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日积月累 > 《中庸》经典名句21条

《中庸》经典名句21条

2019年09月08日 09:46:27 来源:语文梦工厂 访问量:96

 
语文梦工厂
23小时前

《中庸》原来是《礼记》第三十一篇,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极力尊崇,后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王阳明评价《大学》的主旨是是诚意,《中庸》的主旨是诚身,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一个“诚”字。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改变)之谓庸,以其不偏不倚谓之中,以其不差异可常行,故谓之庸。儒家所说的中庸并不等于平庸,而是一种中和的处事方式,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且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遵循本性而行叫做“道”,使人懂得什么是道,并且依照本性而行,就叫做“教化”。这是《中庸》的第一句话,也是全书的纲领。这里讲到的性不是“食色,性也”的那个动物性,而是义理方面的性,这个性跟孟子“心性论”的性、佛家“明心见性”的性、道家“性命双修”的性有相似想通之处。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在别人看不见时是警戒谨慎的,在别人听不见时也是畏惧小心的。不在隐蔽的地方表现自己(表现个人私欲),不在细微的地方显示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更加谨慎小心。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没有激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激发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位,万物便自然生长发育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根据现在所处的位置去做应该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现在处于富贵时,就做富贵人应该的事;现在处于贫贱时,就做贫贱人应该做的事;现在处于夷狄时,就做夷狄应该做的事;现在处于患难时,就做在患难时应该做的事。君子无论在哪里,处于什么情况,都能恰到好处地做该做的事,然后安然自得。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君子安于所处的境地以等待上天的赐命,而小人通过冒险企图获得意外的成功或者免于不幸。“居易”指平易地安处所在的境遇,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字可能来自于此。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有大德的人,必定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会得到他应得的寿命。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天生万物,必然根据它们的材质来对待它,能成材的就培育它,不能成材的就淘汰它。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有的人天生就知晓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晓道理,有的人需要遭遇困难后才能知晓道理,当他们都知晓了道理之后,这种知是一样的。有的人自愿自觉地去践行,有的人需要利诱才去践行,有的人需要被推一把才能去践行,到他们成功的时候,就都是一样的。

先是子思在《中庸》中论述知和行,王阳明把它推到另一个高度,就是“知行合一”。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慧;身体力行,就接近于仁爱;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敢。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任何事情,事先做好准备就会成功,不做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前就想定了,就不会栽跟斗;做事前先计划好,就不会困顿;行动前先做好准备,就不会有过错;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一种状态和境界)是天之道,追求达到诚的状态和境界是做人之道。达到诚这种境界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中庸,不用思考就能明白事理,从容不迫地合于道,这就是圣人。追求诚,就要选择善,然后执著追求。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要么不学,一旦决定学,学不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一旦决定问,问不懂绝不罢休;要么不想,一旦决定想,想不通绝不罢休;要么不辨别,一旦决定辨别,辨别不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一旦决定实行,实行不出成效绝不罢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求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切实地行动。这五句话被孙中山设定为中山大学的校训。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一定可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一定可以变得刚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处于诚的境界,自然能够明达,这是“天性”。不断修行,让自己明达起来,最终也可以达到诚的境界,这就叫做“教化”。如此,诚自然明,通过明也可以达到诚的境界。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他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他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演化和生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演化和生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了。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是自我修养而成的;道是自己应该走的路。诚,是万物的终结和开始。不诚,就没有万物。所以君子贵在使自己达到诚的境界。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博大深厚,则可以承载万物;崇高光明,则可以覆盖万物;悠远长久,则可以成就万物。博大深厚则可以与地相配,崇高光明则可以与天相配,悠远长久则是无边无际。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刻意表现也会彰显,不活动也会产生变化,无为也自然会有成就。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君子尊崇道德修养,并且追求知识学问,使道德和学问达到广博并且精微的境界;极其高明,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心地诚恳厚道,又崇尚礼节。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君于的举动世世代代都为天下人所遵从,行为世世代代都为天下人所效法,语言世世代代都为天下人所奉行。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够治理天下的人伦纲常,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才能掌握天地演化和生育万物的道理。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