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论著 >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2017年12月23日 12:16:23 来源:继教网 访问量:85 作者:姜柳华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提倡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课题小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 教育 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 科学 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界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充分展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易于参与并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之一,为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试图探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规律 。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知识

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为目标,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投入到问题中去。在问题中。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加工转化成自己理解的方式。从而收获更多。可以说这个“收获”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它可能是某个见解,某个活动的策划方案,或是某种意识的形成等等。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某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分析、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它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实际上。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虽然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不甚了解。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就能容易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争吵》一文,主要是通过写同学之间为一件小事而发生争吵,事后又后悔,相互承认了错误,最终言归于好的事,表现了他们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课题本身就已经点明了事件,因此一开课。我先让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两遍,紧接着便问同学们:刚才我们齐读了课题,有谁能够告诉我,这篇文章是写谁和谁争吵?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都可以回答。写的是克莱谛和“我”的争吵。

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任何事情都很好奇。他们当然非常想知道,他们俩为什么会吵架? 他们俩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等等。由“争吵”二字产生的种种联想都会成为他们求知欲的下一个突破口。在学生这种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紧扣课题,以学生的想法为线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次争吵中,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认真阅读课文。边用眼找,边动手画,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相比旧式的教学模式:分析课文时逐段讲解。或是填鸭式的满堂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学习兴趣更浓烈,当然学习的效果也会好很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结论,“克莱谛是一个宽容的人,虽然他的朋友对他就起了尺子。但他还是伸出了友好的双手。”“他是个善良的人……”学生都喜欢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文。避免了老师的包办代替,避免了学生课堂上“等”、“靠”、“要”的现象。学生口头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在探究性教学和教师的引导下,课堂已经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接下来理解“我”在争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对父亲的话的理解,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重视和引导学生的全员和主动参与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他们有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理解和解释。他们还具有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进行自行研究的能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探索性学习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集体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就注意利用问题来调动全员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和进行预习,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在课堂上纷纷提出了问题,如:“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 ?”、“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 ? 围绕一个个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前后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谈论。在彼此的交流中,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接着,教师又让组内同学分别讲解“水循环”、“煤炭的形成”、“风的形成”的内容,可以说,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都担当了一部分研究的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他们对太阳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了,在组内。一些知识面较广的同学纷纷抢着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告诉大家,例如:太阳风是怎样形成、什么是太阳黑子等等。这样一来,有些落后的同学。不但没走神,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

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体验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是个高频用词和重要理念。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体验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亲历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学生必须亲历亲为。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通款曲,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欢,产生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陶冶。二是个人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伴随语文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一种主体行为。在体验中。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所经历的时代,而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体验不是凭空进行或只在情感活动中进行。而是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二纬中进行。情感体验有情感的纬度,又有了认知的参与。感悟、思考、理解后的体验才能深刻。宣传心理学“建议综合运用诉诸感性和诉诸理性的两种方式”,值得语文教学借鉴。比如是一堂课,开头动之以情,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使他们全部心理生理活跃化:之后。向着被引起了兴趣的、进入兴奋状态的学生。合乎逻辑地逐一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比如,《军神》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或是向长辈、大人 ( 特别是做过大手术的人 ) 进行调查其遭受痛苦的感受,切实地体验刘伯承的坚强意志。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引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学习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说。小学生的这种“研究”本身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密性,但通过这种研究,学生在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还可以学会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小学语文负载有丰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并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课题小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学生“课题小研究”就是由老师提出一些小题目 ( 或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研究”的题目 ) 为了避免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或“研究化”,我们要求学生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和思考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实现和完成的问题。比如:“太平乡的白色污染的现状及解决的办法”、“如何让废旧电池不再影响我们的环境 ”、“校园环保问题调查”、“太平乡自行车违章状况及对策”、“零花钱如何花的有意义的调查 ”等课题。

让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的具体步骤:

① 教师提出问题 ( 或学生提出课题 ) 。

② 让学生写出课题研究的意义。

③ 学生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

④ 整理材料、形成结论。

⑤ 提出意见和建议。

⑥ 形成小论文 。

通过开展课题小研究。小学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形成。学生对语文课更加感兴趣。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更能可贵的是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了。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一直是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我们进行的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和尝试正是在这样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是开放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是开放的等。通过让每个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