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信息化 > “互联网+”时代数学教育怎么变

“互联网+”时代数学教育怎么变

2015年12月09日 15:23:3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访问量:168 作者:汪瑞林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对于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宏观的教育形态上,而且已经深入到每个学科,带来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系列变革。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一贯比较传统的数学教育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数学教育的创新空间大了

  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一场主题为“‘互联网+’时代的数学教育”的研讨会上,原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宋乃庆认为,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有赖于对数学教育数据的利用能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促使数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由于互联网让信息和各类资源的获取变得平民化、敏捷化和垂直化,数学教育数据获得的成本和门槛降低了,教学创新空间变大了,实现教学创新的距离缩短了。

  宋乃庆指出,从“互联网+数学课程”“互联网+数学教学”到“互联网+数学学习”“互联网+数学教育评价”,“互联网+”有助于把数学教育中不合理的因素变得合理;帮助教师产生更有创意、更有价值的数学教育点子,提高数学教育效率;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个性化体验和自主发展;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数学教育,科学评价数学教育的内容,准确把握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帮助数学教育走出“高负低质”的困境。

  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原理事长涂荣豹教授认为,数学学科的特殊性, 决定了数学教育自身的特色。要达到数学育人的目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拥有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每个人独立思考, 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有独创精神。“互联网+教育”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使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互联网+数学教育”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学情分析系统,帮助学生快速诊断和评价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互联网+数学”要解决数学教育痛点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带给数学教育的,可谓正负能量皆有,机遇与挑战并存。宋乃庆认为,“互联网+”时代,数学教育的娱乐功能会明显增加,但育人功能有可能被弱化;数学教育的碎片化可能让学习者专注度下降,学习深度下降;师生必须面临更加庞杂的数学教育知识。为此,我们有必要准确把握数学教育中的“互联网+”需求,在数学教育中做好迎接“互联网+”的准备,并且始终牢记,技术、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质量才是“联网+”背景下数学教育的核心。

  涂荣豹认为,“互联网+”的精髓在于解决新生态中的各种“痛点”。“互联网+数学教育”不仅要解决各种痛点,还要创生各种“兴奋点”,这些“兴奋点”能把人从平淡无奇引入到兴奋的情境。在数学教育中,在课堂教学、学生数学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数学师范生的培养、课程与教材研究等多方面存在诸多痛点。例如,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对数学本质理解不到位、对数学思想把握不到位、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认识不到位、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认知不到位等问题。上述这些“痛点”如果不解决,数学教育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引入互联网教育后,这一问题同样存在,同样需要解决。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吴颖康认为,信息技术的融入影响了数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也应随之相应变化,否则很难真正体现出评价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

  县域高中数学教育如何搭上“互联网+”快车

  北师大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全国高中生总人数2400万,其中在县城里有1700万。这些“县中”由于教育观念和信息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班额大、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成绩落后学生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关注,课后又得不到二次学习数学的机会。为此,创数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联合成立“全国互联网+数学自适应学习研究中心”,共同推出“互联网+数学自习课”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自我检测、个性化目标、个人学习路径规划、个性化学习任务、跟踪反馈5个环节,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在全国100多所学校进行推广。

  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杨同强告诉记者,学校引入“互联网+数学自习课”的模式,实践效果不错,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动画、数学软件演示等形式呈现出来,生动形象,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主动探究下知识得到了升华;教学效果实现了快速反馈,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情况,对薄弱环节进行再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及时评价;学生避免了来自教师、同学等方面的压力,师生关系融洽。

  在讨论会上,专家们对于县域高中数学教育如何搭上互联网快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也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素养,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与教学环境?如何把握好高中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的“度”、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有机融合?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不是简单提升分数?这些问题都有待继续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  (记者 汪瑞林)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9日第9版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