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日前出台了《山西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重点是坚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新支柱产业、潜力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指导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转型发展,明确提出了四条路径。

    1 现状:总量扩大,结构趋优,中小企业发展加快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加快发展,我省工业经济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素质提高,实力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29亿元、销售收入14393亿元、利税631亿元;全省煤炭产量9.44亿吨、发电量2457.4亿千瓦时、焦炭产量8034万吨、钢材产量4267万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十二五”期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41.6%上升至2015年的53.2%。煤炭、冶金、焦化和电力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65.2%调整至2015年的46.9%,重点培育发展的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食品等新兴产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34.8%上升到2015年的53.1%,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9.2%,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全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4家,建成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43户、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和行业技术中心15户。“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25万户,全年完成营业收入2.33万亿元。全省企业从业人员存量的75%、增量的85%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的。中小微企业创造了全省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2 问题:结构不尽合理,制造业水平低,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能力弱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仍存在着经济结构畸重、产业层次较低、技术水平落后、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等突出问题。

  一是工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工业结构超重特征突出,主要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轻工业发展不足。2015年,我省轻重工业比例为7.3:92.7,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煤炭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46.8%,形成“一煤独大”“头重脚轻”的产业结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二是制造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无论是行业总量还是产品、企业规模都偏小,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产品初级、经营粗放,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在行业内缺乏话语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我省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电子产业、信息产业、汽车配套产业等现代化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产业的配套能力有限,特别是在承接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时显得尤为突出。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企业总数的8.2%,其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5.8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创新体系仍较弱,我省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占到全国的2.9%、2.1%和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为0.7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绿色发展能力较弱。重化工业为主导仍然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主要特征,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低能耗产业发展不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能耗水平和资源消耗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重点:改造传统,振兴支柱,加快发展潜力产业和信息产业

    “十三五”时期,我省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新支柱产业、潜力产业和信息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稳步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逐步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传统产业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到2020年,全省冶金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其中:钢铁产业达到4000亿元、有色金属产业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全省焦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化产深加工优势进一步提升,焦炭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展,行业转型升级初步实现。全省建成节能环保高效现代化大机焦能力5000万吨以上,形成50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50亿立方米焦炉煤气制天然气、300万吨以上煤焦油加工和100万吨以上粗苯精制能力。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其中化产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2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3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6000万千瓦。

  振兴发展新支柱产业。到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要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重点骨干企业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以上,关键工序数字化率达到50%以上。到2020年,煤化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左右,年转化利用煤炭超过5000万吨。

  重点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等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潜力产业。到202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3%;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亿元。

  着眼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大潮,加强顶层设计和综合布局,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信息安全产业,突出“两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战略,助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到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1%。全省信息产业形成“一带两群”的产业格局,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覆盖晋中、阳泉、吕梁、长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建设光伏、LED两大产业集群。

    4 任务:优化空间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优化空间布局:培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积极打造特色板块经济,加快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努力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实施板块经济的重要载体。逐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所在县(市、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规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职能。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开放型经济承载能力。鼓励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开展“飞地经济”合作。

  转变发展方式:强化低碳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强化企业技术改造。把技术改造摆在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研究出台开展技术改造引导加快投资的意见;建设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监测系统,做好企业技术改造动态监测;明确省级技术改造引导资金规模,研究制定省级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项目导向计划,引导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建立技术改造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围绕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煤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加速改造升级,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有机融合。扩大对外开放。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战略机遇期,利用山西品牌丝路行、境外合作园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沿黄经济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载体,全面推进交流合作,深化区域合作,拓展我省开放发展新空间。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倍增器”作用,推进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推进“互联网+”行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工业经济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记者 辛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