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长在线 > 会宁历史有名的李兰图校长

会宁历史有名的李兰图校长

2019年09月15日 07:49:32 来源:祖老师 访问量:613

 
祖老师
13小时前

奠 基

——记李兰图校长

伏麒鹏 王虎

1996年1月14日,一位优秀的校长,一位卓越的教师,一位牵挂着十年九旱、经济落后的定西县四十万老百姓冷暖的中共定西地委委员,不久前因病卸任定西县县委书记的李兰图同志去世。泰山其颓,梁木其坏,哲人其萎,阴沉的天空飘着悲伤的雪花,桃花山为之黯然俯首,祖厉河为之凄然呜咽。在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声中,在同学、朋友、学生、领导、同事汹涌的泪潮中,他走完了自己五十又五年的生命历程。他的离世,不论对家庭、对家乡会宁,还是对整个定西地区来说,都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1943年1月,李兰图在会宁北部新庄塬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出生。他一来到这个世上,首先面临的是人类历史上从来也没有比这个更为重大的问题:贫穷和饥饿。七岁上没了母亲,扔下刚刚三岁的嗷嗷待哺的小弟弟。童年的色调是灰暗的,几乎不堪回首。共和国成立以来,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新庄塬,郭城,河畔,会宁县城,既是一路欢歌,也是一路酸辛……说是一路欢歌,穷人的孩子终于有学可上,也基本上能够上得起学,再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喜爱,同学敬重;说是一路辛酸,那是因为当时百废待兴,山区经济状况还十分落后,民用的基础设施几乎近于空白。从家新庄塬到县城,几百里的路要靠步行,三年高中,也只在郭城搭乘过一两回本乡人开的一辆破旧的货运汽车,这在那时竟然是一件稀奇的事,是值得让人羡慕的事,也是一件值得回味品咂可以炫耀的事。吃穿用度大多时靠自己背,老父亲吆喝着毛驴也送过,但毕竟山高路远,家里还有很多的农活,来的次数也极少。

一次,从县城回家去,准备取点吃的。可到家后,发现家里四壁徒立,空空如也,什么食物也没有。他的心顿时也空落落起来,似乎干旱的初春家乡的山塬,看不到一点的绿色希望……该怎么办?渐渐地,各种念头在他的脑海里如跳动的火苗般明暗不定……在非常矛盾、伤感的迷茫中,为了不想再给家里增添负担,他决定不再回县城上学。那天父亲不在家,老祖父说不论怎样,不能辍学。最后祖父在洋芋地里给他摸了些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土豆,煮熟后,让他背上回县城。去了之后,吃的什么,喝得什么,怎么度过那让当时的人们一想起就伤心、就难过的日子的,他没有给任何人说过,大概他永远也不想对别人说,因此谁也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总之,是奇迹般的过来了。在艰难的生活中,他练就了几乎连水也不怎么喝就可以干吃炒面的本领,而且吃的既快又香;也练就了随便能咽下榆钱、灰条籽粒和点粗粮做成的食品(其实,那不能叫食品,只是没有一个恰切的词儿来命名)的能力。“吃炒面,喝凉水,脸象魍魉鬼”,在会宁,尤其是他们这些当年上过高中,后来考上大学的人,体味得比一般人应该说要深刻得多。“嚼得菜根香,则百事可为”,在别的地方,或许可以表现出一个人具备坚忍不拔、能够克服任何困难的优越品性,百事之为,可能还有别的选择;而在会宁,由于地处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陇中,凡是有些志气,想要成才的人,这好像是上天自然的一种“赐予”,是同生命与之俱来的无法摆脱的宿命,是在严酷地逼迫下的无奈就范,不论是谁,基本上想躲也躲不开。

1967年9月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了四年的李兰图大学毕业,然后在校待分配一年。1968年9月回家乡河畔中学任教。在这里,他一干,就十一年。讲解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简练;课本内容交待的清楚明白、深入浅出;课堂学习气氛恰到好处地掌控和课堂纪律管理的超强能力,使得他的精彩的化学课课堂如同他最熟悉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一般,井然有序,秩次不紊,因而深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由于有突出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时间不长,他受学校推荐,被上级任命为河畔中学副校长。

有千里马,必须有识马之伯乐。不然即使是骐骥,也可能同驽马一般,役于平庸之手,引车服田,终老枥下。所幸李老师所遇的两位河畔中学的校长,皆是心胸宽阔,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识才,爱才,惜才。鉴于副校长优越的才力,先后任正职的两位老领导几乎如出一辙般的把管理学校的权力完全交给了他。校长大胆地使用,强力地支持,充分地信任,使他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有了日驰千里的机会和可能。李老师不负众望,在他的有力带领下,在他精心的管理下,在他千方百计的维持下,即使在“文革”那样的大环境中,河畔中学也未出现过大面积、长时期停课的现象。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好长时间,河畔中学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人数,在全县所有的中学中都名列前茅,受到广泛地关注和好评。地处乡下,直到现在,教学质量依然可以和城市中学相提并论的,这在全国已经不是很多见,而河畔中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名为“会宁三中”)则是其中的一所。而这个扎实的根基,就是李校长和他带领的老师们在当年打下的。

“文革”时期,教育界真可谓混乱不堪,结束后的一两年,虽然广大教育工作者热情很高,但由于受长时期的左倾思想的禁锢,一些领导还是畏首畏尾,不敢放心大胆地让大家去干。但河畔中学在李校长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大踏步前进,各方面的工作,很快步入正轨。可有一件让人头痛的事,就是学校周边的环境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得上糟糕。时不时有一些社会上的无业人员和地痞流氓来学校寻衅滋事,打学生,骂老师,威胁家属和后勤人员。甚至郭城、河畔一带结成的流氓团伙,即号称为“七狼八虎二十四只野狐子”的,专门和学校作对。这些人社会关系复杂,做事手段残忍,不计后果,所以,一般人面对他们的凌辱,只能忍气吞声,毫无办法。而当时的公安力量相对薄弱,人手不够,要管的事情又太多,根本无法对付这些见缝插针,想尽一切办法挑衅闹事的家伙。这对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是不可饶恕的干扰和破坏,对刚刚定下心来认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造成的是严重的心理阴影,至于对学生身心的伤害,更是不言而喻。李校长对自己带课的高二级一班学生说,如果有人来咱们学校闹事,你们班要出头,因为你们是学校最高年级,是全体同学的老大哥。不要怕,谁来跟谁斗,有责任,我负!然后,他将对付机宜悄悄吩咐了班长。一次,这帮子不三不四、奇装异服的社会青年在晚自习时间进学校来,酒气熏天,抹胳膊,缏袖子,叫着某某班主任和某某学生的名字,嘴里不干不净,一副打不了人,便誓不甘休的样子。他们站在高二级一班门前叫骂不停,不听赶来的学校领导的任何劝阻,恶言相向,气焰十分嚣张,甚至将一位同学拽出教室,进行殴打。没想到这一回,他们错估了形势。李校长给班长递了个眼色,吃过校长定心丸的高二级一班全体同学在班长的号令下,上自习的他们齐刷刷的站起来,手持自己坐的凳子对动手打人者果断出手,迎头痛击。其他班的同学听到后,也出教室呐喊助阵。闹事者发现情势不妙,立刻撤退,抱头鼠窜。经过这样一番大快人心的“斗争”,再经社会上同情学校、痛恨地痞流氓行为的民间故事高手们善意地添枝加叶、绘形绘色地渲染和宣传,似乎真的产生了巨大的震慑作用,从此以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随便来学校进行挑衅、闹事的事就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从此,“李兰图”的大名传遍全县,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在今天看来,当时这么做,不一定合理,更不一定合法。但那时,除此之外,要立马起到作用,以稳定和维持秩序,实在无别的更好的办法。一位校长,维护自己学校的正当权益,为发展保驾护航,这是起码的良心和责任。更何况李校长是曾担任过大学学生会会长,在“文革”中,就敢对造反派头头进行抨击的血性男儿!

由于思想解放,敢作敢为,大胆创新,工作成绩突出,1979年11月,中共会宁县委、县政府决定任命李兰图为会宁县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二中的前身是城关中学,受“文革”影响,学生很有些“造反精神”。或者可以这样说,他们比乡下学校的学生更调皮捣蛋,更淘气,更不爱学习。改革开放初期,初中部一个年级仅四个班,而每个班也不过三十四五个孩子,好多孩子不服管,天不怕,地不怕,一些班主任被他们整得直想哭。对此,白桢老校长简直气疯了,为了整肃纪律,一口气开除了将近四十个(也不过是吓唬吓唬,一周后,全体招回)。“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李兰图校长到任后,从严治校,尽职尽责;扎实整改,措施得力。于是,涣散的人心逐渐地凝聚了起来,学校的风气也逐渐好转了起来。教职工只要认真工作,即使出现失误、错误,都有校长给你分担,甚至全部承担。所以大家干的舒心,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在二中,虽然身为校长,但他始终未脱离教学岗位。一把尺子或两节粉笔,是他上讲台的全部家当。他上课从不带课本,也不带教案。他认为上课时,老师如果不停地翻书、看教案,是课未备充分,对所教内容不够熟练的表现。强调老师课上的精彩,一定得来自课外的功夫。若只知道照本宣科,永远都成不了一位优秀的教师。正由于他长时期钻研教材,业务专精,后来应邀参加了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中化学新教材讨论会。当时,图书资料极度缺乏,尤其理科,为了使同学们有一定的参考材料,他呕心沥血地编写了《高中化学总复习资料》、《高中化学总复习题》等书,总字数在四十万字以上;撰写的《化学反应速度及化学平衡》、《氮族》、《硅》等三篇教材分析,曾在全省新教材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受到与会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李校长有明确的治校思路和目标。他一进二中,首先在转变教风、学风和校风方面下功夫。“办好学校必须首先使学校有一个好的风气”,是这位勇于付诸行动,而平时话并不很多的校长的口头禅,当然也是他办学思想之一。好的校风是什么,在李校长看来,就是领导要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说到做到。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遇事扯皮推诿;管理要严格,不论对教职工,还是对学生。特别是对学生,要“给一副好心肠,不给一副好脸势”。在他任校长的四年里,别的老师一间宿舍,校长也是一间宿舍,绝不搞特殊化;学校的财务账目,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就是一月晒一次,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师就要有一个教书育人的样儿,要多读书,努力读书,如果教书的人不去读书,那书该怎么教呢?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所有的学生如果不认真读书,那还是学校吗?学习风气都好不起来,哪里还谈得上建设良好的校风?

对教师在业务知识学习和教学工作上是严要求,但对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则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帮助解决。刚分配来的新教师宿舍墙粉刷白了没有,校长要亲自过问;水壶是新是旧,能不能用,校长要过问;年纪比补习班任何一位同学都轻的老师的课排好后,怕学生因老师年龄太轻,产生抵触情绪。校长亲自到教室替新老师做宣传、作介绍,而这些又都是事先不告诉教师本人的。充分的信任教师,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家尽心尽力地排忧解难,真心实意的帮助他们克服自己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这样,使得在他手下工作的人都心情舒畅,觉得应该好好工作,努力工作。虽然他对老师们的管理算得上严厉,要求也是相当严格,但得到的并不是反感、反对,而是发自教师内心的真诚拥护和称赞!

二中风气的向好,各方面工作快速地步入正轨,以至后来成为陇上名校,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这个成绩的基础,是李校长和他当年带领的一批二中教师通过踏踏实实地实努力工作、认认真真地教书而奠定的。

公元1989年9月9日,会宁二中二十周年校庆典礼举行,时任定西地委宣传部长的李兰图作为前任校长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当他向麦克风走去时,全校师生不约而同站立起来,片刻寂静后,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掌声饱含着二中人对老校长衷心地欢迎、赞许和感激,饱含着对他在二中四年时间里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同时,这掌声也代表和表达了会宁全县老百姓的共同心声。

李校长极其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他从不迁就、姑息任何学生有违社会公德的坏习惯、坏毛病。凡是作过他的学生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就是一颗小树,而李校长手中经常拿着一把剪刀,只要小树长出斜枝,就会被立刻剪掉。学校里,总有一些男生喜欢抽烟。“小烟鬼”们抽烟的地方都是比较隐蔽的角落,那好,李校长就专门在这些地方的附近恭候,准备着“瓮中捉鳖”。一旦抓住,他的处理方式也极为特别。李校长恭敬地给那些吓得瑟瑟发抖的小烟鬼每人发一枝自己带来的好烟,点上火要他们吸,希望他们认真过过瘾。面对自己既尊敬又畏惧的校长的如此“抬举”,毛头小伙子们,一个个羞得脸都不知往哪里放,勾着的头始终不敢抬,就恨没个地缝或老鼠窟窿钻进去……方式虽然有点“虐”,但效果奇佳。好多同学,对李校长“整治”他们的这种办法,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其中一位曾说:“这种使人产生强烈羞耻感的办法,是把好多人吸烟的坏毛病给彻底地治了。”

中午时间紧张,水房盛开水时总会有些同学乱抢,维持秩序的虽然大声吆喝,但效果往往不佳。可只要李校长一出现,即使他离得远远的,学生立马会排好队,由无序变有序,由混乱变整齐。早上第二节课后的课间操,大部分同学只是出来应付一下,懒洋洋的;想认真做操,锻炼身体的同学真还没几个。但同学们只要看见校长远远而来,瞬间全体精神振作,队伍整齐,动作有力。气氛因之改变,气场随之转迁。在他身上,似乎有一种上天赋予的特殊气质——即一般人绝不具备的——不怒而威。其实,不论打水,还是课间操,他只是想看看,了解了解情况,并不是想去抓住谁,呵斥谁,批评谁。但不知什么原因,那么多的学生就是怕他……

对学生严要求,严管理,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对自己的老师却素来敬重有加,这又体现了他坚守优良传统的信念和高尚风操。

李校长有一位老师姓庄,名英,会宁县郭城乡人。家庭成分很高,父亲因成分问题被镇压。庄老师虽然学业很好,但自参加工作以来,因为成分问题,一直受排挤,受歧视。“文革”及改革开放初期,他们二人同在河畔中学教书。李校长在生活上、工作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庄老师,大胆放心地重用庄老师,这使得庄老师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刚刚恢复高考,李校长就委任庄老师做重点班的班主任,庄老师每天五点半钟起床,进教室跟班,督促学生读书。这一段时光,可以说是庄老师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最愉快、最舒心的一段时光。虽然工作很忙,很累,但庄老师心底间却是无比高兴,因为他得到了充分地信任。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最不缺的是排挤、歧视,甚至批斗,而最缺乏的则是人们对他们的信任!他们对信任的需要几乎到了渴求的程度。一个在大学就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校长,竟然对自己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能如此信任,如此亲近,如此尊重,这在庄老师,大概也可能是始料未及……因为虽然自己是校长的老师,但“文革”中父子成仇,夫妻反目的事庄老师没少见,再别说一般的师生关系了!在当时,如果是所谓的政治觉悟高,聪明机灵人,对庄老师这样的人,划清界限都唯恐不及,那有去亲近、去信任并且敬重有加的道理呢!

每当暑期,李校长从学校回老家,都要顺路去郭城看望庄老师。老师的招待也极简单,一颗大西瓜,切好后盛在盘子里,师徒二人盘腿而坐,相对食瓜,话语极少,似乎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不需要用过多的话语来表达。《庄子·田子方》:“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们二人之间的那种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默契,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李校长去世后,年逾花甲的庄老师亲赴吊祭。灵堂里,他老人家长跪不起,雨泪纵横;李老师的学生看着太老师如此伤心,也肃立两旁,泣不成声。这场景,连在场的邻居、朋友、领导也受到感染,眼里都飘起了泪花。一位优秀的校长,一位卓越的教师,一位人民的公仆,就这样过早地走了。天亦惜才,让他在正当干事业的年纪去修文地下,留悲伤于人间,昊苍真是有点太不公平!

1984年1月,李兰图调任甘肃省定西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一年后,调任定西地区行政公署教育处处长、党组书记;再一年后,调任中共定西地委宣传部部长。1992年12月至1995年9月,任中共定西县委书记。不论哪个级别的职任,也不论怎样的岗位,只要他去,就能干得轰轰烈烈,卓有成效。不怕艰苦,迎难而进,勇于攀登,是他一生精神的写照。身为县委书记,但缺少跟朋友假日玩一下麻将的零钱,你跟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怎么说,即使打死他,他也不会相信。五六年过去了,还是那套旧西装,但仍然熨烫的笔直;还是那双旧皮鞋,但依旧擦洗的锃亮……清廉正直,恪勤公事,他对得起他工作过的地方的百姓,如果要说亏欠,他还是亏欠自己太多。

应该说,在贫困中长大的人,贫困往往会在他身上留下难以克服的后遗症——深深的自卑。虽然其表现形式不同,有的出之以以贫骄人的狂傲,有的出之以情绪低沉的谦逊;有的出之以胸无大志的猥琐。但李校长天赋异禀,艰辛的岁月对他心理的负面影响似乎微乎其微,而只是对他才干的一种历练和提升。站有站相,坐有坐姿,行动如风,不苟言笑,与人交谈或讲演,语言极简洁明快,从不拖泥带水,根本不像是从“苦甲天下”的陇中一个极度贫寒家庭走出来的人。伟岸的身躯,自信的目光,使他身上似乎多了几份军人特有的气质。《春秋演孔图》说:“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望之如斗。”这是知识者的威武!不论是在河畔中学,还是在会宁二中,工资收入菲薄,而家口又大,拖累极重,但他始终以党的教育事业为念,全心全意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全无穷郁怨尤、颓唐沮丧之气,其信念之坚定,志气之刚毅,真是难能而可贵!

和常人一样,李校长也有缺点和失误。但他的缺点和失误大多是出于热心、公心,而想将工作努力干好而出现的。如果发现或经别人指出,又能态度诚恳地及时加以改正,所以能够很快得到大家的谅解。跟他共过事的老师有几百人,但不论年龄大小,很少有人忌恨他,说他坏话的。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论语》中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的名言来。心底无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在为人处事方面,他确实是大家景仰的典范和楷模!

时光如流水。但过去的一切人与事,并非只留下依稀模糊的痕迹和背影,而是如斑驳的日影映照在岁月的墙上,更象浸泡在老酒中的一段人参,有种说不出的特别味道,值得让人去品咂、去回味。在这品咂和回味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

优异的才华,满腹的经纶,高尚的风范,峻洁的人格,他的一生虽不是很长,但却抒写地极其完美,如果专从干事业的角度看,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缺憾。他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我有一个提议,应该让校长办公室的灯彻夜长明,虽然我们经费紧张,但这不只是几个电费的问题。这灯光是对校长的一种提示——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守,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同时,因为这办公室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办公之所,更要让它成为全校师生精神的凝聚之地。”虽然会宁二中他办公兼宿舍的那间土木结构的简陋房子在上个世纪的末期就已拆除了,学校也换了新址,但当时每天晚上亮起的灯光,至今还留在他的每位同事及学生的心中,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明亮,时不时将他们美好的记忆牵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我们尊敬的李兰图老师、校长、部长、书记,他一生的动人事迹还有很多很多,只是留在不同人的记忆里,如同洒落的珍珠一般,闪着灿烂的光芒。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条件和能力把这些璀璨的珠子全部聚拢起来,拼成一座晶莹的宝塔。他是那个时代的教育界精英,通过言传身教,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