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疑难解析 > 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三)

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三)

2013年04月07日 10:30:07 来源: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鸡场中学 访问量:212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三章,三维目标的一次完成。

第一节,通过串讲完成三个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能完成这个教学目标而展开,就不妨,来一个三大论,就是先通过串讲文本,完成知识目标,再通过概括内容,完成关键目标。最后是通过总结技巧完成审美目标。这里,涉及到一个名词,就是串讲,串讲在过去,曾经是我们好多语文老师这个讲解课文的这个主要手段,后来,随着这个新课改的这个实施,好多老师,对串讲就看成是横飞猛兽了,我在下面曾经要求好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尝试这个串讲课文的这个方式,结果,就是遇到了好多老师的这个反对,他们认为这个串讲已经过时了,现在都是这个问题式的,串讲可能遭到这个同行的嘲笑甚至这个领导的批评,其实这个串讲课文,其实他还是有他自己的一个可行的一个理由,为什么,因为这个我们要是想完成一个知识目标,完成的特别周到,特别细致的话,其实串讲,其实是一种最合适的一种方式,串讲的时候吧,它是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这个是最符合作者读者乃至听课者的心理的这个流程,因为作者在写的时候,他是从头到尾的写的,读者在读的时候,也是从头到尾读的,我们在讲的时候,干嘛就不从头到尾讲,而且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如果说是有听课的人,假设说你以问题作为一个这个切入的话,以问题为主导,最后就会让你课变得破碎,如果说你要串讲的话,从头到尾讲一遍,听课老师没有听过这堂课,但是他听这个课,他对这个课文有这个整体上的熟悉,这样的话,就感觉特别好,所以说,只有这个串讲,才能够做到对文本的全面把握,才能不遗漏任何信息,因为在过去对串讲有一个形容,叫推土机,其推土机,就是说推过去之后,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一马平川。

事实上,我们以推土机的方式向前串讲的时候,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够做到对文本的全面的把握,不会遗留这样重要的信息,如何就是把这个串讲和这个提问结合起来,好多人可能会认为,只要是串讲的话,这个老师就是一个人在唱独台戏,没有学生的事儿,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这个串讲和它的提问是可以统一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应该是来自于学生,而不是来自于这个老师,老师可以提问,但是老师这个提问,要有两个原则,第一要针对重点难点。第二个,是要引领主线,也就是说首先看看学生有没有问题,学生没有问题了。我作为老师,我再给你提几个问题,所以说,本身其实它跟你这个串讲这边,它并不是说是水火不相容的,在串讲的课文的时候,就是有一个基本的程序。首先,就是说我们要解读文本,解读文本就是完成知识目标的这样一个主要手段,我们在讲课之前,可以先做一个背景介绍,做一个导入,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的这个生平和这个时代,然后就是进入这个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建议大家每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就是在讲之前教师或者是找一个教师读一遍,这是第一遍,形成一个整体印象,然后第二遍,就是这个老师边读边讲,老师和学生共同完

成这个文本解读,第三遍,讲完之后,让学生自己再读一遍,任何文章都要至少读书三遍,通过这三遍,把这个文章的知识目标完成,对文章里面的字词,乃至他所涉及的一些内容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个是解读文本,完成知识目标,然后,我们再讲这个概括主旨完成关键目标,我们在串讲的时候,我们是从头到尾讲的,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就是说可以一边在讲的时候一边形成这个板书。现在好多老师他这个板书设计,是提前设计好的,讲完课之后,直接的就是把它打在大屏幕上,或者是抄在黑板上,同学们也不知道这个板书是怎么来的,这个板书的正确的操作方式是应该是这样的,就是一边讲一边形成板书,一边讲一边写,最后课文讲完了,板书,也形成了,这样的话,他够跟你这个串讲是一个过程,等到板书形成的时候,板书,他至少要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脉络结构,还有一个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如果说对这个文章的线索脉络把握的比较细的话,主题上其实就是一点就透,他是隐含在这个文章的这个结构和这个线索之中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曹刿论战》的这个板书,我曾经指导过学员,他在讲课的时候,他把这个设计的一个板书,我就是觉得有点太粗,他说的曹刿特点,爱国有远见,重视百姓力量,善于抓住战机,细心周到,这里至多是一个板书的局部,不能够反映出整体的框架,脉络和中心思想,所以说,我们其实可以以串讲作为这个依托,我们看看这种随机生成的板书是什么样的。,“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然后问何以战?后来这个鲁军,提出了三个理由,这个曹桂分别说“小惠未编,民弗从也。然后,小信未弗,神弗福也。”可以一战,然后,就是战则请从,战于长勺。战于长勺之后,一鼓作气,然后势则望齐,你看整个这个文章,他实际上是那个什么,实际上是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何以战,讨论战争的这个理由,然后,说战则请从,占则长勺,战则长勺之后是怎么战的,有两个要点,一鼓作气,和这个势则望齐,在他们这个战前,实际上是反映出来这个曹刿的这个战略思想,就是以民为本,战则请从是过渡句,这个战术思想,其实表现在两点,一个是一鼓作气,一个是势则望望齐,所以说我们在这样一个板书,我们可以在讲课的时候,一边讲一边生成,一边讲一边生成,讲完课之后,这个板书出来了,这个板书出来之后,学生已经一看到板书,他就会对这个整篇内容就一个比较细致的这样概括性的一个把握,这个是第二点。就是概括主旨完成关键目标。

第三点是赏析文采,完成审美目标,这个赏析文采这部分,它主要是就是说要通过这篇文章的这个文体特征还有作者的风格,以及他所使用的这个文学手法,这三点来切入。这里,我们首先看一看,这个整个这个过程是由潜入深,也感性到理性的这么一个学习过程。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以这个《石榴》作为一个教学案例,我们看一看我们去如何逐步完成三个教学目标。《石榴》这篇文章,作者是郭沫若,这个是出现在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上,

这篇文章,看起来非常短,但是其实是这个内容是非常深的,很不好讲,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就是我们在处理的时候,我们需要好多背景知识然后才能够做的比较到位,做的比较准确,首先是第一步就是先解读文本,完成那个知识目标,可以先简单地介绍一下郭沫若,让学生了解初步的背景知识,至于郭沫若他和这篇文章的更深的联系,我们在讲完课之后,再给学生总结归纳一下,我们先看看这个文本。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这个有些树,它是把自己的伞盖伸张起来,不敢与太阳争妍斗艳,有些个树不这样,他却偏偏在太阳最热的时候开花,这种树,就包括石榴,第一段,他实际上是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方式,然后引出这个石榴花,所以说,我们在写板书的时候,可以同时写的各种树木,然后一个破折号,石榴,这个是一个由远到近的一个逐渐聚焦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再接着看,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这里,它是从枝叶开始写起,写石榴,按理说重心是花,但是他要从枝叶开始写起,这个是为了让这个花是有所依托,我们看一看这个作者写这个枝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时候,我们光凭文字就很难感受到它的这个具体的形象了,我们可以用一个图片,这个图片就是这个石榴的枝干和他的这个叶子,会发现,郭沫若说,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假设说这些叶片全没有的话,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我们会发现,他确确实实非常像这个干枝梅的,但是,它又有这个叶片,而且这个叶片,跟杨树和柳树的叶子差不多,所以说,他在这个干支梅上有这些这个比较润泽的叶片,他就显得特别富有生气,所以说,他是兼备着这个梅柳之长,而舍弃了这个梅柳之短,对于这个石榴的这个枝叶,我们只有通过这样一个图片,我们才能够看的更清楚,其实我们还可以对这个文本进行一个更深的这样一个解读,梅树的这个长处在于奇崛,短处在于枯瘠,《病梅馆记》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最后,这个就成为了一种病态,这个就是作者所说的这个欹,杨柳的长处,是在于清新,短处,是在于柔美,清新比如说“客舍清晰柳色新,这个是杨柳清新”柔媚可以说是万条垂下绿丝绦,我们还可以对这个奇崛枯瘠这样一些个词来进行一个解释,让学生,学会这样几个生词,这一段,它是用那个对偶和对比的方式,把那个石榴跟那个杨跟那个杨柳跟那个梅树,做了一个比较,我们知道,石榴他是兼具了这个梅花跟那个杨柳他们的长处,而舍去了他们的长处,再接着看,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要注意,这一段文字从这个什么,从字面上讲没有什么难的,但是,他难的是这个单瓣的和双瓣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说我们要是对这个石榴花的这种结构。要是不了解的话,可能这段话,很难给学生一种比较感性的这样一个印象,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要借助图片,就是现在网络比较方便,我们可以到网络说搜一些关于石榴的图片,我们看,这个是单瓣的,单瓣的已够陆离,这个就是双瓣的,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只有我们通过一个形象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知道郭沫若他所说的这个单瓣和双瓣,原来是这样的。这个时候,就是由叶已经写到花了,在花儿,他又加了一句夏天的心脏,很明显,这个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用红字,把这个花跟夏天的心脏标出来,我们接着看,.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段文字,它难的也是在于作者写的这个事物的形象,很难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这样一种直观的印象,怎么办,我们还要借助于这个图片。“.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就我个人而言我从小吃的茄子都是圆的,如果说要是按照我从小经历的话,圆茄子,茄子是圆的,所以说小茄形的骨朵,我可能就觉得是石榴花的这个骨朵应该是圆的,但是事实上我长大之后,才吃到长茄子,也就知道,也才知道这个石榴的这个骨朵,是小茄形的,它实际上这个长的,这个就是但那个小茄形的骨朵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他从顶端逐渐翻红,这个是从那个顶端,逐渐翻红,是越往上越红,然后逐渐整裂为四瓣,我们看它怎么整裂为四瓣,这个就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就是这样。这个是红玛瑙的花瓶,精巧地插上了花,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些的内容,如果是没有图片作为一个辅助的话,这个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说要完成这个知识目标,让学生做了对文本的一个全面的一个准确的把握,这个并不是一个特别容易的事情,所以说,我们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应该首先把任何这个文章,先当成一个说明文来读,来讲,当你,把这个文章的内容彻底了解之后,然后再去考虑,他这里面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观念,然后再看他的文学手法,所以说,读懂一篇文章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接着看,“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好了,那我们看一看,这个单瓣的话这种妙幻的这个演艺,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希腊式的安普剌,我原来没见过,这个如果说不给我一个实物,或者一个图片来说的话,我也很难对郭沫若这个所描写的这个事物,有一个印象,这个图片就是希腊式的安普剌,是细长的,石榴花最初是像安普剌的同音,我们看看这个是像希腊似的安普剌,然后,

最后变成一个中国式的金罍,中国式的金罍是这样的,是一种肚子很圆的这样一种青铜器,石榴花最后怎么变成像金罍这样的样子,我们看看这个就是能够作为一个比较,就是发现石榴在这个接着生长的时候,确确实实有这个金罍的这个样子了,我们还可以再细点去分析。当那个它也希腊式的安普剌变成中国式的金罍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发生了变化,一个是这个形的变化,形是由细长变成了圆粗,还有一个是它色的变化,是由这个深红变成了青黄,所以说这个郭沫若所做的这个比喻,可以说是非常的准确非常的恰当,非常的精巧,“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锈彩就是青铜器在氧化了之后,在它的表面所形成的这种斑驳的这种黄色的这个锈,这个要是不是亲眼见过的话,你也很难把它跟这个石榴这个颜色联系起来,我们还得通过图片来看一看,什么是锈彩,看这个青铜器,这个青铜器上面已经被氧化了,我们会发现上面有这个斑斑点点的这个青黄色的这样一些色斑,然后我们再看看这个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是怎么在这个石榴的果实上展现的,我们看看这个石榴它的这个色彩确确实实跟那个青铜器的色彩,是也这个相同之处的。这段,是由这个安普剌写到金罍,这个写了石榴花的一个变化。“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好多人可能是见过这个石榴的这个果实开裂的这样一个形象,但是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我们不妨再拿这个图片来,其实这个图片,就是石榴的果实开裂,开口大笑的这样一个形象,原来这个图片,它的口是朝上的,只要一旋转的话,它就朝下了,这个我们感觉它的确确实实是形象地展现出石榴他会笑你,会破口大笑,漏出一个浩齿这样一个形象来,所以说,当时这个老师在做课的时候,我就曾经给他一个建议,我说你不妨其实把你这个课件做成一个类似传统连环画的这样一个方式,就是上面是一个图片,下面是这个文字,这样的话,学生一边看着这个文字,一边对着图片,他对这篇文章的这个理解,就会特别的有味,最后然后咱们再把这个PPT一关,请大家,忘掉刚才的这个图片,现在就是完完全全的从文字来感受这篇文章的美,这样的话,可能就会特别是味。“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郭沫若他是一个这个性格特别浪漫,特别热烈的这样一个人,他有夏天的性格,所以说,他写过《雷电颂》夏天的心脏的它指的就是石榴花象征着他这种热烈浪漫的情怀,要注意作者,对石榴这个从花到果的这个过程写完之后,他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情了。那也就是说如果是按照咱们这种托物言志的这样一种规律的话,刚才的这个是托物,现在已经开始是言志了,后面的文章,最后,还有两段补写的文字,说“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禁不住拖金的浅易了。”……..如果说对于这个托物言志的这个文章来说,其实这个最后两段,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加在这里,它有一种这个生活气息,它使这个文章变得有我了,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说它这个是画蛇添足,这样的话,我们就对这个石榴的文本知识,就是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了,这里面,还有好多细节,我孩没细讲,比如说金罍,我们要是如果给学生同文字学的这个教学来讲,它是一个锁作为这个形声字,这个金罍,最早,它是这个陶器做的,后来加了一个定语金罍后来慢慢地就变成了这个用金属做的,用青铜做的了,《诗经》里有这样一句诗,“说我比金罍拙笔金罍听不清)说明这个金罍,是盛酒的,所以郭沫若才说,你以为他真的是盛酒的金罍嘛?那因此我们在讲金罍的时候,我们就不那个形声字给讲了,同时,我们还把汉语构词法这个偏正结构,给讲了,实际上,其实我们用金罍,再联系到这个安普剌,我们知道金罍,它是一个合成词,安普剌,虽然说这个音节比这个金罍多。他这是三个音节。但是他是一个单声词,和安普剌是拆不开,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再找一下其他的单声词,比如说希腊和玛瑙,这样的话,我们在讲课文的时候,就是一边理解课文,同时,还有让学生学习好多语言学文字学这样一个知识,也就是说通过串讲课文,我们可以完成这个知识目标这样的很大这一部分,再说这个石榴的背景知识,刚才在这个讲课之前,我们没有详细地介绍这个郭沫若是因为我们觉得就是说如果要是不结合文本的话,很难是说清楚郭沫若这个人,有的老师在讲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可能会讲到郭沫若他这一生好多的这个战斗的经历,但是其实这些东西和郭沫若这篇文章没关,哪些和郭沫若生命的中的哪些部分与石榴有关,郭沫若,它说话是一个考古学家,是一个古文字学家,他对甲骨之学,和金粉……都有一个比较深的这样一个研究,他所写的这个《紧密四……大气研究》这些都是研究青铜器的长久之作,所以说郭沫若他对青铜器特别熟悉,所以说,他才能够在他的文章中,然后非常自然的把考古学的术语用上去,比如说“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考古学家的郭沫若,然后,我们再说作为一个诗人的一个郭沫若,郭沫若他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崇拜屈原,在他的这个文章中,这个陆离这个词就来自于《楚辞》就是“麝香里这个鱼(同音),这个陆离,就是来自于《楚辞》,而且作为一个诗人,他是夏天的性格,他对夏天挺有注重,他写过那个《雷电颂》,因此在这个文章中,他会这样说,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身心解脱了重重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个夏天的西藏,这个是作为诗人的这个郭沫若,然后我们再说,郭沫若还是一个剧作家,他善于编故事,他曾经写过这个话剧《屈原》,也写过其他的一些个戏剧,作为戏曲家的过郭沫若,他在这个写这篇《石榴》的时候,他不自觉的就流露出编排故事,编排戏剧的这样一个才华,我们看,“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这里注意了,这里本身其实跟那个戏剧相关。“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 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这个戏法变成恶作剧,本身其实跟那个戏剧的创作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从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作为一个剧作家,对于这篇文章形成了这样一个影响。所以说我们知人论世,结合文本的时候,我们在知道郭沫若这个人他以考古学家的身份,他诗人的身份, 还有他那个剧作家的身份,都对他写这篇文章,有了一个比较深的影响,我们只有从这个角度去介绍郭沫若,然后学生才能够记住,他才能知道郭沫若这个人确确实实和这篇文章是密 不可分的,串讲完之后,我们就会对郭沫若这篇文章的的好多内部的文本内部知识,就有一个全面的一个准确的把握了。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部分,就是概括主旨,完成关键目标,我们在讲石榴的时候,一边讲,一边的同时生成板书,他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这样一个结构,5月到了,各种树木,都把各自伞盖伸张起来,不想在争妍斗艳的时候,有些少数的树木却在这个时候,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追的一种,我们从树木写了少数树木,然后再写石榴,然后石榴有梅树的枝叶,有杨柳的叶片,齐聚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妩媚,我们再把这个枝叶写上,然后最可以的是他的花的,那对于艳阳的直射毫不避隐的花,然后再把花写上。“但那些小鲜艳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情境了”,我们再写骨朵,然后这个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我们看看,一边讲一边写,最后,自然而然地生出了这样一个板书,然后,我们再关注一下,秋天到了,这里出现了一个时间词,我们再想想,作者在文章是表现这个时间和季节的,最早,他提到了这个5月,然后又提到了这个深秋,我们自然而然就可以,我们就可以把同初夏到盛夏,到初秋,到深秋这样一个时间线索给理出来,这篇文章的核心的重点,是在花上,花,它不是夏天心脏吗?我们当我们对石榴花这种特点,对郭沫若这种性情有了了解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明白,这个花,它象征着郭沫若这种热烈浪漫的情怀,所以说,我就可以总结这篇文章的观念,说作者的观念,通过对火红石榴成长过程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热烈浪漫的诗人性情,这个是作者的观念,然后我们再说说读者的观念,对读者观念,你只要再问一句说你同意作者的观念吗?那有的学生就可能说了,说我更喜欢许地山,更喜欢他写的《落花生》,“我不愿意高高的在枝头挂着,去炫耀自己,我更愿意做一个落花生,这样的话,我们看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我们既了解了作者观点,同时,又

让学生去表达了自己对这篇文章对作者观念的这种理解,这样的话,关键目标,就完成了,然后,我们再看第三个问题,就是当我们完成了知识目标,完成了关键目标。现在我们看一个最后一个就是说选体目标。

我们看一看就是说这篇文章在文体上在作者风格上采用了哪些特点,采用了哪些手法,其实这个作者他的三重身份,就影响了这篇文章的三个特点,郭沫若他是一个诗人,是一个考古学家,还是一个剧作家,再就是这篇文章,同时具备了诗歌说明文和小剧本的这个文体特征,第一点作者是以这个诗人的性情和诗人的语言来描写这个石榴的神韵,你比如说这个诗话的语言,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这里,我们这个语言非常凝练,而且这个意味深长,这个就是诗的一种诗的语言。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这个也是诗的语言,所以说郭沫若作为一个诗人,他就用诗的文体,诗的语言来描写石榴,这个是第一点,这样,郭沫若是同时是一个考古学家,所以说,他是用考古学家观察青铜器,这样一个方式,来观察石榴,描写的就非常的准确和细致,从这个点说来看,石榴这篇文章,又像一个考古报告,或者说是一篇说明文,说“但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这里,可以说完完全全是用一种客观的,一种的这种非常细致的观察,来对这个石榴的外形进行描写,最后,作者是一个剧作家,他是用剧作家的编排,来演艺石榴从花到果的变化,而且情节的变化,它是富也戏剧性,说“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我们在读的这个时候,我们明显就感觉有一种戏剧性,一种这个戏剧的意味,这个也是郭沫若作为一个剧作家,它的这个个人的风格,以及文体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的一个反映,然后我们其实可以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用哪些文学手法,主要是修辞,郭沫若他是一个语言大师,这一点,我必须承认,我们看就是他在文中,在用比喻的时候非常精巧,我们这个普通人比喻,都是这个一个比喻作为一个是一个,但是郭沫若,他能够写出一种组合比喻来,这个组合比喻,也就是说这个,可是使用红玛瑙做成了那样的花瓶,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花瓶,在里,就形容这个石榴花的这个花托和花萼,而这个精巧地插上花,就是花蕊和花瓣,这个比喻,可以说是这个什么,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了两种事物,而且它结合的又巧妙,这个也是过郭沫若难得地方,还有,就是一种动态的比喻,“红玛瑙的花瓶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我们普通的比喻,就是说是一个静止的郭沫若却能用一个比喻写出一个数的变化,石榴花,由骨朵到那个果实的时候,它这个过程,有一个变化,这个变化,有两个方面,

外形的变化是由细长到圆粗,还有这个颜色的变化,是页深红到青黄,就这样一个比喻的话,他这两点,全照顾到了,这点也不容易,最后,还有一个就是比喻和拟人的结合,比喻和拟人,关系比较近,我们一般来说,可以成为比拟。在郭沫若这里,他把这个比喻和拟人结合的天衣无缝,非常的这个自然,就是说“你以为他真正的是成久的金罍吗?”他会笑你的,说“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这个是一个比喻,所以说这个既是拟人,又是比喻,而且比喻和拟人之间的关系,又这么的密切,一种这个妙合无疑,这个郭沫若确确实实是很了不起,我们普通的这个拟人,我们只能说喜洋洋说话了,或者说会太郎说话了,但是它只是拟人,他没有比喻的这个成分,所以他这个感觉只是一个童话,但是这个对于郭沫若来说,他把这个拟人和这个比喻放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是它完完全全是一回事,就是比喻和拟人是一回事,这里,其实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个拓展,就是说郭沫若,她是一个诗人,这篇文章,他就有诗的味道,大家可能不知道,就是这篇文章就是一首诗化成的,请看芦苇末(同音)的原诗,五月石榴,洋槐春华盖,桃李皆青紫,残红隽鲜艳,石榴处芳菲,奇崛梅枝盖,清新柳桦梅,单瓣疏陆里,双瓣更华为,热情染色云,柔美点骄蕊,坠入玛瑙平,红酒一金罍,风骨宁夏新,神韵装秋魂,驻春奇浩齿吃,灵秀尧台菲(3718同音),我们可以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工作你比较一下,过郭沫若的文章跟骆宾王的原诗有哪些相似,或者是不相似的地方作为一个拓展,这样,我们就是说按照那个时间顺序,分别通过解读文本,完成了知识目标,通过概括主旨完成了关键目标,通过赏析文采完成了审美目标,这样的话,我们是由浅入深地把郭沫若这篇《石榴》,做了比较深入的解读,我们其实可以说,就是说就是从阅读的角度讲,完成了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别的问题了,所以说,就是说我们关于阅读教学的这个新的三维目标,他是有他自己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这里,就是说我们讲到了那个串讲,不是说通过串讲来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好多老师会有很多疑问,就是现在,串讲是不时兴的,现在流行的是问题式的教学设计,这里,我其实也可以对这个问题设计做一个反思,我觉得如果说问题设计的好,很可能就是说确实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让他,就是启发他深入思考,但是目前我们这个问题是教学设计,因为这个设计适当,出现了好多弊病,这个弊病,第一就是破碎而且疏漏,你在课堂上引几个板块,引几个问题作为板块,课堂上会有这个分裂感,如果说这个学生回答失控,更容易使这个课堂变得非常的破碎,而且无论你的这个问题设计的多少完善,你总会遗漏文章中非常精彩的细节,因为问题,他不是连贯的,你可以把问题设计的连贯,但是在问题和问题之间,总会有一些细节你是照顾不到,所以说问题和教学设计,第一,问题就是破碎而疏漏,这个问题是教学设计,第二个问题是抽象而且逆向,什么是抽象,就是说我们现在好多老师,都是在提问的时候,都是在脱离文本来提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感觉没有着落,课堂气氛表面上看起来很热,事实上是外热内冷。就是而且,教师一般来说,是先拿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到文章去找证据,这个也不符合学生这个认知的规律,就比如说这个学生会说,就是比如说老师会提这样的问题,就是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对父亲的爱,说你认为这个小说里,哪些地方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善良,这种问题,他有一个特点,他都是拿这个结论向学生找证据,学生已经读完课文了,他知道这个孔乙己是迂腐的了,他肯定知道他自己是在哪儿找的,然后你再让他到这个文中去找这个证据,就是完完全全拿着结论去找证据,是从这个抽象到形象,而不是从形象到抽象,这个是不符合人的这种思维规律的。所以说我们课堂上好多的这个提问,完完全全它都是逆着而来的,还有说这个问题,就是独断而突兀,就是这个问题,都是来自于老师的预设,而不是来自于学生的发问,就是这个问题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学生读课文,不是自己在找课文,而是在给老师找答案,甚至有的老师在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就会提前布置一些问题,就是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课文还没有读,这个问题从哪儿来,一旦你提出这两个问题话,学生就不是再读课文了,他是再给找答案了。,而且就读一篇文章之后,学生一个个的有被叫起来,这个时候,其实学生不是在思考问题,他是在猜老师想要什么答案,A站起来不对,坐下,B站起来不对坐下,最后终于有一个学生C,聪明的猜出了老师的意思,答对了,这个时候,老师轻松一口气,学生也松了一口气,所以说我们看一看以问题为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表面说看起来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事实上,这个学生是完完全全是给老师打工,所以说这个可以说问题是式的这种教学设计,他这个预设性太强,反而抹煞了学生的这种主动性,而且这个问题他不是来自于学生,因此,这个提问总是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就是学生也不知道你这个问题是从哪儿来的,所以说他在找答案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茫然无措的这种感觉,所以说,我对这个问题式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这样一个反思,如果说我们有能力或者是有本事,把自己的教学通过自己的大问题设计好,这个当然可以,如果说你这个问题设计的不好,用这种方式讲课,然而还不如传统的这种串讲式的这个方式更好的话,那我建议你,不妨把这个传统的这个串讲的方式给捡回来,可以试一试,这个是我们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一次完成。就是通过串讲这个逐步深入,完成这三个教学目标,我这个稳当,还有一个第四章,是完成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第四章,我们就不讲了,但是第四章,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我还是还想和大家说说,就是我们老师,特别注重方法,他会认为这个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个方法的问题,但是我们要告诉你,就是这个方法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他自己这个学科素养,还有他解读文本的能力,这个才是根本的,如果说你这个底蕴深厚,那你怎么讲都可以,如果所你这个知识积累捉襟见肘,你怎么讲的话,都讲不精彩,所以说,就是建议我们这个老师虽然说我这堂课是教给大家一些知识类的东西,但是大家回去之后好好反思一下,你就会发现,如果说没有这个深厚的这种知识积累,即使是教给你现成的方法,你这个在使用的时候,也不会得心应手,如果说你自己的知识积累比较深厚,你在讲课的时候,就会进入这个(4535听不清),就是说一篇课文你怎么讲,都能够讲得精彩,因此,在这个第四部分,我事实上是用了好多的笔墨,来这个告诉我们这个学员,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科素养和文本解读的能力这个对于一个老师的重要性,说文本解读能力,他的重视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此,这个语文教学备课指南,表现看起来是一个就是可操作的这个过程,但是你要是真正想真的把这个过程完成的非常好的话,好多的功夫,还在课下,在于你课下读多少书,在于你课下有多少深入的思考,好,我的讲座完了。谢谢大家!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