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简讯 >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 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试教教师谈体会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 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试教教师谈体会

2016年09月03日 10:47:35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访问量:126
注重引领 贴近生活 形式活泼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
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试教教师谈体会
万正龙 安子琴 谢红卫 田红霞 娄屹兰

与学生一同感受历史的脉动

湖北省水果湖一中 万正龙

    2015年年底,我有幸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初中历史教材试教工作。当时,我正在进行七年级历史学科三国时段的教学。巧的是,我试教的课程中就有《三国鼎立》这一课。想想自己是最早尝试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心情无比激动。

    拿到新教材,我的第一感觉是变薄了,迫不及待打开书,一口气将教材从头至尾通读了一遍,发现主要史事并没有减少,但历史发展的线索更加明晰。在我深入到具体篇目《三国鼎立》时,发现教材匠心独具,令我欣喜。新教材尽管还是传统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目,这也是三国时期的主要史事,但从叙述内容上看,在简洁精当的叙述背后都暗含着一条主线。比如在《官渡之战》一目结束时称曹操打败袁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在《赤壁之战》一目开始讲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在《三国鼎立》一目中讲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最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经济,促进了全国各地的发展。这实际上已经为下一课讲西晋统一全国做了清晰的历史背景叙述。新教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主线非常突出,即便是讲分裂、讲割据,也是为后文讲述国家统一做铺垫,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历史发展规律。

    围绕主线,教材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栏目加以辅助教学。《课后活动》中曹操诗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及其问题“诗中的‘壮心’指的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又是什么?”,教材这样的设问,能引导学生做纵深的历史探究,在史实的推进与师生互动中,让学生逐渐明白曹操的壮志是统一全国。

    讲课过程中,我还特别注意到了教材三幅历史地图的设置。因为通常历史教材中,一课出现一幅历史地图就不少了,而这里同时安排了三幅。在简练的文字旁,配上直观的形势图,使错综复杂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立刻变得明了而生动,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而且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左图右史”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时空观念的养成。新教材这种编排设计,朴素大气,令人眼前一亮。

    课堂教学结束时,我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构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势形成之间的联系,画出《三国鼎立》一课的思维导图。批阅学生作业时,我很欣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把握,甚至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的历史阶段。

    总的来说,新教材图文并茂,史事叙述严谨,较好地兼容了教材和学材的作用。它给历史课堂搭建起了一个有韵味、可触摸、可参与的教与学空间,让教师和学生一同感受历史的灵魂与脉动。

帮孩子感知世上的温暖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安子琴

    我试教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曾经在三个不同的班级里进行了尝试。我最大的感受是,新编写的这课内容与孩子的社会生活更加贴近,它不仅关注知识性内容的学习,更关注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原来教材中有关“上学路上”的内容,主要侧重安全教育,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而新编写的《上学路上》一课,除了有安全常识和交通规则的内容,还专门设置了“路上的温暖”这一话题。老师可以结合教材设计的情境,在教学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在你的上学路上,有哪些人,做了哪些事情,让你感受到温暖呢?教材这一环节的设置,就不仅仅局限于安全意识与规则意识的培养,而是要进一步激发孩子感受爱的能力,点亮孩子的感恩之心。我也把这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和创新点。

    课堂上,不少孩子第一次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上学路上的人和事情。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书包是爸爸背着,爸爸在路上总是走在自己的外侧;有的孩子发现,公交车站的协管员在自己下车的时候扶了自己一把;有的孩子发现,妈妈总是在校门外望着,直到看着自己走到校园里面才转身离开;还有的孩子发现,每天很早的时候学校的保安叔叔就在门口执勤了,还曾经对自己说“别跑,慢点走……”。这些平时从不关注的事情,在教学中像“宝藏”一样,被孩子挖掘出来,他们就像一下子发现了“新大陆”。老师接着提出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观察到的这些事情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孩子在稍稍沉思之后,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知道有很多人爱我们。”“我们要对门口的保安叔叔有礼貌。”“我的书包要自己背。”……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孩子熟悉了自己的上学路,了解了交通标志,注意到路上的安全,同时,他们从每天走的这条路上感受到了温暖和爱护。这些温暖和爱护,来自于家人,来自于老师,也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一年级的孩子平时受到家人的关爱多,受到教师们的照顾多,这在很多孩子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很少能从这些习以为常的关爱和照顾中感受到世上的温暖。教材利用“上学路上”这一儿童生活场景,帮助一年级的孩子提升感受爱的能力。只有养成感受爱的能力,他们才有能力付出爱,逐步成为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本课教材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抓住了这一点,既充分加强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又强化教材的育人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中“路上的温暖”这一话题的设置,是《上学路上》这一课的点睛之笔,也是教材编写者匠心独具之处。

借教材之力 创高效课堂

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 谢红卫

    20多年的从教路,经历了多次新旧教材的更迭,每一次拿到新教材,我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每一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2015年11月下旬至2016年1月上旬,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七年级语文教材的试教工作。作为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教师,我真切地感受到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十分清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创新设计,不仅继承了旧教材文化渗透的特点,还将语文工具性的知识和能力明确规划到每一课中,有层级序列较为清晰的梯度结构,使我们的一线教学有了一条大致可以把握的线索。

    我试教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鸟》这篇课文。如果是按以往经验,我会采取“新课导入——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了几种鸟的境遇——学生讨论作者对这些不同境遇鸟的态度——引出什么是真正的爱——用一首有关爱的歌来结束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也许还会借助有关“百鸟图”的图片、杨丽萍的《雀之灵》视频等,努力营造有趣、热烈的氛围。但是,通过仔细研读新教材,我发现教材的单元目标和教学重点非常明朗。在人文性方面,有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悄然渗透;在工具性方面,明确提出着力训练默读的阅读方法和勾画重点语段、概括中心的阅读策略。由此,我结合新教材课前“预习”和文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活动的提示与启发,把教学活动设计为“默读理脉络——批注品语言——讨论悟主题——画图说中心”几个环节,把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中。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全文后半部分几乎都在写鸟带给人的悲苦,这与作者爱鸟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学生产生困惑的地方。依据课后思考题“开头和结尾都写到‘笼中鸟’,这对于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到文本中去寻找之前梳理的脉络和记下的摘录,在作者的思维线路中走几个来回。于是,学生有了这样的一些理解:“鸟儿的鸣叫本该是清脆的、欢快的,这里却被作者说成凄绝的哀乐,给人一种沉重的悲哀之感,也真实表达了作者对鸟的现状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我认为真正的爱不是给它你所能给的,也不是给它你自己认为好的,而是要给它所喜欢的!”……当学生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趋于一致之时,我再次依据教学目标“学会概括文章中心”的要求,让学生走上讲台,根据讨论的结果把爱和悲之间的关系用箭头来体现。上台总结的学生并不认为她是在完成概括中心的学习任务,她只是在表达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听的学生也由衷地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我们教师也喜欢上这样的课。在不知不觉中,大家已经有了满满的收获。

    课后我问学生:“课堂上你们画中心句时,觉得这篇文章用默读和朗读哪种方式好?”学生很认真地回答我:“当然是默读,能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在寻找中心句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还能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我点点头,有效的阅读方法是通往更准确理解文意的道路,新教材恰恰点出了适当的学习方法。

    新教材通过单元导言、预习、课后练习等多种设计提示,帮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设计并达成教学目的,对教学质量起到了“保底但不封顶”的作用,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沉下心,去除课堂热闹浮躁的表象,还原教与学的本真。

让法治铭刻学生心中

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分校 田红霞

    2015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试教工作,我试教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我们与法律同行”。打开新教材,我却有些疑惑,这可是初中孩子第一次系统地接触法律知识呀,教材怎么不讲法律的概念和含义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身边”“成长”这两个主题词,把枯燥系统的法律知识润物无声地嵌入了学生的生活。这正是新教材思想性和生活化有机统一的体现。

    新教材开篇设计了“运用你的经验”活动,利用四幅图片,图文并茂地呈现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四个场景。最初我对图片的讲解分析并没有吸引学生,但当我提出教材中的设问“这些做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时,一下子触动了学生,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过马路看红绿灯是保护生命”“对坏人就要公开审判”……甚至有学生分析道:“怎么着也得有好法律,我们的权利才有保障,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安全、更美好。”教材这一创新性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由近及远,从身边之事谈起,逐步扩展到更为长远的生活,较好达成了“使学生体会法治建设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教材给予的恰当问题,充分调动和激活了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话说,连平时不主动发言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原来的教材讲这部分内容只突出“依法办事”,只提供给学生一些法律条文或规定。而新编教材,一方面从家庭暴力与校园欺凌两个现实话题引入,帮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依法办事”,另一方面选用公职人员的宪法宣誓与卢梭名言,帮助学生更真切地体悟法律的神圣和庄严。教材的这种设计,尽可能避免了长期以来德育教材直接告知观点的编写思路,改变简单说教与灌输的做法。

    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新教材选取了时代气息很强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宪法宣誓”这一内容。课前调研时,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真实含义缺乏理解。课堂上,当学生结合栏目,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的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时,有的学生说:“看到图片中他们庄严的神情,觉得法律很神圣”;有的同学说:“以前老师总说法律是保护公民的,不觉得,总有约束感,今天体会到‘保护’”;有的同学说:“期末时我看到学校给高三学长们举办成人仪式,当时学校给他们每人送的礼物就是宪法”……教材的观点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分享中不断深入,结合“作为国家社会一员,我们中学生对法律应该持什么态度”的问题思考,“尊重、维护、信赖、捍卫、敬畏……”很多闪光的、发自内心的认识、体悟都被激发出来。教材设计的“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主题也实现了“内化于心”。上课初始,我还曾疑虑“树立法律信仰”这是个大难题,学生们不好理解,但教学至此,我已经完全释怀了。

    当我用教材正文中卢梭名言作为本课结束语时,课堂又掀起了一波高潮。有的同学在谈自己的理解时,说“每一个公民都要懂法律、重视法律、遵守法律”,有的同学甚至点评这段名言:“大理石、铜表和内心是一种软硬度的对比,而恰恰又是深刻度的留存。”学生对法律信仰的理解又进了一个层次。以前的教材只是把名言作为资源链接,新编教材将名人名言做了正文化的处理,深深蕴含着本课的教育观点,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欣赏和感悟中提升对观点的理解和认同,这也是新教材的亮点所在。

传统文化悄然融入教材

浙江省杭州市青蓝小学 娄屹兰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在大家殷殷期待中款款地来到我们中间。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孩子们拿到新教材的那一刻。见到新书,他们纷纷露出新奇的眼神,把新书捧在手里,目不转睛地看着,有的甚至把书贴在小脸蛋上,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新书真大,真漂亮!”有的指着《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说:“《小兔子乖乖》这个儿歌,我喜欢!”有的指着《口语交际》内容,说:“我想玩‘发令’游戏!”还有的用小手指着课文中大大的汉字,说:“原来‘一、二、三、四、五’也是一首诗!”

    我们参与试教的老师对新教材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大气优雅!这套教材浸润中华传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就像一张充满文化意蕴的语文学习导图。

    我试教的是第一课《天地人》。这是一个识字课,只有“天地人你我他”6个字,但在傅抱石先生的水墨画的衬托下,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教材一改以往的编排方式,在拼音之前设计了一个识字单元,使孩子们不致于一上学就陷入比较枯燥的拼音学习,从而激发和保护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带着这种理解与欣喜,我开始了试教。

    上课之初,我一边带着学生倾听《高山流水》的古曲,一边欣赏傅抱石先生的作品,对于比较陌生的国画,学生给了我惊喜,踊跃发言:“这样的画,我家也有。”“我知道这是国画,是用毛笔画的!”“天宽宽的,地大大的,中间还有两个人。”……学生们边看图画边认字,此时在他们眼里,“天”“地”“人”不再是枯燥的汉字符号,而成了一个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在巩固汉字的过程中,我呈现“天”“地”“人”多种形式的书法作品,引导他们欣赏。孩子们的表现更让我惊讶:“我知道那是隶书,我爷爷教过我,他的头像蚕宝宝,尾巴像燕子。”“我选择粗字的那幅,这个字就像书法字帖上的。”“我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我选择大大的那幅‘人’字。”……看到孩子们的反应,不禁让我想起来三字经中的“三才者,天地人”,传统文化已经悄然融入了新教材,孩子们从读书认字的一开始就浸润到传统文化中,体会到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新教材的编排太妙了。

    面对新教材,不少家长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一位家长说:“我家孩子很喜欢《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以前让他读书,他兴趣不大。现在晚饭后,我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亲子阅读已成为我们家的快乐时光。”另一位家长激动地说:“我的孩子也非常喜欢《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她会模仿老师的样子邀请我们一起读。孩子搂着我的脖子,我们黏在一起读书,她有时会向我们提问,有时会要求我们和她分角色读,有时我们还一起续编故事,孩子读得快乐,也让我好像回到了童年,体验到童真的乐趣!”这位家长的发言赢得了一片掌声,引起大家的共鸣!孩子们从幼儿园来到小学,他们由于不认识几个字,还不能阅读,新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就考虑到了这一点,通过孩子和身边大人共读一篇小文章,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而且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来,激发了他们的教育热情,使孩子们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有意义、有意思、有创意的部编教材,伴随着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学习语文的快乐,坚信新教材一定能够让孩子们迈好语文学习的第一步。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