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硬件管理 > 用U盘在WINPE下安装Windowns XP安装版系统

用U盘在WINPE下安装Windowns XP安装版系统

2012年05月24日 07:45:11 来源:转:逍遥依旧老师网校文章 访问量:279

U盘在WINPE下安装Windowns XP安装版系统

 

一、下载了Windowns XP SP3 安装版”,但没有刻录机,没有光驱或光驱不好使怎么进行安装呀?根据各位高手的指点,尝试用U盘在WINPE下安装安装版的Windowns XP系统,试验成功,写在下面与各位分享,仅供参考。

二、用U盘在WINPE下安装Windowns XP安装版系统安装步骤:

1、准备:一个是Windowns XP操作系统的镜像,另一个是U盘。建议:使用1G容量以上的U盘(因为要拷贝系统和U盘启动软件,所以要有足够的空间)。

2、制作一个能启动电脑的带WinPEU盘启动盘。

先到网上去下载一个“U盘系统”(里面除了WinPE外还有各种常用工具),然后把U盘接在电脑上,按提示的步骤安装在U盘,就可以制作一个能启动的U盘了。

建议:将U盘格式化成USB-HDDUSB-ZIP这两种模式之一。

3、设置U盘启动:用U盘装系统,必须调整第一启动项为U盘启动。开机后按F2DEL键进入BIOS设置,在Boot菜单将把电脑的第一启动项设为USB设备启动,一般选择USB-HDDUSB-ZIP两种模式之一,按F10保存并退出。

4、把之前准备好的XP安装盘全部拷进U盘,插入U盘,重启电脑,就进入了U盘启动菜单,选择启动WinPE,进入WinPE系统。

5、在WinPE系统中将XP SP3系统镜像ISO文件从U盘上复制到本地磁盘C区以外的分区(如D:\),用WinPE所带的WinRAR程序将该 ISO镜像解压到该分区的根目录下。(如果已经在硬盘,直接解压即可)

6、拔出U盘,切记!原因是:不拔出U盘的话,在下步安装复制系统文件时,PE有可能将默认U盘为C盘,这样就会把系统安装文件复制到这里而不是复制到本地C盘。另因为PE系统实际是运行在内存中,拔出U盘不会影响PE系统和程序的正常运行。

7、右键单击C盘,选择格式化,将C盘快速格式化。切记小心操作,不要误操作造成硬盘数据丢失。

8、运行安装盘文件夹中的Autorun.exe文件,选择“安装Windowns XP SP3 简体中文版”,选择输入系统要安装的分区C,开始向C盘复制系统文件,复制完成后,提示按任意键继续,返回桌面。

注:如果进入 D:\i386文件夹,双击运行其中的D:\i386\Winnt32.exe, 会要求输入XP的安装序列号,事先要准备好哦。

9、重启电脑。复制完后如果没有自动重启,只要手动重启就可以了,选“开始—关闭机算机—重新启动”。电脑重启后,便会出现了熟悉的XP系统安装界面,该界面与和用光盘装Windows XP系统的界面一样,按照安装界面提示进行即可,不再赘述。

10、全部安装完以后再进行Ghost备份,便于日后恢复使用。

 

如果有习惯用Ghost恢复方式来安装系统的朋友,直接将镜像文件拷入U盘并复制到C区以外的分区,使用WinPE里自带的Ghost将系统直接恢复到C区就可以了。

 
   
PC
史上最悲剧的16次失败

 

PC史上最悲剧的16次失败

 

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起起伏伏,都会有喜剧,也都少不了悲剧,无论是厂商、个人还是产品。Tom's Hardware近日总结了几十年来PC产业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16次失败之举。看看是不是也勾起了你不愉快的回忆?

作系统抛弃旧驱动(几乎每一年)

每次出现新的操作系统,不但海量应用软件要升级保持兼容,驱动程序更是厄运连连,很多原本可以继续正常服役的设备都被无缘无故地无情抛弃,再也得不到来自厂商的驱动支持,尤其是一些扫描仪、打印机等外设。还想用?要么买新的,要么别升级。

Iomega ZIP驱动器(1994)

1.44MB软盘流行的年代里,100MB250MB乃至是750MB的移动存储设备自然是相当诱人,那几乎都是海量的,但可靠性也让人心碎,动不动就出毛病,最严重的自然就是数据荡然无存。

19989月,艾美加(Iomega)就因此遭到了集体诉讼,几乎因此而导致整个公司破产。

Rambus RDRAM内存(1999)

上世纪末,Rambus RDRAM内存在技术上展现了相比于SDRAM压倒性的优势,取而代之似乎没有任何悬念。行业巨头Intel也是对其寄予厚望,Pentium 4处理器加850芯片组坚决予以排他性支持,最终一败涂地。

Rambus RDRAM的失败有技术上的原因,比如延迟太高、发热量太大、必须成对安装,但也有非技术原因,那就是因为死抓授权不放而导致贵得离谱的价格。最终,更优秀的DDR SDRAM赢得了天下,Rambus至今声名狼藉。

IBM Deskstar 75GXP硬盘(2000)

桌面之星变成“死亡之星”(Deathstar)的时候,准没什么好事儿。这种硬盘的可靠性差得实在可以,蓝色巨人也从未承认自己有责任,只同意付给每个倒霉的用户100美元,以求摆脱集体诉讼。

Intel Willamette Pentium 4奔腾4处理器(2000)

Intel第一代Pentium 4处理器高昂、功耗夸张、发热量大,还搭上了倒霉的Rambus RDRAM内存。即便如此,如果它能非常快也就罢了,可偏偏第一批Willamett核心的1.4/1.5GHz型号常常还不如最快的上一代Pentium III

NetBurst经过多次架构优化和工艺升级才真正赢得认可,但即便到了最后,Pentium 4也是高热高频低能的代名词,因此让AMD Athlon出尽了风头。Prescott核心冲击到3.8GHz的时候,Intel终于幡然醒悟,发现10GHz宏伟目标是那么遥不可及,这样才有了优异至今的Core(酷睿)架构。

DigiScents iSmell香味合成器(2001)

1960年的老电影《神秘的气味》(Scent of Mystery) 现了一种名为Smell-O-Vision的嗅觉技术,但之后再也没有电影考虑过这种问题。2001年,DigiScents公司做出了惊人之举,大肆宣扬自己的香味合成器iSmell,结果一败涂地。

其实,时不时就会有一些新兴公司做出类似的尝试,但极少有DigiScents这样对PC嗅觉模拟设备如此着魔、结局又如此悲惨的。

Intel Itanium安腾处理器(2001)

千禧年之际,Intel的纯64位架构处理器Itanium安腾被视为未来之星,Intel也热切期盼IA-64架构能彻底淘汰x86。不幸的是,这种激进的做法让开发者用户根本无法适应,特别是AMD又搞出了兼容x86指令集的AMD64架构。

最终,Intel不得不在Pentium 4中采纳x86-64指令集,安腾随之转向大型企业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虽然安腾至今仍在坚持,但随着微软、戴尔、IBMOracle等各大企业的放弃,如此只剩下惠普一家在苦苦支撑。要不是看在惠普那7亿美元钞票的份儿上,估计安腾早就归西了。

IDE-SATA转接器(2002)

乍一看,IDE转接成SATA是个很好的主意,能够在平台升级的时候让你继续使用IDE硬盘或者光驱,但兼容性搞砸了一切,经常一重启就不见了,而且性能往往惨不忍睹。如果你真的对IDE设备恋恋不舍,还是找一块保留了IDE接口的主板为妙。

NVIDIA GeForce FX 5800显卡(2003)

ATI Radeon 9700 Pro扬名天下之后,大家都在等待着NVIDIA GeForce FX 5800能够实现绝地反击,结果它不但没有杀死对手,反而把自己给“吵”死了,巨大的噪音简直无法忍受,这才有了这张非常著名的“吹风机”恶搞照片。

不仅如此,NVIDIA第一块DX9显卡的性能也无法让人满意。稍后的增强版GeForce FX 5900 Ultra好了不少,但在像素着色操作上仍然无法与ATI竞争。直到下一代的GeForce 6800NVIDIA才终于挽回了局面。

Intel原装散热器Push-pin扣具(2004年至今)

相比于AMD一贯简单的散热器使用方式,Intel这边总是有些麻烦,特别是已经使用了八年之久的Push- pin扣具设计,不但安装、拆除较为繁琐,塑料材质更容易导致其断裂,一不小心就废了,甚至弄坏主板。普通用户一次性装好不再动它也就罢了,但是想想那些 需要天天拆卸的评测编辑……

罗技第一代G15游戏键盘(2005)

现在的G15备受喜爱,但是第一代有些失败,背光按键看起来很炫,但那些字母符号很容易就花了,即便你对它很“温柔”。图中的白色字母看起来很清楚,但都不是原装的,而是重新贴过的。尽管罗技后来提供了替换,但如果你过了保修期,就只能默默忍受了。

ATI Radeon HD 2900 XT显卡(2007)

悲剧程度堪比GeForce FX 5800NVIDIA刚刚进入DX9的时候栽了个大跟头,ATI第一次尝试DX10也摔得很惨,自己的旗舰不但迟到了大半年,还没对手的快,甚至打不过中端的GeForce 8800 GT,更糟糕的是功耗和噪音也都很吓人。

随着归入AMD旗下以及架构上的调整,Radeon HD 3800好了很多,之后的小核心战略更是大放异彩,但是Radeon HD 2900 XT注定将成为A卡历史上最大的污点。

Ageia PhysX物理加速卡(2006)

物理处理器(PPU)的概念很诱人,可惜300美元高价买来一块专用加速卡,能够展现的游戏却寥寥无几,实际效果也备受质疑。2008 年,NVIDIA收购了Ageia,将这种本来看似很有前途的技术牢牢束缚在了自家显卡上,碰到其它厂商的就自动关闭。当年的物理卡不但只能和N卡做伴,开发支持上也被迅速抛弃。

随着NVIDIAPhysX技术深深集成在自家显卡上,单独的物理卡就彻底死亡了,那些着眼于未来的玩家也被完全抛弃。2010年,NVIDIA正式放弃了对Agia PPU的驱动支持。

AMD Phenom羿龙处理器(2007)

第一代Phenom号称要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单硅片四核心处理器,但面对“胶水”一般的Intel Core 2 Quad一败涂地,臭名昭著的TLB Bug更是给了AMD致命一击,后来的BIOS修复也不得不付出了大约10%的性能代价,更是雪上加霜。

B3步进消除了TLB Bug,但性能上仍然完全不如Core 2,直到2008年的第二代Phenom II情况才稍好一些,但是AMD始终没能再夺回性能宝座。

也正是从K10 始,AMD开始逐渐失去在服务器领域的优势,地盘几乎丧失殆尽。虽然其中也有公司经营战略方面的因素,但落后的技术才是根本。

Bigfoot Killer杀手游戏网卡(2009)

类似于Agia PPU,网络处理器(NPU)成了又一个华而不实的新概念。Bigfoot的初衷也是非常好的,致力于让网络游戏用户获得更流畅的体验,但可惜也是实用性太差。与其300美元高价买这么个特殊网卡,还不如升级一下宽带,或者优化一下系统。

AMD FX推土机处理器(2011)

历经多年苦心研发的所谓全新架构,不但没能推倒对手,反而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几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要不是收购而来的显卡业务表现出色,真不知道今天的AMD该是个什么样子。

当然了,我们可以期待Windows 8系统和未来软件能够完全发挥模块化设计的潜力,也可以期待打桩机、压路机、挖掘机的一路推进,但这情形怎么看怎么像当年的两代羿龙——它的确会更好一些,但别指望能好到哪儿去。

 

PC史上最悲剧的16次失败

 

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起起伏伏,都会有喜剧,也都少不了悲剧,无论是厂商、个人还是产品。Tom's Hardware近日总结了几十年来PC产业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16次失败之举。看看是不是也勾起了你不愉快的回忆?

作系统抛弃旧驱动(几乎每一年)

每次出现新的操作系统,不但海量应用软件要升级保持兼容,驱动程序更是厄运连连,很多原本可以继续正常服役的设备都被无缘无故地无情抛弃,再也得不到来自厂商的驱动支持,尤其是一些扫描仪、打印机等外设。还想用?要么买新的,要么别升级。

Iomega ZIP驱动器(1994)

1.44MB软盘流行的年代里,100MB250MB乃至是750MB的移动存储设备自然是相当诱人,那几乎都是海量的,但可靠性也让人心碎,动不动就出毛病,最严重的自然就是数据荡然无存。

19989月,艾美加(Iomega)就因此遭到了集体诉讼,几乎因此而导致整个公司破产。

Rambus RDRAM内存(1999)

上世纪末,Rambus RDRAM内存在技术上展现了相比于SDRAM压倒性的优势,取而代之似乎没有任何悬念。行业巨头Intel也是对其寄予厚望,Pentium 4处理器加850芯片组坚决予以排他性支持,最终一败涂地。

Rambus RDRAM的失败有技术上的原因,比如延迟太高、发热量太大、必须成对安装,但也有非技术原因,那就是因为死抓授权不放而导致贵得离谱的价格。最终,更优秀的DDR SDRAM赢得了天下,Rambus至今声名狼藉。

IBM Deskstar 75GXP硬盘(2000)

桌面之星变成“死亡之星”(Deathstar)的时候,准没什么好事儿。这种硬盘的可靠性差得实在可以,蓝色巨人也从未承认自己有责任,只同意付给每个倒霉的用户100美元,以求摆脱集体诉讼。

Intel Willamette Pentium 4奔腾4处理器(2000)

Intel第一代Pentium 4处理器高昂、功耗夸张、发热量大,还搭上了倒霉的Rambus RDRAM内存。即便如此,如果它能非常快也就罢了,可偏偏第一批Willamett核心的1.4/1.5GHz型号常常还不如最快的上一代Pentium III

NetBurst经过多次架构优化和工艺升级才真正赢得认可,但即便到了最后,Pentium 4也是高热高频低能的代名词,因此让AMD Athlon出尽了风头。Prescott核心冲击到3.8GHz的时候,Intel终于幡然醒悟,发现10GHz宏伟目标是那么遥不可及,这样才有了优异至今的Core(酷睿)架构。

DigiScents iSmell香味合成器(2001)

1960年的老电影《神秘的气味》(Scent of Mystery) 现了一种名为Smell-O-Vision的嗅觉技术,但之后再也没有电影考虑过这种问题。2001年,DigiScents公司做出了惊人之举,大肆宣扬自己的香味合成器iSmell,结果一败涂地。

其实,时不时就会有一些新兴公司做出类似的尝试,但极少有DigiScents这样对PC嗅觉模拟设备如此着魔、结局又如此悲惨的。

Intel Itanium安腾处理器(2001)

千禧年之际,Intel的纯64位架构处理器Itanium安腾被视为未来之星,Intel也热切期盼IA-64架构能彻底淘汰x86。不幸的是,这种激进的做法让开发者用户根本无法适应,特别是AMD又搞出了兼容x86指令集的AMD64架构。

最终,Intel不得不在Pentium 4中采纳x86-64指令集,安腾随之转向大型企业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虽然安腾至今仍在坚持,但随着微软、戴尔、IBMOracle等各大企业的放弃,如此只剩下惠普一家在苦苦支撑。要不是看在惠普那7亿美元钞票的份儿上,估计安腾早就归西了。

IDE-SATA转接器(2002)

乍一看,IDE转接成SATA是个很好的主意,能够在平台升级的时候让你继续使用IDE硬盘或者光驱,但兼容性搞砸了一切,经常一重启就不见了,而且性能往往惨不忍睹。如果你真的对IDE设备恋恋不舍,还是找一块保留了IDE接口的主板为妙。

NVIDIA GeForce FX 5800显卡(2003)

ATI Radeon 9700 Pro扬名天下之后,大家都在等待着NVIDIA GeForce FX 5800能够实现绝地反击,结果它不但没有杀死对手,反而把自己给“吵”死了,巨大的噪音简直无法忍受,这才有了这张非常著名的“吹风机”恶搞照片。

不仅如此,NVIDIA第一块DX9显卡的性能也无法让人满意。稍后的增强版GeForce FX 5900 Ultra好了不少,但在像素着色操作上仍然无法与ATI竞争。直到下一代的GeForce 6800NVIDIA才终于挽回了局面。

Intel原装散热器Push-pin扣具(2004年至今)

相比于AMD一贯简单的散热器使用方式,Intel这边总是有些麻烦,特别是已经使用了八年之久的Push- pin扣具设计,不但安装、拆除较为繁琐,塑料材质更容易导致其断裂,一不小心就废了,甚至弄坏主板。普通用户一次性装好不再动它也就罢了,但是想想那些 需要天天拆卸的评测编辑……

罗技第一代G15游戏键盘(2005)

现在的G15备受喜爱,但是第一代有些失败,背光按键看起来很炫,但那些字母符号很容易就花了,即便你对它很“温柔”。图中的白色字母看起来很清楚,但都不是原装的,而是重新贴过的。尽管罗技后来提供了替换,但如果你过了保修期,就只能默默忍受了。

ATI Radeon HD 2900 XT显卡(2007)

悲剧程度堪比GeForce FX 5800NVIDIA刚刚进入DX9的时候栽了个大跟头,ATI第一次尝试DX10也摔得很惨,自己的旗舰不但迟到了大半年,还没对手的快,甚至打不过中端的GeForce 8800 GT,更糟糕的是功耗和噪音也都很吓人。

随着归入AMD旗下以及架构上的调整,Radeon HD 3800好了很多,之后的小核心战略更是大放异彩,但是Radeon HD 2900 XT注定将成为A卡历史上最大的污点。

Ageia PhysX物理加速卡(2006)

物理处理器(PPU)的概念很诱人,可惜300美元高价买来一块专用加速卡,能够展现的游戏却寥寥无几,实际效果也备受质疑。2008 年,NVIDIA收购了Ageia,将这种本来看似很有前途的技术牢牢束缚在了自家显卡上,碰到其它厂商的就自动关闭。当年的物理卡不但只能和N卡做伴,开发支持上也被迅速抛弃。

随着NVIDIAPhysX技术深深集成在自家显卡上,单独的物理卡就彻底死亡了,那些着眼于未来的玩家也被完全抛弃。2010年,NVIDIA正式放弃了对Agia PPU的驱动支持。

AMD Phenom羿龙处理器(2007)

第一代Phenom号称要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单硅片四核心处理器,但面对“胶水”一般的Intel Core 2 Quad一败涂地,臭名昭著的TLB Bug更是给了AMD致命一击,后来的BIOS修复也不得不付出了大约10%的性能代价,更是雪上加霜。

B3步进消除了TLB Bug,但性能上仍然完全不如Core 2,直到2008年的第二代Phenom II情况才稍好一些,但是AMD始终没能再夺回性能宝座。

也正是从K10 始,AMD开始逐渐失去在服务器领域的优势,地盘几乎丧失殆尽。虽然其中也有公司经营战略方面的因素,但落后的技术才是根本。

Bigfoot Killer杀手游戏网卡(2009)

类似于Agia PPU,网络处理器(NPU)成了又一个华而不实的新概念。Bigfoot的初衷也是非常好的,致力于让网络游戏用户获得更流畅的体验,但可惜也是实用性太差。与其300美元高价买这么个特殊网卡,还不如升级一下宽带,或者优化一下系统。

AMD FX推土机处理器(2011)

历经多年苦心研发的所谓全新架构,不但没能推倒对手,反而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几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要不是收购而来的显卡业务表现出色,真不知道今天的AMD该是个什么样子。

当然了,我们可以期待Windows 8系统和未来软件能够完全发挥模块化设计的潜力,也可以期待打桩机、压路机、挖掘机的一路推进,但这情形怎么看怎么像当年的两代羿龙——它的确会更好一些,但别指望能好到哪儿去。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起起伏伏,都会有喜剧,也都少不了悲剧,无论是厂商、个人还是产品。Tom's Hardware近日总结了几十年来PC产业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16次失败之举。看看是不是也勾起了你不愉快的回忆?

作系统抛弃旧驱动(几乎每一年)

每次出现新的操作系统,不但海量应用软件要升级保持兼容,驱动程序更是厄运连连,很多原本可以继续正常服役的设备都被无缘无故地无情抛弃,再也得不到来自厂商的驱动支持,尤其是一些扫描仪、打印机等外设。还想用?要么买新的,要么别升级。

Iomega ZIP驱动器(1994)

1.44MB软盘流行的年代里,100MB250MB乃至是750MB的移动存储设备自然是相当诱人,那几乎都是海量的,但可靠性也让人心碎,动不动就出毛病,最严重的自然就是数据荡然无存。

19989月,艾美加(Iomega)就因此遭到了集体诉讼,几乎因此而导致整个公司破产。

Rambus RDRAM内存(1999)

上世纪末,Rambus RDRAM内存在技术上展现了相比于SDRAM压倒性的优势,取而代之似乎没有任何悬念。行业巨头Intel也是对其寄予厚望,Pentium 4处理器加850芯片组坚决予以排他性支持,最终一败涂地。

Rambus RDRAM的失败有技术上的原因,比如延迟太高、发热量太大、必须成对安装,但也有非技术原因,那就是因为死抓授权不放而导致贵得离谱的价格。最终,更优秀的DDR SDRAM赢得了天下,Rambus至今声名狼藉。

IBM Deskstar 75GXP硬盘(2000)

桌面之星变成“死亡之星”(Deathstar)的时候,准没什么好事儿。这种硬盘的可靠性差得实在可以,蓝色巨人也从未承认自己有责任,只同意付给每个倒霉的用户100美元,以求摆脱集体诉讼。

Intel Willamette Pentium 4奔腾4处理器(2000)

Intel第一代Pentium 4处理器高昂、功耗夸张、发热量大,还搭上了倒霉的Rambus RDRAM内存。即便如此,如果它能非常快也就罢了,可偏偏第一批Willamett核心的1.4/1.5GHz型号常常还不如最快的上一代Pentium III

NetBurst经过多次架构优化和工艺升级才真正赢得认可,但即便到了最后,Pentium 4也是高热高频低能的代名词,因此让AMD Athlon出尽了风头。Prescott核心冲击到3.8GHz的时候,Intel终于幡然醒悟,发现10GHz宏伟目标是那么遥不可及,这样才有了优异至今的Core(酷睿)架构。

DigiScents iSmell香味合成器(2001)

1960年的老电影《神秘的气味》(Scent of Mystery) 现了一种名为Smell-O-Vision的嗅觉技术,但之后再也没有电影考虑过这种问题。2001年,DigiScents公司做出了惊人之举,大肆宣扬自己的香味合成器iSmell,结果一败涂地。

其实,时不时就会有一些新兴公司做出类似的尝试,但极少有DigiScents这样对PC嗅觉模拟设备如此着魔、结局又如此悲惨的。

Intel Itanium安腾处理器(2001)

千禧年之际,Intel的纯64位架构处理器Itanium安腾被视为未来之星,Intel也热切期盼IA-64架构能彻底淘汰x86。不幸的是,这种激进的做法让开发者用户根本无法适应,特别是AMD又搞出了兼容x86指令集的AMD64架构。

最终,Intel不得不在Pentium 4中采纳x86-64指令集,安腾随之转向大型企业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虽然安腾至今仍在坚持,但随着微软、戴尔、IBMOracle等各大企业的放弃,如此只剩下惠普一家在苦苦支撑。要不是看在惠普那7亿美元钞票的份儿上,估计安腾早就归西了。

IDE-SATA转接器(2002)

乍一看,IDE转接成SATA是个很好的主意,能够在平台升级的时候让你继续使用IDE硬盘或者光驱,但兼容性搞砸了一切,经常一重启就不见了,而且性能往往惨不忍睹。如果你真的对IDE设备恋恋不舍,还是找一块保留了IDE接口的主板为妙。

NVIDIA GeForce FX 5800显卡(2003)

ATI Radeon 9700 Pro扬名天下之后,大家都在等待着NVIDIA GeForce FX 5800能够实现绝地反击,结果它不但没有杀死对手,反而把自己给“吵”死了,巨大的噪音简直无法忍受,这才有了这张非常著名的“吹风机”恶搞照片。

不仅如此,NVIDIA第一块DX9显卡的性能也无法让人满意。稍后的增强版GeForce FX 5900 Ultra好了不少,但在像素着色操作上仍然无法与ATI竞争。直到下一代的GeForce 6800NVIDIA才终于挽回了局面。

Intel原装散热器Push-pin扣具(2004年至今)

相比于AMD一贯简单的散热器使用方式,Intel这边总是有些麻烦,特别是已经使用了八年之久的Push- pin扣具设计,不但安装、拆除较为繁琐,塑料材质更容易导致其断裂,一不小心就废了,甚至弄坏主板。普通用户一次性装好不再动它也就罢了,但是想想那些 需要天天拆卸的评测编辑……

罗技第一代G15游戏键盘(2005)

现在的G15备受喜爱,但是第一代有些失败,背光按键看起来很炫,但那些字母符号很容易就花了,即便你对它很“温柔”。图中的白色字母看起来很清楚,但都不是原装的,而是重新贴过的。尽管罗技后来提供了替换,但如果你过了保修期,就只能默默忍受了。

ATI Radeon HD 2900 XT显卡(2007)

悲剧程度堪比GeForce FX 5800NVIDIA刚刚进入DX9的时候栽了个大跟头,ATI第一次尝试DX10也摔得很惨,自己的旗舰不但迟到了大半年,还没对手的快,甚至打不过中端的GeForce 8800 GT,更糟糕的是功耗和噪音也都很吓人。

随着归入AMD旗下以及架构上的调整,Radeon HD 3800好了很多,之后的小核心战略更是大放异彩,但是Radeon HD 2900 XT注定将成为A卡历史上最大的污点。

Ageia PhysX物理加速卡(2006)

物理处理器(PPU)的概念很诱人,可惜300美元高价买来一块专用加速卡,能够展现的游戏却寥寥无几,实际效果也备受质疑。2008 年,NVIDIA收购了Ageia,将这种本来看似很有前途的技术牢牢束缚在了自家显卡上,碰到其它厂商的就自动关闭。当年的物理卡不但只能和N卡做伴,开发支持上也被迅速抛弃。

随着NVIDIAPhysX技术深深集成在自家显卡上,单独的物理卡就彻底死亡了,那些着眼于未来的玩家也被完全抛弃。2010年,NVIDIA正式放弃了对Agia PPU的驱动支持。

AMD Phenom羿龙处理器(2007)

第一代Phenom号称要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单硅片四核心处理器,但面对“胶水”一般的Intel Core 2 Quad一败涂地,臭名昭著的TLB Bug更是给了AMD致命一击,后来的BIOS修复也不得不付出了大约10%的性能代价,更是雪上加霜。

B3步进消除了TLB Bug,但性能上仍然完全不如Core 2,直到2008年的第二代Phenom II情况才稍好一些,但是AMD始终没能再夺回性能宝座。

也正是从K10 始,AMD开始逐渐失去在服务器领域的优势,地盘几乎丧失殆尽。虽然其中也有公司经营战略方面的因素,但落后的技术才是根本。

Bigfoot Killer杀手游戏网卡(2009)

类似于Agia PPU,网络处理器(NPU)成了又一个华而不实的新概念。Bigfoot的初衷也是非常好的,致力于让网络游戏用户获得更流畅的体验,但可惜也是实用性太差。与其300美元高价买这么个特殊网卡,还不如升级一下宽带,或者优化一下系统。

AMD FX推土机处理器(2011)

历经多年苦心研发的所谓全新架构,不但没能推倒对手,反而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几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要不是收购而来的显卡业务表现出色,真不知道今天的AMD该是个什么样子。

当然了,我们可以期待Windows 8系统和未来软件能够完全发挥模块化设计的潜力,也可以期待打桩机、压路机、挖掘机的一路推进,但这情形怎么看怎么像当年的两代羿龙——它的确会更好一些,但别指望能好到哪儿去。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