在讨论交流时,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跑,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而不是发挥主导作用。自主学习确需宽松的教学氛围,但在上述情况下,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

    比如:在一次“教坛新秀”评比中,有位教师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模仿特级教师支玉恒的教法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问学生:“此时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结果,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杂乱无序。学生说到哪儿,教师跟到哪儿,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使听课的学生和教师如坠云里雾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也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跑。尊重,不等于迁就;提倡自主,不等于百依百顺;群言堂不等于乱言堂。教师应是学生的领队,需要“引导”就到队前,需要“穿针引线”就插到队中,要担当好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就是说,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可走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就拿《只有一个地球》来说,我认为教师不妨这样引导:假如一学生说到“酸”。教师可以问:“还有哪些同学,你的感觉也是酸酸的?”让众人都来说“酸”,都来交流产生“酸”这种感受的原因,进而全体学生共同研读描写“酸”的词、句、段,共同感受、体验、理解“酸”。

   合作学习与“拉郎配”

    目前,合作学习风靡小学语文课堂,被认为是学生学会交往、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领袖品质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主观随意性很大: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学生即使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学生即使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要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装饰。学生成为注解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比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第一教时),一节课中组织了3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4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这3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

    合作学习不能徒具形式,组织合作学习要注意两点:

    1.要把握时机。一是出现新知识时;二是通到大家都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解决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发生争论时。

    2.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选择具体的学习方式。安排学习小组的组合等。否则,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就会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任意搭配的“郎君”。

    尊重文本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研讨语文新课标时我们发现,“体验”一词,在文中先后出现15次。与其基本同义的“感受”一词,出现13次。可见,新课标对学生独特体验的高度重视。有人说:“体验”是语感活动的桥梁,是语文素养的基石。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时。从热爱语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增强能力、提高修养、陶冶情趣等方面界定了“培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很显然,这些语文素养,很难以机械、呆板的言传口授养成,需要学生通过切身的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来感悟、体验。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时时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但是,对于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独特体验”,我们也要大喝一声“NO”!

    笔者曾多次听《狐狸和乌鸦》一课。归纳一下,无外乎3种教法。一是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开始就给狐狸戴上“狡猾”的帽子。二是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把狐狸3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品味,结合狐狸与乌鸦的表现谈想法。由于教师没有设定框框,所以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狐狸“狡猾”,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终于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有的说狐狸“聪明”,而且很有意志力。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老师认为后面这种见解很有创意,大加鼓励。三是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对上述两种观点展开讨论,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聪明”?通过讨论、统一了认识:狐狸是“狡猾”的,因为它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不道德的。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

    很明显,第一种教法过早地给狐狸定论、形成了思维定式,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特体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第二种教法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忽视了正确引导、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三种教法既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新理念。

    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错误倾向是:片面理解“培养创新精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原则、片面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甚至对学生的错误体验,不作评判,缺乏正确的引导。作为语文教师、切不可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忘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课标语)。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狐狸的话是言不由衷的,违背了公民道德规范“诚信”的原则。假如把这种违背“诚信”的行为视为“聪明”来赏识,那么让学生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假、冒、骗的行为?

    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关系、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验、讨论和争辩进行甄别和评价,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

    超越教材与非学科活动

    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但我们看到,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蹦蹦跳跳、热热闹闹,一节课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更有课堂辩论和课本剧表演。课堂教学像摆满汉全席似的“一盘盘一碟碟”往上端。可是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感悟的时间少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被挤掉了。这样做可能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理应立足语文学科之“本”,学语文,用语文。我们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延伸”,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那种置首要任务于不顾,只求表面热闹的非语文学科活动,应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摒弃。

    探究性学习与科研人员的专题研究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有着更为鲜明的实践体验、探索感悟的求知特点,因此,备受师生的关注。但是,目前对探究性学习有两种误解:一种是神秘感,一种是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科研人员的研究,要求学生探究出结果。

    华东师大曹宗棋教授指出: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中的“探究”,并不是科研人员的那种“探究”,而是一种以探究性方式为主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探究的兴趣是第一位的,探究的科学价值是第二位的;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是第一位的,获得探究结果是第二位的。学生的探究,主要目的不在于探究的成果,而在于通过自主地提出问题,选择正确的方法,打破既定的思维定式,在实验、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了便于学生的探究,教师不妨给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样式:“提出问题——确定选题——研究探索——整理资料——各抒己见----总结评价”。在探索过程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与学生共商探究方案、提供资料支援,提供表述和交流的机会。如一教师执教《茶》、揭题后问学生想了解些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究竟是谁最先发现茶?古人怎样饮茶?中国茶分几大种?沏茶的方法有哪些?茶是怎样制作的?茶的历史是怎样的?……教师让学生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然后引导归类、确定几个大的研究单元:茶的历史、茶的炒制、茶的变迁、沏茶的艺术、茶的名文欣赏等,每个学生还可以定出各单元之下自己的小标题。比如:国内茶作品摘抄、茶广告商标集锦、名文欣赏等。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者应互为补充,不可偏废。

以上这些想法,无非是想给教师提个醒: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吃透新课标、充分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

来源:《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10期.

  • 附件(1个)
  • 4.对新课标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思考.doc (35kb) 下载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