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论坛 > 教育必须要有仪式感

教育必须要有仪式感

2019年10月08日 08:49:30 来源:教育教学关注 访问量:126

 
教育教学关注

24小时前

学校仪式教育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经过精心设计固定下来的一种教育礼仪活动。仪式活动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和与创造性的运用,透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产生多种意识水准下的综合效应。仪式的本质是通过情境聚集情绪。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学生情绪高涨、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最好的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而仪式正是情绪的、直观的、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的教育仪式具有两种基本的功能。第一、营造特殊的教育氛围,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二、表达内隐的教育内容和观念,借助美的教育形式,使内隐的教育外显化,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然而,从当前学校的许多教育仪式看来,不少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低效负效的活动不同程度存在,仪式教育的功效低下,教育意义难显。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又该如何改进呢?笔者以为:

1、欲行礼,先知礼

某校有一次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各环节流畅紧凑,美中不足的是领导嘉宾给学生颁奖时,不少学生神情木然,连声“谢谢”也没有,偶尔有几个行礼的,有的行少先队队礼却像扰痒痒,有的行鞠躬礼却是别着身子点半下头,样子滑稽尴尬,花样百出。教育局的领导当时就交代校长以后要加强礼仪教育,弄得校长很没面子。事后校长检讨,说“平时的颁奖活动都随意惯了,结果在关键时丢了脸”。

学生在颁奖台上不知如何行礼,这看似笑话其实并不罕见,笔者随机调查一些中小学生,答案很多,有说行队礼的,有说鞠躬的,有说点头的,有说握手的,有说“谢谢”的,说不知道的也有。知,尚且不尽知,又何况行呢?事实上绝不止颁奖行礼这么简单的仪式细节,许多仪式的常识学生不能确切了解的不在少数,比如一年级学生入学为什么要举行开笔礼?升国旗时为什么走动的行人都需要静立?十八岁成人仪式中举行长跑、宣誓的目的是什么?这些看似常识,学生却并不一定知道。

对此,笔者以为仪式教育必先知道仪式常识,要遵循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才行。因此,有必要在中小学里开设必要的礼仪课程,将一些常见的仪式规范糅合在礼仪常识之中,将礼仪常识和必备的规则要求通过正式的礼仪课程学习加以普及和认识。比如,有所学校将礼仪常识与小学生行为常规结合起来,利用班队会课的时间开辟出一部分时间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先后开设了课堂礼仪、升旗礼仪、集会礼仪、颁奖礼仪,以及着装礼仪、就餐礼仪、待人接物礼仪、交通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等,由于专门开设了礼仪课程,学生就知道了平时的哪些言行属于有礼貌的,哪些言行属于不礼貌的,这样教师稍作评点,对学生的教育就有的放矢,学生也容易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感乎心,先动情

教育中常有教师存有这样的误解,认为举办一些活动直奔主题最好,少一些繁文缛节。这种观点有可取的一面,反对形式主义;也有欠妥的一面,就是忽略了形式对于教育的特殊作用,就像人需要盐但却不能直接吃盐,需要从菜、汤等菜肴中摄取一样。分析现在有些仪式教育活动之所以低效甚至无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活动缺乏有效的形式铺垫,要么是程式太过冗长繁复,要么是教育太过直白浅露,教育行为简单粗暴,缺乏艺术性,让人顿生反感。

举个例子说,不少学校都会举行开学典礼,常见的形式是:一条横幅高挂,几位领导端坐主席台,学生老师正襟危坐台下,升旗、唱歌、校长讲话、教师代表讲话、学生代表讲话,形式呆板拘束,甚至常有教师学生巡逻督查,气氛压抑而不是庄重肃穆,一味约束控制学生,自然无法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了。这样的开学典礼徒有形式,没能起到激励学生求知向上的目的。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讲述过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礼女子高中的开学典礼:教堂式的大厅大门紧闭,教师们身穿礼服肃立于前方的两边,正中站着校长。一个女生走到紧闭的大门前,打开木盒,取出棰子敲击大门。校长问:谁在敲求知识的大门?女生答:我代表每一个女性。校长问:你要寻找什么?女生答:通过辛勤工作,唤醒我的心灵。并将我的生命,贡献给知识。校长说:欢迎您,那些和她追求相同理想的都可以进来。于是,学生们涌进了会场。校长说:现在我宣布,新学年开始了———钟楼的钟声响起来了,被惊动的鸽子,扑棱棱地飞向了天空。这样的开学典礼仪式让人怦然心动。

感乎心,先动情。要想仪式教育活动深入人心,有必要对仪式活动本身进行必要的设计和铺垫。比如场地的选择、氛围的营造、出席的嘉宾重要和合适、程序的严谨与艺术、活动环节富有教育性等等。这些都客观上影响着受众的心情、思想。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某学校举行赈灾捐款活动时,他们作了精心的策划:事前搜集了汶川地震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做成课件,各班先组织观看,然后在广场集中。主席台作了适当的布置,体现一种悲伤、肃穆的气氛。接着校长讲话,介绍灾情和灾区师生的困难,作出“捐献爱心捐助灾区”的号召,教师学生代表纷纷上台表达个人心情,最后在《爱的奉献》乐曲声中师生有秩序捐款。整个捐助仪式有序、庄重,学生受到教育感染,捐赠出自内心,这样的仪式教育就有了实际的意义。而同样的赈灾捐款活动在有的学校则被简化,开始是校长一番讲话动员,然后师生捐款,捐款完毕就解散。这就使得整个活动只剩下光秃秃的骨架,缺少生动丰满的血肉,自然难以感动人心,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既如此,这又岂能算作教育呢?

3、搭平台,多践行

仪式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仪式活动的形式庄重,常常在学生心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虽说仪式教育因为形式的讲究而不适宜过多举行,但必要的一些活动却也常常需要通过隆重的仪式让活动更加庄重,富有教育、观瞻和记忆价值。德育活动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活动育人,仪式教育也应充分践行这一理念,通过有效的实践来加深体验,增进理解。联系当前不少学校的做法,一方面它们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仪式教育活动,比如升旗仪式、课堂问候仪式、开学典礼、散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等,另一方面则根据学校的实际,开辟一些新的仪式活动,使得教育活动更加隆重规范,给人以教育启迪。比如常见的有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阅读节英语节科技节等节庆活动开幕式、颁奖典礼、场馆启用仪式、友好结盟仪式、校庆仪式、嘉宾欢迎仪式、开笔礼、成人礼等等,通过这些仪式活动来启动某些大型的系列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得整个教育活动形成系统化规模化。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看,局部之和大于整体,各子系统围绕母系统的统一主题,从而发挥出整体教育的作用。

当然,仪式教育的多践行必须符合两个原则性条件:一是必要。仪式教育一般都要通过规范正式的程序增加活动的神圣和庄重,因此必然要增加不少时间、精力、经费等成本和资源,这对于有限人力财力的学校来说,都是一项不小的负担。因此,不到必要时候不宜过多举行这类活动,尤其是全校性的仪式活动。笔者曾经观摩过一所学校举行系列的节庆活动,一学期四个半月分别举行了读书节、礼仪节、科技节、英语节、体育节活动,每个节都举行一场启动仪式,每一周都在举行相关主题的活动。这猛地一听会觉得很系统,然而设身处地一想,这节庆活动太多太滥,不是增添了仪式教育的庄重神圣,反而是削弱了仪式教育的力量,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冲淡了学校教学为主的主题,效果适得其反。二是有效。说到“有效”是因为仪式教育一旦脱离了教育效果的目标要求,这一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比如时下每一所学校每周都会举行升旗仪式。这一活动不可谓不多,但是,不少学校没有充分重视升旗仪式的教育作用,没有充分挖掘资源,创新形式,提升教育的艺术性、趣味性,因此使得升旗活动徒有其表,走过场。这样大型的集队集会恍若一场闹剧,广场上看似人头攒动,其实师生人心涣散,这样的仪式实际上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做了还不如不做。

4、礼需养,扶到放

仪式活动是个短暂的过程,其背后其实是礼仪素养的综合体现和实践检验。细观现时的学校教育中,各学校也都有礼仪教育,但大都停留在“教”的层面,缺少“养”的过程,缺少督促和坚持的过程,一曝十寒,怎能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呢?曾经在新生报名时接待过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父母与老师打招呼后介绍他时,他上前一步,响亮地叫声“老师好”, 随即又行了一个90度的标准鞠躬礼。老师夸奖他有礼貌,他又答了一句“谢谢”。老师注册完递给他资料,他上前一步双手接过,还道声“谢谢老师”,临走了自不忘说声“老师再见”。据他母亲讲,他父亲是台湾人,非常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因此在孩子两三岁时就进行日常礼仪教育,而且持续不断,因此,孩子养成了很好的礼仪习惯。我国古代有着很好的启蒙教育传统,讲求“童蒙养正”,在人的幼年期进行正统科学的教育培养,给学生的礼仪修养打下良好的根基。但是,现时的学校教育在学生礼仪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方面都存在问题,缺少由扶到放,由控到翔,循序渐进的教育,这是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当前,一些教育者只看重分数忽视素质,看重学习忽视教育,看重眼前不看长远,只看重领导倡导的,忽视学生需要的,这些都客观上使得仪式教育游离于教育系统之外,各条块的教育分头着力,却常常南辕北辙,天各一方,或是隔靴搔痒,积疴难除。这就需要真诚而智慧的教育者,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弊病,勇于革新,持之以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此,方能真正铸就学生的礼仪素养和规则意识,真正成为有修养的人。

同时,教育者还应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和原则,采取必要的应对,以提升仪式教育的效果,让仪式活动重新焕发神圣庄重的光彩。以某校举行读书节启动仪式为例,该校首先从学校三年规划中确定了系列的主题:亲近母语、走进经典、传诵母语;其次,在仪式规程里注意梯度要求,第一年注重兴趣激发,第二年注重品读交流,第三年注重传唱吟诵;第三,在仪式活动上安排了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演说,有组织者的阅读宣传倡议、教师热爱阅读的教诲、学生阅读促进成长的报告等,多层面多角度来发动师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来;第四,在具体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上,尽可能将阅读中的各种富含趣味性和感染性的图、文、视频等资料,通过生动的媒体形式如手抄报、图片展、阅读通讯小报、辩论会、演讲报告、诗歌朗诵会、配乐诵读、小品、话剧、电影赏析等多种形式,立体生动地展示“阅读改变生活,阅读趣味无穷”;第五,举行阅读成果汇报总结会,从活动组织到个人群体因为阅读而得到的进步与收获,再到阅读带给人的愉悦与成功等,进行总结,为后面开展新一轮阅读活动作下铺垫。纵观这所学校关于阅读活动的组织,将仪式教育与活动本身融为一体,并充分利用仪式的庄重神圣,引领整个阅读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开展中又充分遵循了从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要求,这就使得广大师生对阅读活动有了由浅入深的了解,阅读教育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仪式教育是个综合教育的过程,既有丰富的主题内容,可以引发多层面的教育思考,又是多种教育渠道多种教育形式共同作用的过程,学生在其中将会受到有意识无意识的教育熏陶。但同时,也要看到仪式教育同样要遵循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有些教育内容和要求在低年段不一定深入领会,但随着年段升高,便会逐步地深入地理解。比如升旗仪式,在低年段可以教给基本的礼仪规则,到中高年级逐步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国旗的由来,升国旗的意义,并渗透讲述许多英雄先烈的故事,到中学阶段,则须结合现代史近代史,将个人理想立志教育与爱国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循序渐进的要求,分年段有针对性地及时渗透相关的教育,这样的仪式教育才会真正入心入情,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也才能真正激发起爱国向上的情感,收到教育的效果。

总之,学校的仪式教育对学生的心灵起着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领会仪式的文化内涵,知道一些重要活动的仪式是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我们要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优势,在学校的教育生活中参与建设,积极指导学生信守仪式规范,使仪式达到规范性、教育性、严肃性。学校管理者则借此凝聚人心,使不同的人目标与行为趋同,既达到心灵震颤的教育作用,又能凝聚人心,最终实现教育学生、积淀文化、发展学校的目的和理想。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