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雨亭(右二)在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研讨“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苗延军 摄
校本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必须依靠针对性校本教研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学校提出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教学设计框架,往往需要数次研讨才能让教师逐渐理解新的理念和框架,才能让新的理念和实践与教师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起关联。
针对性校本教研是一套完整的改革系统
所谓针对性校本教研,是指教研要全方位支持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例如,为建立学校教师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教师们深入理解教学改革理念,反复揣摩基于某种理念所设计的案例,学校需要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针对性阅读,即集体阅读能起到针对性指导作用的专著,边读边研讨边尝试。诸如普通高中基于新课标、新教材以及新的高考命题方式改革的课堂教学方式,需要学校进行情境教学、概念教学或者单元教学之类的探索,备课组以新的教学设计为抓手进行集体备课的改革。
一般学校日常所用的集体备课组织方式,囿于教师工作时间的碎片化特征而浅尝辄止:要么备课组的教师坐在一起,交流一下所设计的导学案和主要设计流程;要么一位教师上完公开课,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教研方式既无法触及改革的全貌(例如从设计到课堂实践),也无法触及焦点困难(例如如何解决传统课堂中缺乏充分的有效反馈这个难题)。
教师的教学是一套从理念到实践的操作系统。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要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使每一位教师都从无数次“理念—设计—课堂实践”的反复研讨中,或快或慢地逐渐理解新的教学设计方式。因此校本教研的重点就在于按照“理念—设计—课堂实践”的思路,设计相互映照、相互启发的整体性组织方式。
克服校本教研碎片化需进行“大单元设计”
为什么要强调校本教研的整体性组织方式呢?因为教师的专业劳动需要理念系统和操作系统的一致性对话。就是说,教师宣称要教的、在课堂上实际教的和学生实际学到的之间往往会存在不一致的状况。一切教学改革最终都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向在多大程度上学生能习得对未来至关重要的素养。但是由于制度化教研时间通常每周只有2课时,校本教研的安排是碎片化的,没法做到从理念到实践的证据性教研。
应对之策是对校本教研进行“大单元设计”,由校长或者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带领教研组长对教学改革的周期进行研究,把握好本校进行针对性校本教研的节奏。例如,如果学校进行基于课标的大单元教学改革,指向学生理解力的培养,那么第一个学期的教研节奏应该这样安排:
1.进行为期3天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体验式培训,边学边做,从总体上感受与理解基于课标的单元设计的步骤、特点、设计要点等,使教师们开始了解新的理念和操作系统。
2.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聚焦单元设计。除了对正在进行的日常教学进行必要的研讨之外,还要选定一个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让每一个备课组用较多的时间来反复研讨同一个单元;就单元设计进行对话,不断修改,对不明白的设计点寻求理论的帮助,反复揣摩理论著作中给出的案例。这样,备课组的教师们就会大致了解新的教学设计方式了。所选的单元最好是在期中考试前或后的一个单元,便于在单元设计之后进行单课教学实践的研讨。
3.所谓单元教学设计,不仅仅指要设计一个总的单元教学方案,还包括设计该单元的N个单课教学方案,以及在每个单课教学设计中学生所用的学案或者导学单。
4.一个多月的单元教学设计研讨之后,就该进入课堂教学环节的研讨了。其实,所有教学设计的目标都会指向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知识性目标,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大概率是接受灌输;如果教师不仅设计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而且还设计了需要学生理解的目标,那么学生大概率会有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加工知识的机会。
针对性校本教研要优化听评课的设计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为自己设计了三类目标,是花了精力设计学生的理解性目标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却以灌输的方式来教理解性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初期,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深层原因是教师把理解性目标当成了知识性目标。那么,这样的误解如何才能被教师真正意识到呢?教师正在尝试建构的新的教学设计是否优于过去?是否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的问题用教学设计本身没法回答,需要学校在设计校本教研制度和流程的时候,让教师有机会通过聚焦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与深度对话。
在这一阶段,校本教研要进入课堂观察阶段,即听评课阶段。听评课几乎是所有学校校本教研的标配,一个学期要组织若干次听评课活动。如何避免听评课活动例行公事?应该坚持“少即多”原则,每一个学期以深入研究一个单元为主,先进行一个月左右的设计研讨,然后进行一个月左右的证据性听评课活动,再用一个月左右时间对该单元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程度的研讨,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归纳,辨认出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留待下个学期继续解决。
课堂实录的写作是“施工式”听评课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本人学习新理念,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然后进入到证据性教研环节:上课。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之前两个多月进行的体验式培训和大单元教学设计所学习和洞察到的理念、设计策略和工具应用到实际课堂中。由于写课堂实录比较费时,因此写一节课的实录为宜,或者大家分工合作,备课组的教师们每人写研讨单元的一节课,加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单元。
真实的课堂以及为教学研讨而撰写的课堂实录就是校本教研的证据性研讨环节。这个环节的深入、持续、全面研讨不仅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研讨十分重要,而且也是促进处于不同教学水平、具有不同改革态度和自我评价态度的教师进行多元对话的机会。没有这个阶段,校本课堂教学改革不可能持续深入进行。
(作者系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作者:陈雨亭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25日第7版 版名:课程周刊·教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