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课堂 > 杨向东教授讲座:在未来,我们的孩子怎样安身立命

杨向东教授讲座:在未来,我们的孩子怎样安身立命

2019年04月29日 08:26:06 来源:现代课程网 访问量:489


杨向东教授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主任、博导
  • 教育部 2017 版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素养测评组副组长
  • 教育部 2017 版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

1、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

素养如何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又能够在我国发生怎样的变化?想做好素养的测评,前提必须是有指向素养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否则将是竹篮打水。让我们先从一个案例进行了解。

这一个完整的圈,是一个孩子探究能力的表现。

大家可以反思,是否自己的课堂是这样设计的。如果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的,那么就没有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的能力,类似的想法可以用到其他各个学科里。所以我们需要考虑课堂上所发生的教学活动和孩子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之间有没有关联?孩子是否能用学科里学到一些东西,去认识和解释我们周边的事件并进行验证和修正。

我们让孩子学大量的知识,却没有让孩子学会怎么科学地解释世界。

每一个学科都是载体,每个学科本质上都是工具,是用来达到培养一个人的目的。核心素养,核心话题就是我们怎样用上述概念来反思我们今天的育人目标,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果翻阅我们国家的宏观文件,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充分而全面发展的孩子,要让孩子适应21世纪。但是当我去听课,老师会说他这堂课有三个知识点:第一个练习对应第一个知识点;第二个练习第二个知识点;第三个活动操练第三个知识点。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这样的教学方式。请问在座的老师,我们得用这样的方法操练多少个知识点,能够实现孩子个性的发展?恐怕这样做实现不了孩子个性的发展,而只会让孩子对学习愈加厌烦,因为学习没有真正指向素养和能力,课堂所发生的和我们实际目标之间是脱节的。

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个性充分而全面发展。谁能说清楚什么是个性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太抽象了,不容易把握,把握不了课堂就无法落地,所以我们要把它具体化,而今天我们用的方法就是核心素养。

当你有了素养的目标,我们就可以去尝试、去创设相应的任务进行测评。素养这个概念不仅是我们创出来的新名词,它是我们反思教育驱动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

▲“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丛书”编委会

顾问:张民生 朱慕菊

主任:崔允漷 陆志平

副主任:杨向东 张铁道 刘红云 杨晓哲

2、核心素养、情境与知识

什么是核心素养?今天我们讲的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举个例子,假设孩子到一家公司实习,公司领导交给他一个任务:能不能在一个星期内给我写个标书,写个项目书出来,我要拿着标书去申请项目。这就是现实生活、特定情境给我们孩子提出的复杂需要。

每一个任务都不一定有固定答案,都需要根据任务,灵活地组织自己已有的东西。

没有什么知识可以支撑一辈子,所以你必须要有超越知识层面的东西。

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6个国家曾提出了国际ATC21框架,他们提出了在21世纪,第一要培养孩子思维方式,要学会创造,要学会批判性思维,要学会解决复杂的问题。社会变化越来越快,他们需要对陌生的问题进行审慎的判断。第二个要有信息素养。第三个是工作方式,我们工作的方式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是一个团队协作的事情,需要学会沟通与交流。

我们要学会在这个时代生存,这个时代是什么?技术越来越快,人工智能有可能会替代我们将来40%到50%的行业。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让我们每个人变得更幸福,情感上变得更有联系,怎样在这个时代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安身立命,也是我们教育的问题。

当有了情境,面临问题,孩子利用自己的思维会组织起他对这个世界所有的事实观察、资料和证据,这就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当你在课堂上创设一系列情境后,引导孩子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慢慢转到人类文明是怎么思考和反思问题。

在素养的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也是把真实情境呈现给孩子,让孩子在情境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科教师给学生示范了学科思维是如何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的。由此,孩子会慢慢习得科学家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样,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各学科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慢慢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引导他们继承人类文明。

请问上面这张PPT中,哪个是热带雨林?大家都知道答案,但可能就没有很好利用这个情境。如果把它作为教学素材,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设个问题:用15分钟来讨论,热带雨林的图片区别于其他三幅的本质区别。

我在教研员培训中曾多次询问,有教研员会说这个图里的植物特别茂盛。我又问,什么是茂盛?他回答:茂盛,就是里面的树比较多。我继续问,树多是指种类多还是数量多?他回答:种类。最后我问,这是两种还是一种?这就引出了乔木、灌木的种类认识。

在讨论中,我们在情境中,逐步把茂盛的模糊概念变成明确的内涵和操作方法。通过这样的形式,最后我们确定了热带雨林的三个特征,种类多、层次丰富、树叶大而扩展。和学生一起也是同样,孩子们就意识到,只要具备这三个特征,就是热带雨林。这时,孩子实质性地理解热带雨林这种森林类型,虽然不清楚热带雨林这个概念,概念是个标签,而理解是根本的。

小孩子很小的时候知道这是猫、这是狗、这是妈妈,这是因为孩子从情境中理解了他们,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直接教给学生猫的定义是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学到的定义,只是机械、教条的知识,放到真实世界是没有用的,因为它不是在特定情境下形成的。

3、核心素养所指向的学习方式

以上是昆士兰的一个高中生项目,他研究什么东西影响坑洞的大小,选了三个变量,因变量是波动的大小,自变量是空气的速度、吸管的直径和吸管距离水面的距离。最后,他用了回归分析,得出0.96。即这三个变量能预测坑洞大小的96%。不仅如此,他说如果我将来再做实验的话,我刚才这个实验有两个变量没有考虑,第一个变量就是我们要考虑水面的张力;第二个所有的吸管都是垂直的,如果吸管倾斜的话,那么我这个实验的结果就会不一样,所以我以后再做研究,要把这些变量放进去。

素养视角下的学习是个体与情境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情境与学习内容密不可分。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把学习的过程和情境的应用分离开,仅仅把情境放在学习知识之后,当作检验知识的试验田,直接忽视。情境是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逐渐形成,学科和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不断结构化的基础。不依托情境的学习,很难真正造就学生对真实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在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改变现在这种用内容来理解课程的思维,要用刚才讲的素养作为育人目标,来重新反思我们各个学科的内容,如何通过情境把它们重组变成我们课堂的内容。不光是学科层面上,还要做一些整合,比如跨学科的合作活动。我们也可以课堂内做一些调整。用情境化的任务,让孩子尝试去解决这样的任务,引导他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用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方法、思路观念,去应对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会采用项目式培训。为什么现在倡导这种学习,因为这和我们结合的育人目标是有关系。

4、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变革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构促进核心素养的课程模式。以‘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开发之主轴,实现同一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重构和整合;探索不同范围和深度的跨学科课程整合实践。

第二,变革学科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格物”中发展素养。超越课时主义和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式、项目式单元教学实践。

第三,改变关注碎片化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构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 。

第四,构建指向素养的评价体系。创设真实情景下的任务;重视跨学科探究主题;倡导基于现实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建立以素养发展为指向的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

以上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科学学科测评里面做的一系列的工作。它关注的素养是孩子会不会用证据。这个评价整合了日常评价与终结性考试,既有终结性的评价又有形成性评价。

有了开放的任务、探究的主题式实践活动,我们以它们为载体,以素养为目标,才可以着手项目指向及测评内容。

本文整理自杨向东教授在上海筑桥实验小学过程性测评研究培训会上所作的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的讲座。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