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综述 > 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的大境界

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的大境界

2016年01月15日 17:05:50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访问量:196 作者:陶继新
“神奇”的功夫教育
——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的大境界(三)
诺贝尔摇篮小学27班、28班部分孩子合影

    【本文为本报2016年1月12日(周二)第7、8版《一所“神奇”的功夫学校》的后续文章。】

教师的天职在勇于坚持真理

    经典教育是一个给孩子打童子功的过程,只有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怕非议责难,持之以恒地努力,方可见成效。只有功夫下得深,才会将来功夫高;当然,只要今天下功夫,就必将终身受益、意义非凡。

    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万代子孙对民族生存和道德的思考,它经过漫长的岁月,在一日日变得更古老之时也适应着历史与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如果我们选择遗忘它,我们的孩子用什么回忆过去呢?

    可是,有人认为幼儿主要的任务是玩,而不是学,更不是学习“之乎者也”之类的古代经典,认为这是对孩子的摧残。甚至有的教育专家也对此说三道四,甚至说诵读经典伤害了孩子的大脑等。

    不管压力多大,诺贝尔摇篮人都一往无前。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诺贝尔摇篮认为:教师的天职在勇于坚持真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孟子》云:“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诺贝尔摇篮的座右铭。是的,即使面对千万人的阻止,诺贝尔摇篮也勇往直前。个人的压力不算什么,孩子的成人成才才是根本。诺贝尔摇篮坚信并且确信,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爱“学”也是孩子的天性,片面地只强调孩子爱“玩”的天性,不承认孩子爱“学”的天性是错误的、有害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开篇中即道:“求知是人的本性。”作为人生之初的儿童,求知更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

    很多大人,往往用成人的思维来框定孩子的思维,认为孩子一点也不懂经典文本的意思,不可能背诵下来,即使背诵下来,也毫无意义。可诺贝尔摇篮发现,幼儿背诵经典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他们对形似图画的中国方块文字有着特殊的敏感,在孩子的眼里,那是一个个美丽的图案,记诵起来不但一点儿也不困难,而且妙趣横生……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笔者见到诺贝尔摇篮小学一年级28班邹林颖的妈妈黄建红时,她最初认为,这么难的古诗文大人背诵起来尚且非常吃力。如何能让六岁的孩子背诵?可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不但背得快,而且还背得轻松,背得快乐,背得幸福……作为父母,在背诵经典方面,跟女儿比已经望尘莫及了。不仅如此,邹霖颖还爱上了作诗,在邹霖颖的诗作《学诗》中,邹霖颖写道:“唐诗百篇多诵读,流利背诵如水流。只要心中有诗意,指物做诗也容易。”她在梦中都梦到自己作诗,“睡眼蒙眬把诗吟,读诗写诗贵在勤。一首咏琴一首诗,乐当梦中小诗人。”邹霖颖的妈妈感慨万千,小小孩童,大胆尝试,让人震撼!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邹霖颖也爱上了“口头作文”。2015年国庆节,6岁的邹霖颖受六一儿童节的节目《一所神奇的学校》的影响,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西安旅行,并且专程到延安去了抗大旧址。国庆节旅游期间,邹霖颖每天都进行口头作文,爸爸妈妈记录,并整理成一本书——《幸福的红色之旅》。

    一年级28班罗梓睿的妈妈彭银槐说,罗梓睿也很爱背诗和作诗,6岁的罗梓睿已经出了自己的诗集《初生牛犊》,爱画画的梓睿还给自己创作的诗配上了图画,天马行空的想象,初生牛犊的可爱,让梓睿的诗作与众不同。梓睿爸爸过生日,梓睿创作一首生日诗送给爸爸;梓睿做2015年总结,也用诗来概括自己的2015年;展望2016年,梓睿也用诗来表达。梓睿和妈妈一起读诗背诗作诗,母子用一首诗表达了阅读诺贝尔摇篮《幸福快报》的感受:“快报捧手中,心中暖融融。过往摇篮事,历历眼前呈。金秋进农场,从小爱劳动。中韩音乐会,名人请进门。抗战纪念会,传承中华魂。昭山开新园,摇篮进莲城。经典都学会,稚童成诗翁。从小学国学,弘扬好传统。老师数折桂,学生都精英。诺贝尔摇篮,全国知其名。晓燕获大奖,理念得证明。置身好学校,自豪又高兴。师生齐努力,家长不放松。新年新起点,高奏更强音!”

    其实,有些孩子也能理解经典的一些意思,并能“偶尔露峥嵘”。有一年,长沙市芙蓉路修路,建筑工地乱七八糟。诺贝尔摇篮幼儿园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彭港突发奇想,请他妈妈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当时的路况。他妈妈苦思冥想,仍然说不出个究竟。妈妈问他:“你行吗?”他脱口而出:“一片狼藉。”

    一日,诺贝尔摇篮幼儿园朱博莛的外婆带他买了早点(包子),年仅3岁的博莛非常懂事地说:“外婆,我来吃包子皮,你来吃包子心。”外婆说:“为什么呢?”博莛说:“‘融四岁,能让梨。’我三岁,让你吃包子心。”外婆听了,非常感动。没想到孩子不但能将幼儿园所学的《三字经》流利地背诵,而且还能活学活用呢!

    2001年,章洪到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出发前,她与幼儿园的孩子们告别。突然有一个孩子过来很认真地对她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那一刻,章洪感动得热泪盈眶……

    诺贝尔摇篮的小学生不但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而且还会写古典诗词,2012年,他们创作了一本小学生诗词集,我感到幸福的是,我还应邀为诺贝尔摇篮小学生诗集《保卫幸福》写了序言。

    当然,小时候对于古代经典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有不少连意思都不懂,可这并不可怕。比如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对于大人来说太难了。可是,两岁多的孩子就会说中国话了。从来没有一个父母说中国话太难学了,不能让孩子学说话了。中国话的确不容易学,可听得多了,不但会说,还懂了它的意思。这就是小孩子学习语言的妙道。如果不研究孩子的学习规律,一旦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就会如《学记》所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如果到了成年,即使用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也不可能背诵下这么多的经典了。

    为了让孩子拥有童子功,诺贝尔摇篮还号召家长与孩子共读经典,还举办了家长诵读经典大赛。开始的时候,有些家长很不理解,可是,随着诵读的深入,他们不但与孩子共同背诵了很多经典,自己也因经典的滋润而提升了文化品位……

    2011年5月中旬,笔者应邀参加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举办的《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报告会,在会上作了发言;下午,为诺贝尔摇篮的部分家长作了报告。这次活动的极大震撼是,家长不仅背诵了很多经典,还兴奋不已地谈到自己与孩子学了经典之后的巨大变化。他们认为,经典教育是一件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好事情。他们中有人感叹道:把孩子送到诺贝尔摇篮读书真是占了大便宜,一个孩子上学,全家免费受教育……

    2002年,诺贝尔摇篮的孩子去山东参加世界传统文化大赛,成功表演了传统文化节目。诺贝尔摇篮幼儿园有一个孩子,任凭在场的观众随意抽问,都可以熟练地背诵《论语》《大学》《老子》等经典名篇名句,让与会人员震撼不已。很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目前,诺贝尔摇篮正在着手编辑一套适合于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和家长、教师共读的传统文化经典教材,并希望我能担任顾问。十多年来,我对顾而不问的署名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有人一再邀请,还是被我婉言谢绝了。可是,对于诺贝尔摇篮的邀请,我没有理由拒绝;当然,我也是要顾而又问的。我想,让幼儿园及小学更多的孩子有中国经典文化的童子功,让更多的家长也能喜欢上经典文化,让更多的教师在经典文化的滋养下更好地成长,我与诺贝尔摇篮理应同道而行。

    在一次又一次与诺贝尔摇篮的接触中,我感到诺贝尔摇篮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诺贝尔摇篮人认为,中国人不学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为了让教师、孩子及其家长能有经典文化的“功夫”,诺贝尔摇篮还“将上下而求索”……因为诺贝尔摇篮相信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真功夫”,这样成长起来的人生命之根会更深、更广、更壮!

人人健康 个个美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家长和孩子喜欢美丽的教师,天经地义。

    什么样的教师最美丽?诺贝尔摇篮认为,健康的教师最美丽,有爱心的教师最美丽,相信孩子的教师最美丽,有真情的教师最美丽,自信的教师最美丽,专业的教师最美丽,有文化的教师最美丽……

    怎样让每一个诺贝尔摇篮的老师成为家长、孩子心目中最美丽的教师呢?

    创办伊始,诺贝尔摇篮写下著名的《十八美》:迅速是美,安静是美,整齐是美,礼貌是美,认真是美,勇敢是美,简洁是美,微笑是美,健康是美,诚实是美,宽容是美,创新是美,感恩是美,节约是美,劳动是美,自信是美,大气是美,孝敬是美;并将《十八美》编成剧本,老师、孩子反复演练。

    诺贝尔摇篮特别强调,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心灵美从何而来?学习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是心灵美的重要方法。

    诺贝尔摇篮认为,自信的教师最美丽。笔者去过很多学校,见过很多老师,但感觉诺贝尔摇篮的老师的确不一般,简直是人人超级自信。早在2002年8月出版的《诺贝尔摇篮》杂志中,谢庆在《我的教育忧》一文中写道:“过于自负、过于自傲的人如果算次品的话,那么过于自卑、毫无自信的人就是废品,而自暴自弃的人则是毒品。”

    怎么做到自信呢?诺贝尔摇篮老师的超级自信从何而来?笔者在诺贝尔摇篮看到了他们创作的一首诗:

    腹有经典气自华,腹有经典气自纯,腹有经典气自壮,腹有经典气自闲,腹有经典气自强!

    身有功夫气自华,身有功夫气自刚,身有功夫气自大,身有功夫气自定,身有功夫气自神!

    诺贝尔摇篮的老师,大部分人在来诺贝尔摇篮之前没有中华文化经典的基础,但来到诺贝尔摇篮之后,都会要求从头开始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因为: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

    诺贝尔摇篮的老师通过背诵经典,诵读唐宋诗词,个个变得口吐莲花、妙语连珠;通过学习礼仪,个个变得气质高雅、风度翩翩。

    诺贝尔摇篮还提倡健康是美。作为一个极重视体育健身的单位,诺贝尔摇篮要求老师们早晚锻炼健身,通过长期的锻炼,老师们变得精气神十足,这可能也是每个诺贝尔摇篮人超级自信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不少老师的父母忍不住发出感叹:“将儿女送到诺贝尔摇篮工作,我们太幸福了。他们餐餐都吃健康绿色的有机食品,又吃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在我们的眼里,诺贝尔摇篮的老师,不论男女,人人美女,个个美男……”

让诵读成为功夫

    万事开头难,为了激励老师们诵读经典,集团下足了功夫。据阳玉涓讲,早在十多年前,诺贝尔摇篮就在集团设了一个背诵《论语》奖,全文背诵者奖金1万元,第二名8千元,第三名6千元。奖励只是手段,目的是激发教师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在诺贝尔摇篮,所有家长、孩子背诵的经典诗文,教师必须先背诵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到星期天晚上,只见诺贝尔摇篮的教师背经典、吟诵诗文如火如荼、热闹非凡,即使是后勤教师也积极参与。开始,有的教师有点不适应,但是背诵习惯后,就成为了一种享受。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师感慨地说:“年轻的时候没有学文化,来到诺贝尔摇篮之后,感觉像读了一次大学,经典的熏陶浸润让我们成了优秀的爷爷、奶奶、外婆……”到了周末,老师们经常在一起诵读经典、讨论经典,聚在一起看《蔡礼旭细讲弟子规》……过年过节,别人打牌娱乐,诺贝尔摇篮的老师却拿着经典书籍默默记诵、乐在其中。享受经典诵读已经成为了诺贝尔摇篮人的一个显著标志。

人人明师 个个名师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诺贝尔摇篮说:“不能成为‘明师’的老师,不配当老师;不想成为真正‘名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没有文化的人肯定成不了明师,因为“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然而,诺贝尔摇篮却慨叹,现在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在大学里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太少,虽有知识却少有文化。小学、幼稚园里的老师,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尤其是有经典文化底蕴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老师,把教书当作职业,并无事业理想、更无文化追求。有些老师想当名师,却相当一部分又得了世下普遍的浮躁病,憧憬有朝一日上几堂漂亮的公开课、参加一个教师技能比武得奖,便可“一夜成名”。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浮躁的结果,会失去生命之本。不下大功夫,甚至是笨功夫,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的。当今中国确实有一批名师,有的也有文质兼美之妙,可是,有些只是徒有虚名而已,若干年后,他们必然会在大浪淘沙中失去其原有的光华,“泯然众人矣”。

    诺贝尔摇篮不希望老师们成为这样所谓的名师,而是要成为有功夫的名师。

    所以,他们要求教师将《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大学》《中庸》《论语》《心经》《道德经》等儒释道的文化经典熟读成诵。诺贝尔摇篮认为,不背诵几百首古诗词与上百篇古文,休说难成一位名师,就连做一般的教师也不合格。

    恰如清代文人李渔所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这些经典文化是智慧,也是大道德,读书和诵读经典应是成就名师必须的基础、必不可少的途径!

首席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章洪是长沙市教育部门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她告诉笔者,诺贝尔摇篮的“功夫教育学”由来已久。1995年,16岁的章洪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当时的她对中华传统文化一无所知,不要说《论语》《老子》,就连《三字经》《弟子规》都没读过。幸运的是,谢老师是学校的客座教授。当年,谢老师就要求部分学生背诵《论语》《老子》等经典。谢老师郑重地对同学们说:“背诵经典对提高考试成绩未必立竿见影,但这是真功夫,真本领,会让你们受益终生……”受谢老师的影响,有一个同学硬是背完了《易经》和《黄帝内经》两部经典。

    当年的章洪,唱歌不出众,跳舞不擅长,毕业后也不想当老师。而谢老师的点化,让她由此爱上了中华文化经典,爱上了教育,毕业后直接到诺贝尔摇篮当了老师。章洪感慨不已:“中华文化经典就像我生命中的贵人……”正是在中华文化经典的引领下,才有了她今天的成长与幸福。

    在诺贝尔摇篮工作两年后,章洪又到南师大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继续回诺贝尔摇篮工作。如今的章洪,是湖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长沙市“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省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会长、长沙市学前教育协会副会长……章洪提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提案,并多次向湖南省领导、湖南省教育部门等领导汇报工作,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多次表扬和肯定。而她却谦虚地说,我的功夫还远远不够……

 胸怀祖国 感恩英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已经根植在了诺贝尔摇篮人心灵的深处。诺贝尔摇篮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单位,理所当然地应当关注国家大事,特别是孩子,爱国感恩也必须从小抓起。所以,多年来,诺贝尔摇篮做了很多让世人敬仰而又感动的心系国家的大事。

    一、激动人心的庆奥运活动

    2001年7月13日晚,诺贝尔摇篮老师从电视里看到中国申奥成功的消息,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他们立即开会,并很快达成了共识:明天早晨,到长沙市搞一个万人签名庆奥运活动,然后将签名送到北京奥组委。

    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看似很难完成,可诺贝尔摇篮人说:“申奥成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大喜事,爱国,就要表达出来,诺贝尔摇篮人敢想敢做,没有什么能难倒我们!”

    于是大家开始了倒计时的准备工作,深更半夜敲开布匹店、文具店的大门,买签名用的长布、签名笔等用品。此夜无眠!激动写在每一个忙碌着的诺贝尔摇篮人的脸上。

    7月14日早上7点前,集团的全体教师已经走上街头,分布在长沙七个人流中心的签名现场,一切准备就绪,诺贝尔摇篮的孩子也陆续赶到现场。除了签名外,他们还是小志愿者、小记者。慢慢地,热心的长沙市民纷纷走近、趴在长卷上写下为奥运加油和为祖国助威的话,很多人还不忘拍照留念……

    那一刻,诺贝尔摇篮老师们喜极而泣,因为他们看到,申奥成功不但给诺贝尔摇篮带来巨大的喜悦,也让很多长沙人精神振奋。诺贝尔摇篮的老师和孩子,更是从这次活动中收获了强大的精神能量,他们深深地把自己的心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也懂得了“爱国不但要用心,更要表达,要有行动。”

    随后,各家媒体不召而至,并以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这一万人庆祝申奥成功的盛况。

    时间眨眼过去了近七年,2008年5月,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火炬正在热情传递。而诺贝尔摇篮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5月10日举办的庆奥运亲子火炬接力活动。可是,5月9日降下了倾盆大雨,天气预报长沙10日仍有大雨。所以,几个年龄比较大的老园长有畏难情绪,想取消这次活动。

    但更多的人坚持:“任何人都不能阻止这次庆奥运亲子火炬接力活动!这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行动,上天一定会眷顾我们的,明天肯定不会下雨的!”

    2008年5月10日早晨,天气预报失灵了,上天真的给足了面子,灿烂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好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

    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的两千多名孩子及其教师、家长,穿着集团统一发放的百年奥运服装,浩浩荡荡走向街头,高呼“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中国奥运,我之责任”的口号。这场庆奥运火炬接力活动,引得行人驻足观望而欢呼,以至不少的老人与孩子也纷纷走上街头,为之鼓掌。不少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

2007年,90岁高龄的卢乐山(女先生)给诺贝尔摇篮谢庆的题词。(卢乐山,南开系列学校创始人严修<字范孙>先生的外孙女、著名教育家卢木斋的孙女、中国学前教育泰斗、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创始人之一、原《中华家教》杂志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一任会长。)

    (上接第6版)

    二、举办“战胜国青少年的声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青少年征文大赛”的活动,同时开展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大型调查。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后今天的青少年,对那段历史只是从报刊图书、影视网络上略知一二。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为此,诺贝尔摇篮想到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青少年征文大赛”活动。在诺贝尔摇篮内部开展这项活动,对于师生及其家长当是一次有益的教育。可是,诺贝尔摇篮人是身在小家、胸怀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们想如果能在全国举办这场活动,意义必将更大。

    于是,他们找到了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媒体——《中国教育报》,想通过中国教育报举办一场全国性的青少年征文活动,同时开展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大型调查,认为这样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与《中国教育报》“环球周刊”和“教育科学”版主编杨桂青博士谈及此事时,旋即产生共鸣,很快达成共识,决定共同在全国举办名为“战胜国青少年的声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青少年征文大赛”的活动。

    征文启事在《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27日、5月28日和6月12日三次刊登后,马上引起了全国中小学生及其教师甚至家长的关注,很快,来自全国青少年的征文便纷至沓来,截稿日期未到,已经收到数万份稿件……

    为了提升这次征文的品质,特邀请任弼时之女任远志,著名抗日英烈、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之女左太北,有“东方隆美尔”之称的抗日名将孙立人之子孙天平,张学良将军之弟、原海军参谋长张学思的夫人谢雪萍,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校友张月,新教育改革发起人、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原湖南省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陶西平,原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著名教育家孙云晓,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作为顾问。此次征文的评委特邀抗日戏剧首人吴祖光之子、当代著名画家吴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潘新和,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谁该向中国忏悔:抗战胜利反思录》作者朱小平,被誉为“教育界伯乐”的陶继新,中国教育报刊社相关领导等一些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黄兴之孙黄伟民,军歌之父、《八路军进行曲》的作者郑律成之女郑小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首位高级将领佟麟阁之孙佟晓冬,有“现代文天祥”之称的抗日名将齐学启外侄女李之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者之一田汉之孙田钢,《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曾孙张跃宗,东京审判法官梅汝璈之子梅小璈,《游击队歌》作者贺绿汀之女贺元元,抗日英雄杨靖宇之孙马继民等英雄后代作为评委和嘉宾也莅临了长沙。

    2015年7月下旬,征文总评活动在长沙诺贝尔摇篮进行,笔者有幸作为总评委之一参加了这次活动,从青少年的征文里,我看到了他们在翻阅这段历史时悲愤交集的心情,以及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

    2015年9月2日,由《中国教育报》主办、诺贝尔摇篮承办、湖南省教育学会幼小衔接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战胜国青少年的声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青少年征文大赛颁奖典礼暨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大型调查结果公示”在长沙田汉大剧院隆重举行。

    2015年9月3日,由湖南省教育学会幼小衔接研究专业委员会发起、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承办的“战胜国青少年的吼声——湖南省部分名校名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也再次在长沙田汉大剧院隆重举行。

    震撼,激荡,回响……

    演出的节目,全由湖南省部分小学、幼儿园的教师自己编创,由孩子主持与演出。它让观众观览与聆听到的不只是当时演出的精彩,还有在内心里绵绵不绝的激动与反思。中国人站起来了!而中国人要想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强大,而强大之本在教育,教育之本在孩子。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不就是在孩子心里播种着中国人希望的种子吗?

    所以,当有人问诺贝尔摇篮的领导为这一系列活动要耗费多大一笔资金时,诺贝尔摇篮人觉得莫名其妙。是的,这样的精神价值哪里是金钱所能评估得了的!

    顾宪成曾撰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心怀远大抱负之名联,我想,如果顾宪成生在今天,他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将这副对联赠送给诺贝尔摇篮的。

    1500亩少年儿童农场让生态教育落地生根

    诺贝尔摇篮认为,孩子要想未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要“接天线”、“接地气”、“接人气”。所谓“接天线”,就是要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人(包括他们的传记和作品)以及杰出的文化成果,比如说要读万卷书,要诵读经典,学习圣贤伟人的故事,从小心中就有一个榜样,观摩优秀文化遗产和先进的科技成果……所谓“接人气”,就是要多出去旅游和交流,要行万里路,要交万个友;要尽可能地多和同龄孩子特别是不同年龄的孩子接触,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交流,而不要天天只待在家里和保姆、长辈在一起,独生子女尤其要特别注意“接人气”……

    而“接地气”,就是要多亲近土地,多和大自然接触,比如说去高山,去大海,去田野;去植树,去种菜,去摘果……

    “接天线”,诺贝尔摇篮已经在经典教育和榜样教育上下了功夫;“接人气”,诺贝尔摇篮建设的大团队、营造的大教育场、举办的种种大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机会。而“接地气”呢?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诺贝尔摇篮却把功夫做到了家,把1500多亩土地的少年儿童农场纳入到教育天地,给孩子一个乡村、一片田野、一块生态土地,这实在是让人不得不双手点赞!

    教育之本真,复归自然矣。章洪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已是灯火辉煌之时,可一谈起她所分管的诺贝尔摇篮少年儿童农场,谈到生态教育,原来就很精神与自信的她,愈加神采飞扬起来。

    章洪说自己分管集团少年儿童农场工作五年有余,对于生态教育的意义体会得越来越深刻。作为一种教育范式,生态式教育蕴含着一种“人在世界之中”的生态智慧,它与伦理、准则、规则及其实践相关。它所赞美的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关系,它所追求的是“人与世界同一”的生命境界。而最初诺贝尔摇篮刚租下农村1500多亩土地的时候,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教育单位能将它经营好,更未曾参透寓于其中的教育哲学。

    诺贝尔摇篮少年儿童农场前三年不种任何庄稼与蔬菜,而是让草在地里疯长。到了秋末冬初,草木枯黄,将其掩埋土里,进而变烂变腐,成为有机肥料。连续三年,都是春夏满地绿草,秋冬变黄入土。

    当地农民认为租下这片土地的人脑子出了问题,天下哪有这种荒唐的事情?

    其实,诺贝尔摇篮一点儿也不荒唐。三年种草,就是要让丰茂的草转变成有机肥料,从而使这片土地回归生命的本色。只有复归自然,才能使由此种植与生长起来的庄稼与蔬菜,具有地地道道的“绿色”。而当土地感受到幸福的时候,孩子们的健康也就有了保证。当人们常谈及孩子的精神生命不应受到污染伤害的时候,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生命健康状态,以审思所践履的教育本真。仿若挪威著名哲学家阿伦·奈斯所提出的深层生态学的概念,他在质疑当今社会能否满足诸如爱、安全和接近自然权利等人类基本需求的问题,而引申到教育领域,他就强调“不能仅仅从人出发,而应该从整个生态系统或生物圈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认识到人与万物是自然共生、浑然融通的存在关系。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诺贝尔摇篮所有孩子包括老师,他们所吃的有机蔬菜、有机大米及大部分有机水果,全是在这块没有公害的农场土地上种植出来的。

    诺贝尔摇篮少年儿童农场还是孩子们极好的科普课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在农场,建有百花园、百草园、百果园、百菜园,种植百余种花、百余种草药、百余种果树、百余种蔬菜让孩子们来认识。每一块花园里都竖着一块牌子,介绍花的品种、习性、生长规律等,孩子们经常来看花,就认识了这些植物,培养了养花的兴趣……每一块中草药地里都立着说明牌,把这些中草药的生长规律和药用价值一一为孩子们解说,孩子们经常接触,也就了解了这些中药……在百果园,孩子们不仅可以吃到当季的新鲜水果,还能在葡萄树下吟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可以在青蒿地里唱着“呦呦鹿鸣,食之以蒿”;可以在木瓜地里诵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城市长大的孩子经常会被人笑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诺贝尔摇篮的孩子却不会,他们三岁的时候就能准确地辨认齐心白、牙白、白菜苔、小白菜、上海青等极为相似的十字花科植物。这个大课堂是最生动、最直观的,也是最适合孩子的。

    第一,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似乎与他们压根儿就不沾边。而通过在儿童农场劳动,从小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章洪发现,即使那些平时在家长口中“很懒”的孩子,在经营自己种的蔬菜时,没有一个不用心的,哪怕累得浑身是汗,也乐此不疲。劳动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正如劳动价值理论所说——“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源泉”。章洪说,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去体会劳动的本然价值,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意义探寻过程,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感到劳动中有苦,更要让孩子体会到它会苦尽甘来,变成一种精神享受,提升其心灵境界。这样的劳动习惯培养,不但不会被孩子们排拒,反而会让他们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第二,参与到庄稼与蔬菜的整个生长及其消亡的过程,还会让孩子们切身体验到生命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荀子·礼论》有言:“天地者,生之本也。”《周易》亦有“生生之德”……所以,从表面上看,这些庄稼与蔬菜有其出生与生长,也有其枯败与死亡;可从本质上说,它又是不消亡的。儒家把自然与人看成是有机连续的统一体,把人看成是自然界长期生生不已的最高产物,其与天地万物成一体。可以说,生生不息为天地之仁,亦为人之本性。孩子们见证了庄稼与蔬菜从播种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即使当下枯萎死亡了,但留下的种子还会在来年破土而出,这无异于生命的死而复生。只要有种子在,就有生命在。诺贝尔摇篮认为,这会让孩子们获取强大的信心与生命能量。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有可能遭遇到天灾人祸,可是,当你懂得了种子的力量之后,你就不会为当下的不幸而痛苦,而是有了一种信心,怀着希望继续前行。所以,从表面看,播种下的是生物的种子,其实,也是为孩子们播种下人生希望的种子。当孩子从小有了一颗强大的心灵种子的时候,未来变得强大也就有了可能。

    诺贝尔摇篮认为,让孩子从小用心、用情、用爱培植一株植物或饲养一种小动物,还是培养孩子们责任心的一种神奇方法。农场给每个孩子划定了一小块土地,就是要让他们亲手种上一种植物。他们持续地精心照料植物与动物的过程,就会在其心里埋下一份牵挂,种下一份爱心。他们也就会从这种生命场景中,体会到要照顾父母,去爱自己的家人……

    章洪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有一个教师,看到如此生态教育的时候,感慨不已。她说,文本上与说教式的生命教育,到了这片广袤的大生态园里,该是何等的苍白无力。只有走进真实的生命场里,才能感受生态教育的要义。

    集团还让每个孩子在属于自己经营的地上,种上一棵树,并在树下埋下一张照片或其他东西,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个祝愿。等他们到了三五十岁的时候,重回农场,挖土寻物,该是何等的感慨!

    谁能不羡慕诺贝尔摇篮的孩子,他们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又在与师长、同伴的互动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强健体魄与丰满人格;谁能不相信从诺贝尔摇篮走出的孩子一定会创造一个令人惊叹的美好未来……长在诺贝尔摇篮,这是孩子们的福气;有诺贝尔摇篮在,这是国之福啊!

    尾声

    早在2000年,谢庆在《我的教育梦》中写道:

    “我梦想:我能办这样一所学校:亲子园——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教育一体化,我亲自带领一批孩子,从亲子园——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本科一直带到研究生毕业。记下他们的成长日记,写一部他们的成长小说,拍一部他们的成长电影……

    我梦想:我能办一所师范大学,不但能为我们诺贝尔摇篮亲子园、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培养教师,而且能产生新的教育思想,并培养出一大批教育家……

    我梦想:我能赚到足够的钱,设立一项教育界的“诺贝尔奖”,重奖天下良师,尤其是家长教师、幼儿教师、小学教师……

    我梦想:中国能成立教育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三院并立,并且实行院士制,给教师工作者最高的荣誉与地位,从而吸引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来研究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人脑……

    我梦想: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真正成为人们最向往的职业之一。第一流的高中生,他们的高考目标,除了牛津、剑桥、哈佛、清华、北大……也应当包括北师大、华东师大、南师大……让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来当教师。因为我坚信:唯有最优秀的人方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

    我梦想:不久的将来,中国会产生大批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将出现大批能改变中国命运和世界命运的精英,他们中的大多数,曾在诺贝尔摇篮学习、成长……

    我梦想: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近一百年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暂时落后了,但在21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定会因为教育的振兴而实现伟大的复兴。”

    ……

    如今,有些梦想已经实现,有些正在追梦的路上……

    在圆梦的路上,诺贝尔摇篮得到了太多的指导、鼓励和期望——

    2003年12月7日,中国学前教育泰斗、新中国第一代幼儿教育专家、时年82岁的赵寄石在给谢庆的亲笔信中写道:“……我称谢庆为同志,因为我发现他是我的一位志同道合的同行。他的思想和实践显示了我国年轻的教育家人才辈出,事业发展充满希望……”

    2004年4月,“中国多元智能之父”、文理贯通、科艺贯通的奇才沈致隆教授为诺贝尔摇篮题词:跨学科,跨文化,培养通才!

    2004年4月26日,教育学博士,曾任南师大教科院教授、副院长,现为杭州师大图书馆馆长赵志毅为诺贝尔摇篮题词:今日摇篮中人,明天的诺贝尔。

    2004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长申泮文为诺贝尔摇篮题词:爱国主义是当前教育思想的灵魂;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出人才。

    2005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刘继贤将军为诺贝尔摇篮题词:诺贝尔集团,将军的摇篮。

    2006年,曾在1987年—1992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台办组织的赴台考察专家访问团团长、“古今贯通”“中西贯通”“文理贯通”的当代奇人、通才大师张启人在其著作《人才品评: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社会(注:指中国)还没有创造出生长诺贝尔得主的沃土,长沙市著名的“诺贝尔摇篮”成功的幼教创新实践也许是仅有的例外。”

    2007年4月28日,梁启超先生的第五子、曾就读于严修、张伯苓先生创办的南开中学、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学院院士、曾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局副主席的梁思礼院士,为诺贝尔摇篮题词:谢庆同志,愿你接过张伯苓校长的火炬,发扬光大,传给后人。

    2008年,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10年、被誉为中国大学魅力校长的林金桐为诺贝尔摇篮题词: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的丰功伟绩,让我大开眼界。

    2008年中秋,原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原国家督学、国家教育部门国际合作与交流机构领导为诺贝尔摇篮题词:诺贝尔摇篮幼稚园,学前教育之典范。

    2009年11月17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老舍之子舒乙为诺贝尔摇篮题词:继承国学优良传统,由孩子抓起,办出特色,坚持理想,必大有作为,与谢庆共勉。

    2010年8月8日,原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原中华文化书院创院院长、原《儒藏》编纂中心首席专家汤一介先生为诺贝尔摇篮题词: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在新型的教育体系中,对于学龄前儿童科学而系统的教育必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在这方面的实践,便是一个成功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尝试,而其董事长谢庆,更在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中,从自己的切身经验出发,总结出了一套既适应现代社会,又结合了传统文化价值的童蒙教育的理论与思想……

    2015年6月25日,郭福昌先生再次为诺贝尔摇篮题词:率先弘扬国学的先行者,建设生态友好的开拓者,探索幼小衔接的引领者,关心国防建设的守卫者,践行公益事业的实施者。祝诺贝尔教育集团越办越好,蒸蒸日上!

    2015年9月1日,有“东方隆美尔”之称的孙立人将军之子孙天平为诺贝尔摇篮题词:愿小朋友们都可以继承抗日战争的先辈们为国效忠的行为,并以义勇忠诚共勉!

    ……

    他们的肯定、祝福与期望定将成为推动诺贝尔摇篮不断求索、矢志不渝的力量……

    在这里,笔者也真诚地祝愿诺贝尔摇篮梦想成真!

    下面这首诺贝尔摇篮十多年前、于2002年创作的小诗,也许就包含了诺贝尔摇篮这所神奇的功夫学校的全部奥秘——

    有梦不觉人生寒,有智不觉人生难,

    有爱不觉人生苦,有朋不觉人生长,

    有因必结人生果,有行倍觉人生煌!

    (陶继新)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