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论坛 > 专家和教师的相互反感,折射了伪专家的横行和教师的平庸之恶

专家和教师的相互反感,折射了伪专家的横行和教师的平庸之恶

2019年09月12日 19:03:11 来源: 老汪说教育 访问量:4306

 
老汪说教育
3小时前

老汪发现一个现象: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来自高校的教育专家相互反感。一线教师往往认为,教育专家只懂空头理论,不知当下的教育实际,其理论百无一用;教育专家又往往认为,一线教师只知道逼着学生疯狂刷题,是应试教育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没有思想,不读书,不思改变,不思进取。

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相互反感

个人以为,两者之间相互反感的原因的确是事实:的确有相当多的高校教育专家只有空头理论,的确有不少一线教师只会逼着学生疯狂刷题。不过,个人也以为并不是所有的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是如此。

一、只有空头理论的伪教育专家的确可恨

个人以为,这个年头,只有空头理论的伪教育专家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这些伪教育专家也没有真正吃透理论,他们了解的也不过是皮毛。如果他们只待在自己的单位“混饭吃”,也就罢了。可惜他们大多不甘寂寞,喜欢四处走穴,“指导”一线教师教学。

以X城某校为例,该校自2006年起,每两周请一位“教育专家”给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据该学校教师说,来过该校讲座的200多位“教育专家”只有一两个是极受欢迎的真专家。如刘良华教授。其余“教育专家”的讲座几乎都是浪费教师的宝贵时间。“专家”在上面讲,老师在底下要么打瞌睡,要么备课、改作业,要么看手机。这实在不能怪老师不好学,不尊重人。教师本来就忙,还要听你这毫无实质内容,毫无指导价值的空头理论。不给嘘声,就是有修养了。

类似的讲座培训我也听过一些,我相信这些伪专家连他(她)引以为傲的理论其实也没有真正理解,是典型的“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

某些伪专家的发言让一线教师昏昏欲睡

我常常想,为什么学校不能多请一些像刘良华这样的真专家呢?只要是真专家,一线教师再忙再累,也会认真倾听的。因为真专家有真水平,能提升我们的理论素养,能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这么多年来,我总算明白了,不是学校不想多请刘良华这样的真专家,而是真专家实在稀有——我在日常的文献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在上公开课之前都要进行文献研究,了解前人对这篇课文的解读、教学、教学反思和教学实录等。自2012年至今,我对20余篇课文进行了文献研究。在阅读文献的时候,我发现有价值的文献大多来自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的文献有价值的很少。我还发现很多高校教师的文章一般都有个简单的套路:国外的理论加常识。从他们的陈述来看,不少老师自己对那些国外的理论也是一知半解。因此,这些文章的价值非常有限。以杨绛的《老王》这篇课文的文献研究为例。我一共下载了460余篇论文。读完后,留下140余篇有价值的,存在电脑里。这140余篇论文只有20余篇来自高校的作者,其余都是中小学一线教师。

这样的真专家很稀少

伪教育专家最可恨的还不是在校本培训中浪费一线教师的时间,因为校本培训的时间毕竟有限。伪专家最可恨的是和瞎指挥的管理层走在一起,硬要在学校推广基于某某理论下的某某教学法。伪教育专家自己对某理论也只是了解了个皮毛,但是,瞎指挥的管理层可不管这些。他们似乎觉得不推广个什么教学法,不进行个什么实验,他们好像就没有存在感一样。说白了,这些强行推广的教学法就是瞎指挥的管理层的“政绩”,伪专家成了他们的“旗帜”和“包装”。当然,伪专家实际成了瞎指挥、瞎折腾的帮凶。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的一线教师自然恨死了伪专家。

二、不少只会逼着学生疯狂刷题的一线教师的确平庸可悲

本人身为一线教师,他们的痛苦和无奈我大多经历过,但是我从来不讳言一线教师的不足。

一线教师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只会逼着学生疯狂刷题的老师;第二类是既让学生刷题,也尽可能地给学生真正的教育;第三类得过且过,随大流。

我从教十七年以来,个人觉得第一类教师越来越多,第二类教师慢慢凋零,第三类教师永远都有。

个人崇尚第二类教师。能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还能在题海边,给予学生尽可能地真正的教育,实在难能可贵。用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搭上了应试教育的船,做点素质教育的事”。这些老师不管大环境如何,都能尽可能地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的确令人尊敬。如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别看某些学校的管理层整天宣传这样那样的先进教育思想,但一到关键时刻,他们只要分数,只要一分四率(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全科合格率、进步率)。他们也只用一分四率来衡量教师,评价教师。教师的职称、绩效等排除人为因素,主要也是靠一分四率来竞争比拼。因此,这类教师坚守职业道德的行为是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利益为代价的。当然,他们也不光有牺牲,他们的行为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这是他们最大的拥有。

我悲哀地发现,多数管理层是不欣赏第二类教师的。因为他们题海边真正的教育妨碍了题海战术的效率,妨碍了一分四率的提高。这类老师也往往因为有思想,有担当,而常有不配合管理层瞎指挥的行为,这更成了管理层的眼中钉、肉中刺。

李镇西老师是第二类教师中的杰出者

于是,第一类教师近年来越来越多。他们口口声声地说:“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不作秀,我们只来真格的。”听起来似乎是对学生很负责。其实,在我看来,这不是负责,这是生存压力的自私、平庸和可悲。

他们把题海战术发挥到极致。除了出题,讲题,再出题,再讲题……不停地循环下去,他们是不会做其它事的,如果有的话,也就是给学生灌点鸡汤,打点鸡血,目的无外乎让学生更努力地刷题。

学生考上高中或大学后的学习潜力,学生的人格成长,他们一概不管。教初中的,只想着中考前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挖尽,以便于中考取得最出色的成绩。至于学生上高中后的学习后劲,他们才不管呢!同样,教高中的只想着高考前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挖尽,以取得优秀的高考成绩。至于学生上大学后的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他们才不管呢!至于更重要的人格教育,他们顶多开个班会,做个样子,走个形式。我悲哀地发现,管理层最喜欢这样的教师。第一类教师在职称、绩效等方面往往遥遥领先于其他老师。可以说他们是一线教师中的“赢家”。但他们也是“输家”——他们丢掉了教师的灵魂:教育。他们的学生真正成熟后,也会恨他们的。

当然,他们这样做也是源于生存的压力。但是,为什么同样的大环境,上文所说的第一类教师就能“搭上了应试教育的船,做点素质教育的事”,就能在题海边给予学生尽可能地真正的教育呢?毫无疑问,相比之下,第一类教师显得自私而平庸。第一类教师实际上是难以摆脱“平庸之恶”的道德指责的。

有些老师的工作就是出题,讲题,再出题,再讲题……

“平庸之恶”英文为The Banality of Evil,作为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 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判断权利放弃的恶。在当今情况下就是指因为社会形态情况下,众多人因无意识的从众行为导致某些恶性后果,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平庸之恶的概念,是由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对艾希曼的审判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一直持续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终被判处绞刑。(百度百科)

然而,他们用平庸之恶换来的一分四率不过是管理层的政绩而已,他们的生命所带来的不过是只给学生今天,却不给学生未来的悲剧。他们有平庸之罪恶,也有平庸之可悲。

真教育专家真正反感的就是第一类和第三类教师。真教育专家和第二类教师一定是惺惺相惜,一定会在人生的高处相遇,一定是英雄所见略同。

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相互反感,这一现象折射了教育专家领域伪专家横行的乱象,也折射了一线教师的平庸之恶。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