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研究 > 父母为何难进孩子“朋友圈”

父母为何难进孩子“朋友圈”

2015年01月20日 09:21:04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访问量:215 作者:梅子 唐媛媛 蒋夫尔

为沟通,父母“卧底”微信;为“自由”,孩子选择“拉黑”——

父母为何难进孩子“朋友圈” 

  父母希望通过微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孩子却试图摆脱父母的掌控。于是,一些孩子纷纷把父母拉入了微信“黑名单”。 

  “你们快帮我看看,怎么才能重新申请一个新微信号?”近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民周莉向同事请教。周莉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女儿小雯(化名)总觉得在父母的“监视”下,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将妈妈拉入了微信“黑名单”。 

  像周莉这样被孩子拉入微信“黑名单”的现象,在中学生中很普遍。记者随机对乌鲁木齐市50名中学生调查发现,其中10名学生的家长不玩微信;12名学生拒将其父母加为好友;15名学生把父母加为好友,但在“朋友圈”屏蔽;仅有13名学生将父母加为好友,并对他们开放“朋友圈”。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把孩子和父母隔在微信“朋友圈”两端呢? 

  孩子:不想一切都被父母掌控 

  16岁的小雯从2014年9月开始到住宿制高中学习,性格开朗的她与舍友的关系持续升温,有时候宿舍熄灯后还和舍友们在“朋友圈”里互动。 

  “为什么这么晚还没休息?自己要调整好住校作息时间”……第二天一觉醒来,小雯的手机收到了周莉的七八条评论。“看到那么多评论,我被吓了一跳。”小雯说,事情并没有结束,午休时,她又被母亲数落了一通。 

  从那时起,小雯就成了周莉微信圈里重点“关注”的对象,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收到母亲的回复。“我也知道她这样做是出于关心,但真的让我浑身不舒服,感觉总有一双眼睛盯着我。”小雯表示,这是她最终将父母“拉黑”的原因。 

  父母希望通过微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孩子却试图摆脱父母的“高压”控制。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学生虽然没有将父母屏蔽,却把父母分到另外一组,“朋友圈”内所有的信息都没有对其公开。乌鲁木齐某校初一学生张硕认为,将父母直接屏蔽或者“拉黑”不太好,“分组以后,我的一举一动就不会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同时又不妨碍我和父母在微信上沟通。” 

  家长:只想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加孩子微信却被“拉黑”,让不少父母伤透了脑筋。为了能够“潜伏”到孩子的“朋友圈”,家长们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但最终都没能逃脱被“拉黑”的命运。 

  “孩子上初三了,手机几乎天天不离手,让我们费了不少心。”身为父亲的王新说,为了能够了解孩子的状况,他特意加了孩子的微信,有时看到孩子发的一些动态会唠叨几句,自己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 

  然而,一个月前,王新发现孩子不再发表“朋友圈”动态。打开孩子的“朋友圈”后发现,界面上除了一条黑线外什么都没有了,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孩子“拉黑”了。 

  “发现自己被‘拉黑’,心里难免有些不舒服。”王新向记者坦言。事后,他与孩子平心静气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得知孩子并不想被父母干涉后,他觉得给孩子一点空间会更好。 

  当然,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在“朋友圈”所发的动态采取只看不评论的方式。“除了和同事、家人聊天外,我有时也会看看孩子的‘朋友圈’动态,但从不评论。”学生家长王强说,他和女儿的关系一直很融洽,加女儿的微信也完全是想用女儿喜欢的方式与她沟通。 

  采访中,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做法不理解,始终强调自己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然而,他们的一些做法没能被孩子接受,也由此引发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紧张。 

  专家:应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 

  “只要孩子没有偏离正常的成长轨迹,就应该给他们留出成长的空间。”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二科主任吕淑云表示,青少年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长过多涉足自己的学习生活圈,主要表现为孩子想要摆脱父母的监管,对父母的话开始出现抵触、挑战情绪,心里话不愿让父母知道,反而愿意跟同学、好友分享。 

  “青春期的孩子都想独立,想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对孩子这样的愿望,父母要选择尊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要有意识地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尝试着将孩子当作朋友对待,多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紧张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吕淑云向记者说道。 

  采访中还有专家表示,如果家长能把孩子当成朋友,坦诚交流、平等对待,相信绝大多数孩子能够接受父母在自己的交际圈中出现。但在现实中,父母往往以“监督者”的角色在孩子的微信“朋友圈”中存在,自然不会受孩子欢迎。父母难进孩子微信“朋友圈”的背后,是需要父母重新定位如何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问题,需要反思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能否跟上时代发展、满足孩子需要。(梅子 唐媛媛 记者 蒋夫尔) 

  《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20日第1版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读懂孩子的“爱之语”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01-15
  • 你的家庭教育“缺位”了吗?01-14
  • 边玉芳:读懂孩子01-13
  • 专家:每个要强的孩子背后都有求胜欲强的家长01-05
  • 石家庄长安区:家校联合育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12-31
  • 大数据告诉你:哪些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12-29
  • 白皮书显示:家庭教育成中国父母最大“短板”12-29
  • 教育缘何争议多 “尊重”二字不轻巧12-29
  • 家庭教育不能“去中国化”12-28
  • “蒲公英计划”:为中国家庭教育开出“药方”12-23
  • “特岗教师卖画救妹妹”项目已
  • 北京启动2015年教育改革 继续
  • 北京:幼升小取消考试让幼儿园
  • 上海教育系统以“六进”为抓手
  • 一个血友病孩子的艰难求学路
  • 湖南:“换代”加速导致农村教
  • 新疆乌鲁木齐向社会公布156个
  • 家庭侵害威胁孩子安全 "安全港
  • 校园暴力频现,谁来为未成年人
  • 济南:学校幼儿园食堂试点推行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