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脱贫摘帽 > 扶贫路上,洒播公平与爱的阳光 ——静乐县教育扶贫攻坚行动纪实

扶贫路上,洒播公平与爱的阳光 ——静乐县教育扶贫攻坚行动纪实

2019年12月12日 15:46:00 来源:静乐县教育科技局 访问量:194 作者:贾喜才

多少年来,在静乐这一块红色土地上,16万静乐儿女与贫困顽强奋争,在脱贫路上坚实前行,谱写着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壮丽诗篇。脱贫的路上,始终伴有教育工作者忙碌的身影,始终伴随着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劲足音。全县教育工作者牢记初心,不辱使命,在扶贫工作的主战场上,做出了应有的成绩,“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教育扶贫工作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变“输血”为“造血”激发内生动力

“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犹言在耳,意味声长。践行总书记要求,静乐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立足县情民情,突出教育在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突出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及时确立了以教育扶贫统揽工作大局的总基调,努力通过发展教育,提升人口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丰富的人力智力资源,改变单一的“输血”扶贫工作方式,彻底拔掉穷根。全县围绕教育扶贫整体布局教育工作,让城乡所有学生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危改”工程到全面“改薄”,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到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两基”巩固提升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贯穿这一工作主题。2015年以来县委第十三届、十四届历次全会、县第十五届、十六届人代会进一步聚焦教育扶贫,均突出强调“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政府坚持穷县办大教育思想,每年都要站在脱贫攻坚的高度,统筹安排教育工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2018年国务院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时,对静乐县政府重视教育投入作出高度评价。

县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成为教育扶贫工作的坚强后盾。县教育科技局将教育扶贫纳入“十二五”、“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每年都将教育扶贫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狠抓落实。经过不懈努力,全县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优质资源日益扩大,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众多的寒门子弟,通过勤奋努力,走出大山,彻底摆脱了贫困。2009年以来的十年中,全县高考达线一直位居全市先进行列,2017年突破300人大关。截至2018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5.6﹪,全县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上升。随着高中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职业教育不断强化,全县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升明显,县域内电商、新型种养殖、农家乐等一大批新业态、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崛起,教育在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激活“造血”功能方面,彰显了强大活力。

 

既要“上了学”更要“上好学”

穷不读书,穷根难拔。让众多农村学生、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让所有孩子“上好学”,通过教育翻身,是教育扶贫的根本要义。近年来,静乐县狠抓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县13个农村乡镇中心校均建成了高标准寄宿制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5万余平方米,全部配成套实验仪器、图书和信息技术设施,配套建设了餐厅、浴室等服务设施;其余非寄宿制学校按照省定办学标准建设和配套,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城乡学校全部实现标准化。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家村中学是一所较偏远的农村初中。五年前,该校设施配置还相当简陋,经过全面“改薄”,所有教室全部配备了高性能大屏一体机,一线教师全部配有办公电脑,学生拥有了宽敞的计算机教室,这些一体机和电脑全部连入高速互联网。在偏远的马坊学校,之前教师要用多媒体上课,得提前安排调剂,临时换到固定的多媒体教室。现在,学校除教室装有一体机外,还配备了移动多媒体,可随时随地进行使用,还可以在走教、送教时将优质多媒体资源方便地带到教学点。这些以前只能在大城市学校才有的设备,在静乐农村学校已经成为“标配”,山里娃们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桌前,鼠标一点,瑰丽多姿的大千世界瞬间尽在眼前,“电脑从娃娃抓起”在农村真正变为现实。

中庄学校是一所不到50人的农村小学。走进该校的学生宿舍,你会觉得,“干净”“整洁”这些词语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宿舍六人一间,室内空气清新,窗帘、床单、被罩以及暖水瓶、水杯、毛巾等全部由学校统一免费配发,洁净整齐,色调清新柔和,小桌一字排开,桌上的水杯、牙杯、暖水瓶、毛巾式样统一,摆放有序,床架固定位置规范地张贴着床头卡。中庄学校学生宿舍“公寓化”,几乎是静乐县农村学校学生住宿情况的一个缩影。在不少农村学校,还在宿舍摆放了书桌、小凳,学生放学后或双休日在宿舍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条件

千方百计改善环境,千辛万苦服务学生。静乐县曾经是“一颗鸡蛋工程”的发起地,又是国家首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验地。十多年前,县委书记曾在一次深入偏远山区学校视察之后,在工作笔记里写下自己的感想:“贫困家庭孩子无自助能力,他们的家长也没有这种能力,国家和社会就应该对他们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负责。”随后由政府主导的“一颗鸡蛋工程”如火如荼推开。正是多少为政者如此的良心与担当,撬动了对贫困学生营养干预的国家行为。十多年来,静乐县精心实施寄宿生“一补”和乡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学生营养干预上形成特色鲜明的“静乐模式”,积累了丰富的“静乐经验”。

留守、单亲儿童是当今城镇化背景下的“时代之痛”。据统计,目前静乐农村学校4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留守单亲等特殊家庭。针对这种现状,静乐县中小学专门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对特殊家庭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没有专业教师,就外请北师大心理教育专家培训心理兼职教师班主任和校长;没有经验和头绪,就从解决厌学、不守规矩等突出问题抓起,边做边学。寄宿制学校还专门配有生活老师,平时指导学生管理个人内务,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双休日陪伴留校的学生,安排和检点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优质的师资。为此,静乐县从2009年开始,连续十年招聘500余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最先实现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化。新教师带来新气象,新气象激发新活力。农村学校在课堂改革、文艺活动、管理方式等方面,亮点频闪,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年轻教师用全新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给乡村学校课堂带来徐徐清风,深深吸引着这些山里娃们,让他们真正享受到不亚于城市学生的课堂体验。

为更快地让年轻教师成长起来,成为振兴农村教育新生力量,县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组织暑期教师培训,聘请省级以上专家来传经送宝,国培项目全部让年轻教师参加。校内组织的各类晒课赛课活动、教学研讨等,年轻教师承担主要任务。仅2019年,静乐县就组织年轻教师参加县级集中培训1100余人次,相当于两轮全员培训;参加各类国培计划的年轻教师达到300余人,占到新教师的60以上。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在乡村学校脱颖而出,成为教学中坚力量。

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服务、加强师资队伍,给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带来勃勃生机。家长们对城乡学校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不再一味盲目地追求城内的学校了。不少家长说出了心里话:孩子在村里上学,照样能享受城里一样的教,而且班容量不大,吃得好住得暖,开销少,不用担心染上城里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气。不少乡村学校出现学生回流现象,杜家村中学、西坡崖小学、娘子神学区、五家庄小学等校学生数明显回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走“全面开花”的教育扶贫新路

为更好地体现扶贫资金的集中效应,集中力量抓好教育扶贫,2018年秋季开学,静乐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决定设立专门的扶贫小学和扶贫初中,办学地点选在农村,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特殊困难家庭和城镇低保户子女,学生生活和学习用品全由政府买单,学生零费用上学。两所扶贫学校经过一年的运作,管理和保障机制步入正轨,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成为乡村较大规模的学校。主管部门在硬件、师资、经费、教师岗位设置等方面给予扶贫学校大力持。在着力创优条件、稳定优师、保证质量的同时,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心理方面的引导,注重在“扶志”方面下功夫。教育和引导贫困学生志存高远,发愤学习,承担起振兴家业的责任。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一方面引导家长穷不丧志,摈弃“等靠要”思维,凭双手勤劳致富;另一方面创造校内就业机会,有意聘用一些贫困生家长,从事学校工勤岗位工作,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王丽荣,建档立卡户,西坡崖学校学生。在学校里,她深切的地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温暖,学习十分用功,进步很快,她越来越认识到脱贫的根本在于自身的努力,等靠要不仅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不是光彩的事。这个小女孩拉住爸爸的手,深情地说:“爸爸,脱贫致富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等靠要,我们应该行动起来。”父亲王元元被女儿稚嫩的话语打动了。后来,他一改“等靠要”的做法,农忙种菜、农闲打工,收入增加了,干劲也大了,2018年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杜家村中学贫困生刘玲玲,曾因家庭无力负担三个孩子的读书而濒临失学。杜家村中学老师在家访中发现,刘玲玲聪明伶俐,成绩优秀,可家长对供孩子读书唉声叹气、顾虑重重。校长带领老师们多次上门做刘玲玲家长工作,说服他振作起来,不要耽误孩子的前途。家长动心了,刘玲玲进入杜家村中学学习。学校每年为她减免3500元费用,还通过奖学金帮助她,刘玲玲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她父亲振作起来,发展了养殖,养鸡50只,养牛4头,初步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

还有赵芝盛、赵芝清,吕宏飞兄弟……每一个贫困生的名字背后,都有这样一段“小手拉大手”、孩子触动大人谋事创业的不凡经历,都有一段穷则思变、励志图强的感人故事。教育扶贫正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贫困户的心田,正以它独特的影响力,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在习总书记思想的指引下,2018年,静乐县依托文旅部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发挥教育界的特殊优势,组建了三支师生合唱团,变以往的“要艺术”为“种艺术”,播撒艺术教育的种子,从根本上提升师生和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三支合唱团在诸多艺术家的帮助指导下,迅速成长,他们讴歌新中国、讴歌改革开放,传唱正能量,激扬精气神,有效地促进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带动了群众文化发展,打造了静乐对外的文化名片。今年五月份以来,合唱团两次参加省级国家级赛事和演出,均获得第一名,给全县教育扶贫工作,再次添上一抹亮彩。

积极争取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捐资助学,是静乐教育扶贫的又一大特色。几年来,随着县域内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特色文化的深度传扬,静乐的外部形象不断提升,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对脱贫攻坚的关注。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工青妇、统战等渠道,积极主动与爱心人士对接,牵线搭桥,不少单位、团体和企业家,纷纷伸出援手,资助教育、资助学生。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全部落实了相对稳定的资助者。太原卫生发射中心几次捐助君宇小学,为学购置了30台电脑、建起了塑胶操场,还捐了大量文体用品;静乐商会长期资助静乐三中,救助贫困大学生,仅2019年就有20名大学新生得到帮助;市慈善总会多次为中庄小学、双路小学学生赠送衣服、书包、学习用品和文体器材;从去年到现在,中国社会艺术家协会,为静乐捐助3个音乐教室的设备,捐赠音乐教学软件30余套,捐助总价值达70余万元。协会还派出专业人员帮助静乐培训全县音乐教师,提高专业技能。2014年至现在,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共接受各类捐款捐物120余次,累计捐款200余万元,捐助物资价值达350万元。2016年,静乐县老乡联谊会一次性资助大学新生30名,在京工作的静乐籍老前辈刘墉,专门在县职中设立刘墉奖学金,累计发放奖金30万元,资助学生209名。这些爱心捐助,如涓涓暖流,流进贫困学生的心田,催生着希望,成就着未来。

 

扶贫路上“一个不能少”

静乐县是深度贫困县,致贫原因多、情况复杂,教育扶贫中控辍保学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本着“对口帮扶,不落一户;困难资助,不落一生”的工作原则和“一个不能少”扶贫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与公安、民政、扶贫等部门和乡政府、村委会协同工作的学生信息共建共享协作机制,建立了由局一把手总负责、班子成员包片抓、科室长和联校长具体抓的信息清查工作队伍,形成了网格化管理格局,定期摸排所有在籍学生就学信息,精准识别各类贫困学生、病残学生,按照“一生一案、一生一策”要求,精心制定帮扶方案和施教方案精准施策,使所有学生困有所帮、学有所教,做到资助全覆盖、无死角,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在摸排清查学生信息的同时,工作人员通过进村入户、上门家访,重点包扶,层层施压,及时劝导失学学生返校,解决残疾学生上学问题。今年全县共劝返辍学生33名,对35名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残疾少儿进行送教上门,送教实行定教师、定时间、定科目,既送教学、又送学习用品,既送知识方法,又送精神鼓励,既扶智又扶志,确保了学龄范围内所有学生上学“一个也不能少”。片区学校和送教老师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服务,深深打动着病残孩子和家人的心,激发了他们与贫困和厄运斗争的决心和勇气,使病残孩子再次扬起崭新的人生风帆,劈波斩浪,乘风远航。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全县决战决胜贫困的生动实践中,静乐趟出了教育扶贫攻坚的一条新路,使所有贫困学子得到及时而有力的帮助。我们相信,静乐教育扶贫的大路上,必定会开出更加娇艳的鲜花,结出累累硕果。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