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论著 >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训练

2015年04月08日 22:07:11 来源:白古屯镇东马房小学 访问量:143 作者:李建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语言训练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又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畅地、有理解地朗读,在朗读的时候不停留在字面上,而是直接去理解读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读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再现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景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使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一、朗读训练的形式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初读主要体现在阅读活动中的整体感知,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的最初的感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整体感知离不开“读”,而且要读通读顺,保证读的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的字字响亮,不误字,不少字,不多字,不颠倒字”。因此,在教每一篇课文时,我都是让学生充分朗读,一次不行,读两次,两次不行,反复读。如果学生没有整体感知的朗读,就无法理解课文内容,对之后的教学势必造成极大的阻力。

2、细读,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理解课文内容时的“读”,强调的是“细读”, 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是师生剧烈的思维活动与丰富的语言实践的学习过程。这时候的读是把读书与思考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样才会目标明确,在读中理解,读有所得,读有所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且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内容要与读书密切结合,做到在读中练习语言,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过程中,强调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导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并与学生共同探究未知,实现共同发展。这样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3、品读,人本对话熏陶情感

品读在于品赏、感悟、入情入镜,获得情感的熏陶。对课文进行品味地读,读出感情,通过读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在读中能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成果。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以表演性朗读为主要形式来展示读书的效果。如分角色读、表演读、游戏读等。也可组织小组、女生组、男生组、全班等不同范围的齐读,有时也可配合进行录音或教师的范读。这里,师生要共同参与到欣赏和朗读的过程之中,在品读中加强感情交流,实现共同升华。

4、熟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语言积累不多。”新课标也把“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对“语言材料”的积累,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形成语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熟读或是背诵课文或句段是很有必要的,这个环节也可向课外延伸。

二、朗读训练的功能

1、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研究表明,小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大概意思,可用的表达语言很少,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3、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朗读的好处很多,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修改自己的诗文也从朗读上加以推敲。如杜甫就新诗改罢自长吟。教师要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靠朗读代替作者讲话,代替作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抒发情怀。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

三、朗读训练的层次

首先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停顿适当,做到不错不漏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变调、音变的字,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说明介绍事物的课文,达到正确的朗读就可以了。如学习《迷人的天山牧场》,通过了解天山牧场的天晴、下雨、黄昏、夜晚时的景色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即可。

然后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最后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如升调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表示庄严、悲痛、冷 淡等;曲调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

四、朗读训练的要求

1、读训练要目标明确

朗读训练前,教师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要求学生独到何种程度,何种水平,到底如何读。然后再给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朗读训练目标体系。例如:初读,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读通顺;研读,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悟;品读,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语调,读中促思,读中体情。

2、朗读训练要体现自主

    朗读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精神,努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情感,让学生直面书本,自主朗读,把权力真正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激发,真实的情感得到抒发。

3、朗读训练要时间充足

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应科学合理的安排,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教师应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以读为基础,努力做到精讲多读,以读代讲。教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多读重点句段,难于理解的,有欣赏价值的地方,学生在反复朗读终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得到升华。

4、朗读训练要形式多样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种形式,形成多样的对话,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课文课上应使用多种形式的读,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一人读一句等不断变换朗读形式。

5、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

学生朗读因实际情况不同而存在差异,教师应不急不躁,也不应因耽误教学进度而忽视甚至取消学生的朗读。应给他们同等的机会甚至更多。例如,坚持让差生读完,不要因为读得不好而随意打断或终止他们的朗读;坚持让他们多读几遍,并加以适当指导;还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别急,慢慢读”,“你行,你能行”等,学生因教师的尊重而激发奋发向上的激情,教师的声声鼓励化为了学生前进的动力。

五、朗读训练的指导

读的指导可分为指导读通、读懂、读熟、读好,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体悟,有感受,然后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愿意听自己朗读的声音。此外教师还应抓住值得品味、诵读的语言,让学生好好地读,充分地读。在学生朗读情感到位时,还要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指导,比如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语句的重音、停顿。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先由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还可以由学生试读,教师要对课文哪里先读后议,哪里先议后读,哪里可以讲了再读,哪里可以以读代讲,哪里需要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反复读等都应事先加以研究,再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在这方面不要单纯追求花样翻新,而要讲求实效。而且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做好小结分析,肯定学生读得正确、读得好的地方,指出他们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有时还要把读错字音、读破句子的地方单独提出来加以纠正,并说明原因,给以示范。

六、朗读训练的评价

以往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了重音”等等,缺乏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所以课堂朗读评价导向非常重要。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即谈谈自己的眼前浮现了什么。如:读狼牙山五壮士英勇就义的语段时,引导学生评:听了他的读,我好像觉得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五壮士就站在我的面前。他读得好,我听出了五壮士潇洒豪迈的英雄气概等等。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具有相当的朗读能力,这是学生一项不可缺少的素质。然而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创造条件,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吸收、表达,从而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