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课堂 > 李镇西:好的教育都自然发生

李镇西:好的教育都自然发生

2018年11月13日 21:10:33 来源:语文道 访问量:221


教育活动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彰显特色”,而在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最自然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教师与学生的不声不响和不知不觉之中。

如今,教育形式与技术越来越精致而娴熟,各种各样的声势浩大的教育活动走进课堂:班会课、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这些教育活动究竟有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呢?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话同样适合于教育。

我越来越感到,“大张旗鼓”“直截了当”的教育正充满着我们的校园:班会课、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一个又一个声势浩大的教育活动中,深入心灵的教育可能并没有真正发生。

教育形式与技术越来越精致而娴熟,却忘记了我们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彰显特色”,而是为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唤醒。

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最自然的教育,而所谓“最自然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教师的不声不响和学生的不知不觉之中。

自然而然的教育拒绝“说教式”

有一年,我又带了一个初一新班。开学第一天,点完名之后,我开始给同学们发开学礼物,就是我前一晚写的一封信。这是我当班主任的一个传统。每带一个新班,我都会给新生写一封信,表达我的期待与祝福。

本来,我完全可以请几个同学上来帮我发信,那样我的信就会很快到达每一个学生手中。但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如果由我亲自发信,或许在发送过程,会出现一些教育因素和教育契机。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我念一个名字,就上来一位同学拿信。这样也以便我再熟悉一下大家!”

第一个被叫到的男孩看上去很淳朴,上来的时候对着我傻笑。但显然没有养成礼貌的习惯,因为他接过我双手送过去的信,并没有双手接,更没有说“谢谢”。

这第一个孩子就送给我一个“教育机会”。我本来可以立即就他的没有礼貌对全班同学进行一番教育——我相信,如果我那样做,接下来每一个同学接过信时都会很有礼貌地对我说“谢谢”的,但这第一个学生的面子将受到伤害。

进入新班集体的第一天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被当作“反面典型”,这对他来说,多么丢脸啊!于是我没有批评他,因为此刻,维护一个少年的尊严,比“教育”全班同学更重要。

我继续发信。接下来几位同学都没说“谢谢”,但我依然不动声色,笑眯眯把信双手递给上来的每一个学生,并等待着某种时机。这种“等待”源于我对学生集体的信任,我坚信在几十个学生中,总有学生——哪怕一个——会有礼貌的。我期待着这个学生出现。

终于,发到第七个同学时,这位叫“高微”的小姑娘接过信之后对我说:“谢谢!”我马上对大家说:“高微同学多有礼貌!给我说谢谢!”接下来的每一个同学拿过信之后都对我说“谢谢”。

但依然没有一个同学用双手接,包括高微。没关系,我继续等待。我想,退一万步说,如果发到最后一个同学也没有人双手接信,那时候我再提醒也不迟。我一面继续发信,一面在等待着……

到第十一个同学的时候,黎娜同学用双手接过信,说:“谢谢!”

我马上对大家说:“大家看,黎娜同学更有礼貌,她不但对我说谢谢,而且是用双手接信的!”

以后的同学上来,都是用双手接信的。直到最后一个上来的同学也是双手接过,并说“谢谢”。

整个过程大约二十分钟,我却进行了一次不动声色的教育。

▲ 李镇西和孩子们在一起

其实,我本来可以在发信之前给学生说这样一番话:“同学们,下面我要给大家发信了。但我担心有的同学没有礼貌,所以我这里提醒一下大家,一定要有礼貌。上来接信时应该双手接,并且对老师说声谢谢。”

如果我这样做了,相信也有“很好的效果”,每一个学生一定会做得非常“规范”。但和我实际的做法相比,并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为了表述方便,我姑且把我的“事先提醒”叫做“A方式”,而把我实际的做法称作“B方式”,然后做一个比较分析——

第一,A方式是基于批评的教育,是假设(虽然这种“假设”是可能发生的)学生没有礼貌而实施的教育;B方式则是基于表扬的教育,是发现学生有礼貌时通过表扬进行的教育。

第二,A方式是教师明显而生硬的教育,因为我一开始就很明确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教育他们,这是为教育而教育;B方式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教育。

第三,A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说教式”的教育,B方式则是情境中的教育,是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式教育。

第四,A方式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而B方式则是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同一集体中有礼貌的学生对另一部分缺少礼貌同学的教育——有礼貌的同学因表扬而受到鼓励,缺少礼貌的同学则被有礼貌的同学感染,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我说的“自然而然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我再讲一个案例——

那年我教高一。一天晚上我抱着作文本由一楼办公室朝四楼教室走去,准备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学生评讲一下作文。刚走到二楼拐角处,便看到我班一对男女生在不远处的阴暗角落拥抱,因为他们很投入,所以并没有察觉老师即将走近。

怎么办?当时我脑子里急速地旋转。装作没看见吗?可是我明明看见了呀,如果不阻止显然是失职;但如果我当面批评,会让两个学生难堪,这也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我反应还算敏捷。我马上将手一松,作文本便哗啦啦掉了一地,我赶紧蹲下埋头捡作文本。声音惊动了两个孩子,他们跑过来帮我捡作文本——显然一点都没察觉我刚才已经看到了他们的行为。作文本全部都捡起来了,我说了声“谢谢”,便和他们一起走进了教室。不动声色,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

这事却一直搁在我心里。下一步怎么办呢?不了了之,那我就没尽到教育的责任,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但如果我找他们来谈,那会让他们很尴尬:原来老师看见了呀!而且这种直截了当的教育,很难入耳入心。我决定还是不动声色地引导。

▲ 李镇西与学生一起研读《傅雷家书》

一周以后的语文课,是单元小结。那个单元的课文是妇女专题:《项链》《祝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在总结本单元课文时,我谈到了女性的命运,谈到了尽管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男女智商并无明显差异,但古今中外杰出人才中女性所占比例较低这是事实。

原因何在?我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在众多复杂的原因中,有一点不可忽略,就是相比男性,女性过早地关注自我,而且往往把自己的命运都交给了男性。

而所有杰出的女性都能超越自我,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比如居里夫人……那堂课我没有一句话涉及早恋,更没有哪怕是含蓄地批评谁,但我内心的目的很明确:我希望那个女生能够很自然地想到自己。

对我来说,教育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不露声色的教育一步一步达到期待的目的。那次正是如此。

第二天我从交来的作业中,那个女生说她听了我的单元总结很有触动,想到自己,想到了“这一辈子我究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现在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等等。

她说“希望李老师能够找我谈心,我很想对您倾诉。”

接下来真是行云流水。在办公室她给我说了她和那个男生的感情,以及这份感情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烦恼。但她现在决定冷冻这份情感,“因为我觉得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三年后,她在大学里给我写信:“感谢李老师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给我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给我们的最后一条建议便是“保密”,即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假如一个人处处感到和知道别人是在教育他,他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迟钝起来……”

我之所以似乎“小题大做”地叙述和剖析这两件小事,是想证明我本文开始提出的一个观点:真正的教育效果,总是发生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中。

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一定要非常明确,而教育过程则一定要不露痕迹。当我们处处刻意表现“教育”时,教育往往不会出现,这叫“多情总被无情恼”;当我们“忘掉”教育而忠于生活本身的逻辑时,教育往往如愿而至,这叫“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