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岗在线 > 要看到“以勤代助”的激励价值

要看到“以勤代助”的激励价值

2016年11月17日 18:13:5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访问量:119 作者:杨朝清

  近日有媒体报道,甘肃兰州某高校学生在微博爆料称,学校规定拿了助学金的学生必须申请“以勤代助”项目,否则取消助学金。校方回应称,学校鼓励学生参加“以勤代助”岗位实践活动,原则上要求获得资助的学生参加“以勤代助”,如确因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者,也可申请获得助学金。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助学金很容易触动一些大学生关于利益的敏感神经。在助学金认定、发放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难免会遭受批评质疑,成为舆论的靶心。对于高校而言,助学金认定、发放既要注重实现公平,也要保护学生的隐私。贫困大学生“比穷演讲”也好,“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也罢,都在无形中损伤了寒门学子的尊严。

  要求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全部参加“以勤代助”岗位实践,把助学金发放与勤工俭学有机结合起来,并没有剥夺贫困大学生接受资助的权利,而是实现了育人观念的转变——与单纯发放助学金相比,“以勤代助”有助于提升寒门子弟自力更生的意愿和能力,学会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生存生态,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锻炼。

  那种传统的以家庭经济困难状况作为助学金认定、发放关键指标的做法,难以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以勤代助”却能够将二者衔接起来,既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生态,也让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强大。尽管“以勤代助”还不够完美,但它的正面激励价值却不容忽视。那种依靠弱者身份得到的“弱势补偿”毕竟只是暂时的,难以从根本上帮助寒门子弟及其家庭走出困境。只有既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也提升他们改变命运的动力和意愿,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上的经济帮扶和精神上的价值领航,“以勤代助”的正向激励应给予应有的肯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以勤代助”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瑕疵和漏洞但这不妨碍该做法得以进一步推广。(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16日第02版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