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论坛 > “美丽乡村”如何让教师“留下来”?构建城乡融合的教师发展体系要做到这三点

“美丽乡村”如何让教师“留下来”?构建城乡融合的教师发展体系要做到这三点

2019年10月29日 20:10:58 来源: 川教之声 访问量:99

 
川教之声
5小时前

今年4月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的发布,目的是“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的顶层设计致力于改变“城挤、乡衰、村空”的状况,《意见》对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教育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又提供了一次新的机会。

教育从此走向“城乡教育融合”的新时代,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融合。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教师队伍在教育观念、学历层次、教学方法、学科不配套等方面存在短板。城乡教师融合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能将人力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交互影响,融合共生。

城乡融合的时代背景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

《意见》在“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中指出: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这一《意见》出台,加上当前各地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撤乡并镇,固有的行政和区域壁垒将被打破和重塑,一定会极大地改变城乡教育二元分割的局面。对于广大教师利好的是,城乡融合以后,将为教育的发展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推进乡村教育深层次变革,也会为教师职业生涯、专业成长、多元发展提供层次更加丰富的舞台,让城乡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教师资源配置、使用和培养走上一条更为健康的发展道路。

在“城乡教育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城乡教师融合体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一要建设“美丽乡村”,有留得住教师的物质条件;二要在深化“县管校聘”改革的基础上,探索教师编制流动的正向机制,让教师流动“无障碍”;三要在教师培养和发展上做好“城乡融合”,让城乡教师“无差别”成长。

城乡融合的基础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让教师“留得住”

经过多年的发展,城乡教育的办学条件逐渐趋同一致。中西部地区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校硬件条件甚至比发达地区的学校还好。

多年来国家对乡村教育倾斜性投入,特别是灾后重建、扶贫攻坚、学校标准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不少地方乡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工资收入已经超过城区教师。曾有一个农业大县教育局的人事股股长告诉笔者,将该县最偏远乡村教师与同学历、同年限、同等条件的城区教师工资相比较,乡村教师的收入比城市教师每月要多500元左右。

然而,乡村依然难以留住优质、骨干教师。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热爱乡村教育,并非是他们没有高尚的师德和社会责任感,而是因为乡村地区难以给他们提供“留得住”“活得好”的生活条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城市宣传语揭示了“城挤、乡弱、村空”的现实困境。很多偏远地区的校点,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满足就近就医和社交生活等精神需求。比如,一对在村小工作的教师夫妻,其不到1岁的小孩生病发烧,村上的医生束手无策,夫妻俩只能连夜将孩子送到大城市医治。由于村小教师少,包班学生无人教,等孩子输液完毕以后,夫妻教师凌晨回校上课。其间每一个环节的困难和无助感,都可能成为他们离开乡村的“最后一棵稻草”。

乡村教育要真正留住优秀的人才,一定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此次《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为重塑城乡教育关系和教师生存状态的改善提供了制度依据。

在建设“美丽乡村”以及撤乡并镇的过程中,要重新梳理公共资源,着眼于某些农村学校资源严重不足的同时,有的学校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的问题,要将标准化的学校建设在交通便利、生活便利的重点人口聚居地。同时,还要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

健全“县管校聘”机制打破城乡壁垒

让教师流动“无障碍”

教育是公共事业,教师是编制内的人,为其在区域内流动和进行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提供了条件。多年以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盘活城乡教师资源想尽办法。

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发布《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强调:“推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之后,各地基于“县管校聘”的原则进行了不少创新和尝试。比如,成都市郫都区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全面二胎的放开、购房入户群体增加,城区小学教师资源出现严重紧缺。而偏远初中的生源却在逐年缩减,导致初中教师“被动超编”,学区之间教师资源不均衡。于是,郫都区大胆尝试了将初中段教师向小学段教师流动的方案,有28名初中教师交流到小学任教。教师、学校都在流动中获得了新的活力。

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让人可喜地看到,新一代的教师价值观更加多元,他们有的人不会随波逐流地选择生活便利的大城市,而愿意去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空气更好、压力更小的乡村学校。如之前提到的村小教师夫妻,他们就明确表示,虽然城市生活条件好,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意离开乡村,因为“在这里教书更加纯粹”。

在“县管校聘”的改革中,建议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一种可以“双向选择”的网络平台,让学校、教师能对接需求“配对”成功。比如,在美国,有一种“代课教师”使用方式,即取得“代课教师”资格的教师,接受其管理机构发来的“用人需求”,如有公办学校某一学科需要人上课,“接了单”的教师就会去上课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方式可以在城乡教育融合中,为某些结构性短缺学科教师带来一种解决方案和新思路。

城乡培训融合以质量为导向

建立教师集群式发展共同体

城乡教育融合,归根结底是要建立一套绿色的教育生态系统,并达到教育质量提升之目的——让城市的、农村的孩子都能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而成人成才。而要构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就要为教师建立一种可以“自由呼吸”的集群式发展共同体,让他们的专业发展有陪伴、有指导、有目标、有空间。

近年来,各地大力实施的“名师(校长)工作室”“校长论坛”“未来教育家计划”等等,就是教师集群式发展共同体的不同形态。各地可以在教研培训机构的指导下,通过导师引领,专题学习、读书沙龙、观课议课等形式,将城乡学校具有共同价值取向、教育情怀、有发展潜力、有教学思路的人聚集起来。这些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通过学习、交流和碰撞,会产生思维、创新的火花和职业共鸣感。共同体内部还可以引导、组织、管理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

在建立集群式发展共同体的基础上,各地要完善城乡教师“教研培一体化”研修体系,将教师自主发展、分层分类培养和“互联网+教师”远程培养有机结合,为城乡教师建设平台和展示舞台。特别在教研活动的安排上,不要拘泥于几个城区学校,要让城乡所有的学校都“动起来”,有能力承担县域一级的教研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倒逼”薄弱学校和教师成长。

总之,城乡教师要真正走向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意见》所说:“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

文 | 夏应霞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