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应急管理 > 中小学校疫情突发危机管理及十条策略

中小学校疫情突发危机管理及十条策略

2020年05月08日 20:53:38 来源: 莘夫子 访问量:215

 
莘夫子
2020/02/18 16:20:33

新冠病毒显微

新冠肺炎的流行给我们的社会敲响了警钟,疫情暴发则提示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风险的社会。全球范围内,突发性传染病、自然灾害、资源危机、战争危机、经济危机等随时有可能降临。当我们无法应对或应对不力时,可能几种危机互相激荡,同时迸发,威胁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中小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区”,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中之重的公共领域。

一、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区域性流行、暴发流行或致人死亡的事件,还包括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死亡;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出现的群体性异常反应和院内感染;有毒有害因素以各种方式污染食物、饮水、空气、物品、场所;职业病危害造成工矿企业职工急性职业中毒;污染造成群体中毒、出现中毒死亡或危害有可能扩散,在社会上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波及面广泛,传播速度快。传染病不像战争那样有地域、疆界之分,它是通过传染源,人、动物、空气、食物、水等等都可作为载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传播,特别是现交通工具的发达,更给传染病的快速传播带来了便利条件,使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新冠肺炎首发病例2019年12月在武汉出现,到2020年2月,已波及全球,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出现感染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性大。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前学校卫生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占学校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差;一些学校的食品和饮水安全令人担忧:食物中毒和饮用水导致的疾病时有发生;许多学校缺乏相应的卫生保健人员;而现有卫生保健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十分严峻,还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尽管政府官员和学者在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集中在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层面上, 针对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

学校是特殊的场所,具有社会性与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学校内的人与物时刻与外界发生着交往,社会发生的变化 随时会影响到学校,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与此特点有关,如传染病,前者如病原体的输入,后者提供了疾病传播的场所和易感人群的聚集。学校与自然、广大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易造成蔓延扩散形成暴发。

学校具有多种不同于其他部门的特点:一是人员密度大,每所学校每个班级人员高度集中;二是中小学校多以集体活动为主,为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三是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差;四是社会影响大,中小学生是家庭的重心,一旦危机事件波及较多中小学校,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二、中小学校常见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1.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

2.学生集体食物中毒

可分为1、细菌性食物中毒;2、真菌毒素中毒;3、动物性食物中毒;4、植物性食物中毒;5、化学性食物中毒等。学生集体食物中毒则是学校常见的、多发的学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3.学生集体心因性疾病

学生集体心因性疾病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是由群聚人群中发生具有暗示性自觉症状所导致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自觉症状与临床检查结果不相符。由于各级各类学校人口密集,存在发生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诱因,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学生缺乏相关防范知识等原因,极易造成群体性心因反应发生。

三、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

所谓危机管理,就是指组织为应付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化解处理、动态调整、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全过程。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变危险为机遇,使之越过陷阱进入新的发展阶 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前、危机过程中、危机后所有方面的管理。

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做到如下方面:移转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以能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 成的损害。中小学校人口聚集,学生普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所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首当其冲累及大多是中小学校。当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或一开始就呈现规模较大以及中小学校初期的控制措施不当等情况下,就极易造成危机。

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是指由中小学校内外环境因素造成的,在学校内突然发生的,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以及对中小学校的教学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或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等方面都有别于危机事件。危机事件实际上就是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不及时或处置不得当而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成的。

应对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建立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机制,可以借鉴世界各地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通过研究,应遵循6个原则:即事先预测原则、迅速反应原则、尊重事实原则、承担责任原则、坦诚沟通原则、灵活变通原则。

危机管理的迅速反应原则覆盖两个方面:首先,学校内部对于危机事件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早发现、早通报,便于相关部门尽快掌握了解真相、做出决策。绝对不可推诿扯皮,贻误战机。在对外沟通方面,速度第一原则显得更为重要,及早 向外界发布信息既体现出学校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姿态,又可以平息因信息不透明而产生的虚假谣言,赢得公众信任。同时,在危机发生后第一时间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公关,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分解学校的外部压力,有利于危机的 妥善解决。可以说谁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谁就掌握了主动。

任何学校在处理危机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妥善解决危机的最根本原则。从公关的角度来说,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向公众表现出充分的坦诚,才能获得公众的同情、理解、信任和支持。危机发生后,公众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感情问题。无疑,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危机事件往往会造成学校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冲突激化,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谁是谁非,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责任。

危机处理中,学校遵循坦诚沟通原则、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体现学校的社会责任感、为危机应对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和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危机沟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危机事件中学校内部的沟通问题,二是学校与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公关。可以说,学校内外部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效果是妥善处理危机的核心问题。事实上,陷于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者们往往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校内外部沟通,但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便在于能否真正遵循尊重事实原则进行及时、坦率、有效的沟通公关。事实上,从危机事件爆发前的预防、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和危机后期处理环节,既要遵循一些危机管理的基本程序和规则,又无绝对统一的模式可以照搬。

四、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

(一)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

中小学校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做好学校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 重要性,牢固树立学生利益无小事、师生安危重于泰山的思想,遵循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健全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提高认识,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配合协作、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保障有力的原则,建立反应敏捷、运转高效、处置规范的 决策机制,认真做好突发共公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

(二)加强中小学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预防保健科的建设

中小学校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应以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为主,医疗工作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是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与地方医疗机构工作性质上的截然不同之处。因此,中小学校应当建立学校卫生防病监督检查制度,研究制定学校卫生防病监督检查的相关规定,建立学校公共卫生安全防病责任制,形成学校完善的公共卫生安全防病的管理、预防、检查机制。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的卫生防病的重点 单位和部位进行抽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把卫生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同时,要加强中小学生预防传染病的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强化健康教育

充分重视校园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媒体的作用。通过文字材料、图片展览、电视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向师生介绍有关防范知识、具体措施和方法。应在校园大力开展经常性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育、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进行日常的疾病预防工作,帮助师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鼓励健康的行为,养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远离不健康的环境、不卫生的场所和不文明的习惯,增强和改进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鉴于学生中时有群体性心因反应病例的发生,各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外界影响的调适能力。

(四)加强中小学校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完善的中小学校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设置传染病区或者传染病隔离室,提高医疗服务和应急救治及传染病救治的能力;配备一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所组成的应急救治队伍;有必要的医疗救治药品和现场处理设备。

(五)加强对食品饮食卫生的监督和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其发生往往与中小学校日常管理方面的疏漏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几年频繁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更是与学校食堂日常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应当针对现今中小学校食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食品饮食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同时,针对中小学校周边饮食摊点的不卫生经营的问题,中小学校可以联合工商、卫生、城管等职能部门进行综合治理。规范其经营,减少其对中小学校师生的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七)完善报告制度,落实预防接种工作

确定学校疫情责任报告人,切实落实学校晨检制度;实施新生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对未按免疫程序预防接种者做好补种工作,机构健全、责任到人。为了做好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学校保健室应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以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合作,获得技术支持、帮助和指导。按照上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加强自我检查,落实上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指示,尤其要重视地方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卫生行 政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落实预防措施,改进工作方法,消除有可能导致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各种隐患。

五、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十条策略

(一)日常危机管理

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危机管理,是指针对中小学校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进行监测、预警,制定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预案,成立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构,并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与职责,确定报告处理流程以及保障条件,以预防危机的发生,从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的处理能力。

(二)危机预案的制定

为了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和建立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每一个阶段都必须用很专业的方式来处置,如提高危机监测能力、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危机公关工作等。当然,预测和防范危机的发生是代价最小的危机处理方式。但这一点通常很难做到——如果突发性危机事件能够被准确预测,也就算不上“突发”了。在无法准确预测到每一次危机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就是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加强危机的日常管理工作,使我们在危机来临时不至于手足无措。具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是突发事件管理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在不可避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初期,是否有一个紧急应对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做出反应,将事态控制住,把危机的损失减轻到最小。其制定工作原则应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三)确定危机预案的主要内容

各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如下内容:

1.确定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2.建立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为:确定总负责人;确定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对各成员的权利和职责进行描述和界定;针对危机小组成员的需求制定培训和演练方案。

3.确定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原则

①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晨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学生缺课登记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并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

②重视信息的收集:学校要与所属区域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长期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及时向上级及相关部门汇报、向学校师生通报,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四)确定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严重程度,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 四级。

I级:学校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传染病、我国尚未发现的疾病以及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等达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学校实验室保存的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发生在学校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II级: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或血吸虫急感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学校;因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造成人员死亡;因学校实验室(或工厂)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在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发生在学校的、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Ⅲ级:学校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10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及血吸虫急感病例,发病人数

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市(州)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疫情局限在县(市)域内的学校,发病人数达到市(州)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在一个县(市)域内学校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在学校的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研究成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因学校实验室(或工厂)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0—49人,或出现死亡病例,但死亡人员在5人以下;发生在学校的,经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Ⅳ级: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99人,无死亡病例;学校发生腺鼠疫、霍乱病例或血吸虫急感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因学校实验室(或工厂)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0人以下,无死亡病例;发生在学校的,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确定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措施

①组织机构保障:学校应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构,中小学校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医务室或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评价与控制工作。

②信息技术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确定专人管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系统,负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工作,中小学校至少要有1名卫生技术人员负责疫情报告,同时建立检查与运行工作制度,明确责任。

③人力资源保障:中小学校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应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方法和知识,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④物资经费保障:学校应安排必要的经费,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⑤宣传教育保障:中小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落实好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公共卫生知识,结合季节特点宣传特殊传染病的预防、普及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

(六)确定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程序

根据事件进展及处理情况及时进行进程报告;在事件结束(最后一例病例发生后,疾病最长潜伏期内无新病例)后10日内报出结案报告。每一起突发事件都必须作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初次、进程及结案报告应规范撰写与上报。首次报告要快,进程报告要新,结案报告要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在结案前应确保所报信息准确、命名规范,分级、分类正确。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结束后,要及时组织专家对调查处理过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狠抓落实,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

(七)确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终止

①应急反应原则:中小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在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同时,要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要根据不同类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分析事件的发展趋势,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升级预警和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应相应降低反应级别,及时撤销预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小学校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通报后,要及时部署和落实当地学校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校发生。

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区政府应及时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进行分析论证。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时,按分级响应权限,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终止应急响应与处理的建议,报批准后宣布应急响应处理结束。

(八)加强监测及预警

中小学校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主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中小学校要与所属区域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根据监测信息,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学校师生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

(九)提高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反应能力

1.危机管理预案的演练

政府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

2.危机管理预案的启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中心根据所发生的事件的严重程度,参照危机预案处理标准,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案,根据预案要求,作出应急反应。

(1)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属于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第Ⅳ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报告。

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③减少集体活动。

④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观察;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属于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启动第Ⅲ级应急响应。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

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加强晨检,发现异常情况随时上报。

③对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3)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启动第lI级应急响应。在前两级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②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

③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向师生及家长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研究

(4)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校内若出现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I级应急响应。

①接到停课命令的班级或学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

如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

②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对师生员工及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

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十)构建危机评估体系

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危机事件过去之后,并不代表危机管理工作已经完结,

及时进行危机评估总结也是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危机管理评估的主要目的

是完善危机管理制度,提高中小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1)对预警系统进行评估,即对预警管理系统灵敏度测试,在危机来临时,预警系统是否及时发出警报。

(2)对危机预案系统进行评估,即在危机发生时,危机预案系统是否确立指挥机构,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任务是否明确,是否有标准的监测报告流程,是否有机构职责分解流程,是否有合理有效的保障系统。

(3)对处理危机能力评估,即危机发生时是否对危机产生的后果进行了正确的判断,是否对危机事件处理做出科学的决策,是否积极有效的去面对危机,转化危机,是否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去战胜危机。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