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习作导航 > 李 新:痛点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李 新:痛点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2019年04月01日 22:41:16 来源:语文报社 访问量:96

学生写作,尤其是高考作文,常常有痛点。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作文把准脉,找出他们在写作中的真正痛点。从事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的邓彤老师说:“微型化写作教学之‘微’,首先体现在目标的微化。微型化写作教学以解决学生写作的实际困难为最大诉求,而不求面面俱到传授写作教学知识。在教学中,多数学生普遍遇到的困难是写作教学的主导目标,少数学生所遇到的主要困难则构成教学的分支目标。”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笔者称之为痛点。学生很苦恼,期待老师能够帮助解决问题,而老师所教给他们的是普遍的写作知识,“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能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三应试作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调查研究,准确探测学情,把脉诊断,找准痛点,和学生一起建构了一些写作教学知识,教学效果明显。

痛点一:看不懂题目

有些学生写作偏题,或者整篇文章主旨不清,是因为看不懂题目。现在的高考作文多数是材料作文,所谓看不懂题目,就是读不懂材料。笔者给大家提供的是“小马车图”,这其实是思维导图的一种形式。所谓“小马车图”,就是把材料中的核心话题作为拉马车的小马,材料中相对的一组或两组概念,通过它们或纵横或交叉的关系,构成整个“小马车”。绘制这样的“小马车图”,材料的核心话题、关键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所谓与材料对话,就是抓住材料的核心话题,紧扣材料中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对话的基础上,形成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比如下面这则材料:

人生总是在憧憬与害怕中度过。是勇往直前还是畏缩不前,决定着人生的方向。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笔者引导学生绘制了下面的“小马车图”:

有了“小马车图”,就可分析出以下对话可能:憧憬:可以对应勇往直前,也可以不对应;有的人光有憧憬,但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反而不能勇往直前;或者憧憬不好的东西,为了欲望而勇往直前,结果却自取灭亡。害怕:可以对应畏缩不前,也可以不对应;害怕有时候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害怕而谨言慎行,有时候是一种自我保护,找准时机,反而可以更好地勇往直前。

有一位学生将其中的实线改成了虚线,问他理由,他回答说无论憧憬、害怕,还是勇往直前、畏缩不前,都不是必然的关系,是或然的关系。这就将与材料的对话更深入一步了。在与材料对话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经过提炼,就是文章的观点。这一过程,笔者为学生们提供了“抓核心、辨概念、判命意、思演绎、抽主旨”的学习支架,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建构了审题立意方面的写作教学知识。

痛点二: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说理

有层次上的推进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们过去提出的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立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失之笼统,似乎解决不了写作中的具体问题。有些学生的作文常常是“一个观点三个例子”,篇幅是占满了,但立意平面化,说理没有层次,思维更没有推进,这样的作文只能在三类卷中徘徊。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议论文是要说理的,说理是要有逻辑的,要以理服人,要雄辩,而不是单单以例服人。如何使说理具有雄辩色彩?那就需要有强有力的逻辑支撑。那么,逻辑支撑,是不是教给学生一些逻辑知识就能解决问题呢?恐怕也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议论文说理的规律。议论文说理的规律就是人的思维规律。那一般情况下人的思维路径是怎样的呢?追问。人有追问的本能。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人们总要问这是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的性质如何?这个问题的利弊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后果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身上有吗?我需要反思吗?我反思什么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对于议论文的思辨如何有层次推进的问题,做过如下的摸索与实践。

首先是二元对立关系型议论文思辨有层次推进的“五问法”。

设定一组二元对立的概念为A和B。设A为正概念,B为负概念,则“五问法”如下:

(1)A就一定好吗?(2)B就一定不好吗?(3)A中为什么会有B?(4)B中为什么会有A?(5)A和B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其中最难的是第(5)问:A和B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大家知道,矛盾、对立的双方要实现互相转化的话,各自必须有对方的因子,另外就是外部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内外交互作用,才能实现转化。这就要把存在于彼此内部的因子找出来,而这一分析,颇见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此,笔者以“塞翁失马”的故事为例,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说明对立双方转化需要的条件。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且人们都认为是祸,唯独塞翁认为是福,结果“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由祸转化成了福,其间的条件,就是这祸中含有福的因子,老马识途,可能会回来,而且因为靠近塞上,加上马合群的特性,不光自己可能会回来,还有可能带胡马回来,转化的媒介是“将胡骏马而归”这一事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是福,大家都认为是福,可塞翁却认为是祸,结果其子堕而折其髀,说明这福里有祸的因子,“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就藏有隐患,转化的媒介是其子“堕而折其髀”这一事件。其关系简图如下:

由上可知,A和B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1)因子。(2)媒介。(3)支架:找因子,寻媒介。

然而这只是二元对立关系型的议论文,如果两个概念不是二元对立关系呢?比如并列、因果、条件、包含、递进等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什么叫议论文?夏丏尊、叶圣陶在《文话七十二讲》中说:“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敌论者信服的文章。”因此,任何形式的议论文都是驳论文。我们写作议论文,心中一定要有一个读者,一个“假想敌”,他不断地对你的观点发起挑战,你要不断接受挑战,用雄辩的说理最终说服他,这样,你写作这篇文章的任务才算完成。其实,文章的“假想敌”就是你自己,因为人不断处在复杂的纠结、矛盾之中,文章中的冲突就是自我的内心冲突,冲突解决了,内心就和谐了。因此,写文章是个人不断矛盾、冲突、自我和解的过程。所谓生命写作,就是这个意思。

出于这一考虑,笔者又进行了“冲突法”的教学实验:

1.楚汉相争时,刘邦在项羽面前低调处事。

2.乾隆皇帝到处御笔题字,更有洋洋洒洒的4万多首“诗歌”,成为历史上最为高产的“诗人”。

根据材料,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正方观点:做人要低调。

反方观点:做人要高调。

具体支架为:(1)确立观点。(2)假想一个读者,与自己的观点发生冲突。(3)找出理由和根据千方百计说服对方。(4)站在对方角度,想其观点的合理性。(5)解决冲突,阐明态度。

在这方面,笔者提供的最典型的例文是苏轼的《前赤壁赋》。《前赤壁赋》创造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主是作者,客也是作者,主和客观点上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暴露了苏轼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但最后化解,“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其实,苏轼在这里实现的是自我内心的和解。

这篇文章对学生写议论文非常有借鉴意义。

接下来是学生作文的“节制问题”。高考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但也不可超过1000字,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答题纸格子不够。这就需要节制。怎么节制呢?学生的一篇应试作文,就像一首律诗一样,无非是“起承转合”:“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曹雪芹《红楼梦·香菱学诗》)应试作文一般以850~900字为宜。在这样的篇幅里,一般一篇给材料的应试作文,以6~8段为宜。6~8段的段落安排,也应该长短、大小搭配适当。

给材料的应试作文,结构上一般应包括“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首先是“起”。“起”应是先引述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快速提炼出观点。提出观点不应该拖泥带水,应简洁干脆、开门见山。

紧接着是“承”。“承”是承接上面的观点,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承”的部分是求证道理的部分,但我们的现实往往是:明白道理,在现实中却做不到。一个人的心与行往往是分离的,王阳明所追求的“知行合一”是普通人很难企及的境界。这就进入了“转”的部分。

“转”是转向现实。现实中做不到有很多原因,有外界的原因,也有自身内部的原因;有远因,有近因;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在这些诸多的原因中,我们通过分析,要找出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一环节,笔者给学生提供“鱼骨图”作为学习的支架。

鱼骨图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明,故又名石川图。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所以也被称为“因果图”。其特点是简捷实用,深入直观。它看上去有些像鱼骨,问题或缺陷(即后果)标在“鱼头”。在鱼骨上长出鱼刺,上面按出现机会多寡列出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有助于说明各个原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画“鱼骨图”的方法如下:

(1)画出鱼头(结果),画出主骨。(2)画出大骨,填写主要原因或者分析角度。(3)画出中骨、小骨,填写原因。

鱼头,代表一个事物的最终结果。鱼的骨架躯干,代表导致某一结果的诸多原因。要在诸多原因中确定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即根本原因。简图如下:

“转”是一篇应试作文最重要的部分。我们说议论文要有针对性,其针对性就在这里。我们写文章不对现实发话,不解决现实中有针对性的问题,就等于发空文,说空话。

原因找到了,就要分析现象产生的结果(后果或者影响、意义)。所谓议论层次的推进,到这里就有推进了。

作文写到这里,一些学生就感到没话可说了。接下来该怎么往下推进呢?笔者给大家提供的方法是:写反思。前面说作文要有读者意识,你的一篇作文,最亲近的读者是谁?是你自己。说实在的,现实中的问题千头万绪,也不是一篇作文能解决得了的,如果能发表,对现实施加点影响,那就相当不错了;但你是现实中的人,现实的一个分子,你首先要解决你的问题,你的思想问题。我们把自己当作读者,自己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对镜自照,反躬自问,“日三省吾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凡事“反求诸己”,那就会使自己的思考深化。把自己当作读者,那么每写一篇作文就都是自我反省的过程,是自我思想洗礼的过程,是思想过滤、整理、梳理、净化乃至升华的过程,是自我思想的历练,这样写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后是“合”的部分。要简洁、干脆、得当、有力,所谓“豹尾”。一般的方法是:呼应开头、观点,点题,主旨升华。

一般一篇八九百字的作文,各部分字数大致可作这样的安排:

起(第1~2段):80字左右。

承(第3~5段):道理论证:3段各120字左右。

转(第6~7段):道理明白,为什么做不到?300字左右。我的反思:100字左右。

合(第8段):点题,呼应开头、观点,升华主旨。50字左右。

这或许有些程式化,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要先定规矩,在守规矩的基础上,再“展翅高飞”,即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

痛点三:不清楚怎样的立意才能算得上高

文章的立意高,在于思想的层次高、思考有深度。这只靠应试训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需要大量的“诗外功夫”,靠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一般在审题确定立意的时候,还是要三问:我的立意准不准?我的立意浅不浅?我还可以再向前跨一步吗?当你能够否定原先的立意,尤其靠直觉得来的立意,再往深处跨一步的时候,你的立意差不多就脱离一般了。(作者单位:复旦附中青浦分校 )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