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研究 > 算“感恩账”是创新还是作秀

算“感恩账”是创新还是作秀

2015年02月01日 09:32:28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 访问量:296 作者:郭立场

编者按

日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给大一学生布置了一项算“感恩账”的寒假作业,让大学生计算从出生到3岁期间以及幼儿园、小学,直到大学毕业所花费的生活费、交通费、零用钱、学费、娱乐等费用总和。有学生按照清单算完账后哭了,“从出生到毕业,我已经花了父母足足90万元”。算“感恩账”是创新还是作秀?小账本能否让学生大感恩?本期刊发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算账是务实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也是一种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学校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寒假作业,不失为一次务实的尝试。

■郭立场

中国的感恩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多数人对于“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古训耳熟能详,但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于陌生人的恩惠感激不尽,对父母的恩情却视而不见。正如报道中辅导员所说的: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父母愿意倾尽所有,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们,一些学生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许多年前,一个小男孩端着一盆水跌跌撞撞走进屋子、嚷着要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感动了国人,成就了“百善孝为先”的教育品牌。渐渐地,给父母洗头、洗脚成了一项作业,在很多学校中流行起来。自然,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这次“另类”寒假作业,称不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与此前扬州大学“给父母发红包”、武汉纺织大学“计恩算盘”等大同小异,都是在倡导感恩教育。

吊诡的是,即便此类的“情感作业”延续数年,感恩教育却一再引发舆论争议,依然有人对此充满质疑,认为有作秀嫌疑,尽管这样的作业很新鲜,但教孩子学会算“感恩账”,不如教孩子学会感恩。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没有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又如何教孩子感恩?有的人目标很高远,理想很完美,但抵达目标、实现理想,光有头脑中的热情、口头上的呼吁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还得从眼前的事情做起,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并全心投入,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当我们为心中远大的目标而热血沸腾时,不妨问问自己,你付出行动了吗?和任何教育一样,感恩教育也应该通过某种载体,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和实践践行。相较于洗脚式感恩,算“感恩账”是感恩教育的有效形式,让学生学会算“感恩账”,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进而引导其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也是一种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学校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寒假作业,不仅是学生需要的,也是家长所希望的,不失为一次务实的尝试。长期以来,父母总在慨叹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有不少家长发出“孩子读大学后,一个月才联系我一回,还是为了要钱”的感叹,更有家长为孩子的“啃老”忧心忡忡。其实,正是缘于感恩教育缺乏直观的恩情量化,过多地迷失于简单而苍白的道德说教,从而不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尽管与以往的“亲情账单”如出一辙,但算“感恩账”有着更为实质性的内容,远比“洗一次脚”、“跪拜一次”等活动更直观有效。无论是谁,都很难对“养育账单”无动于衷。就此而言,算“感恩账”无疑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更能激发他们的感恩体验,激发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并将感恩意识延伸到整个社会。不难想象,算明白了“感恩账”的学生,会用独有的方式去感恩父母。所以,感恩教育应更贴近学生实际,更符合时代特点,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更应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我们必须明白,光阴似箭,终有一天,父母会老去。如果把握不住今天,以后纵有再多的深情和孝心,也难以弥补父母健在时失落的缺憾。事实上,感恩不需要华丽的形式,也不计较财富的多寡与名望的高低,只要有一份真心和热情,父母便会知足无憾了,关键是作为儿女的我们要有所行动。(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教师)

父母恩情怎能用金钱衡量

就感恩教育来说,光靠学校教育、引导恐怕很难奏效。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不假,其中社会的原因、家长的原因占了不小的比重。

■铁铮

缺乏对父母的感恩是当下社会并不少见的一种现象。一些学校、一些老师看着眼里、急在心上,纷纷推出了一些举措,其初衷值得肯定。可惜的是,不少措施或是头疼医疼、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或是只做表面文章,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非但收效甚微,还给人留下了许多非议的话柄。

在“算感恩账”之前,就已经见过不少另类的报道:有的学校组织250名学生集体为父母洗脚,在网上留下“为家长洗脚”的词条;有的学校把800多名学生召集到操场,集体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教诲。键入“感恩教育”在网上搜索,有关结果也不少。遗憾的是,这些教育的措施并没有真正奏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没有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

不少人常常把教育和学校教育画上等号。在他们看来,世界上千错万错,都是学校教育出的错。社会生病、学校吃药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也有的学校、教师大包大揽,什么事儿都想管,以为自己的“教育创新”能解决孩子所有的问题。事实上,有些教育要靠学校完成,但更多的教育需要社会、政府、家庭等共同来承担;有些问题是学校教育应该解决、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则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能力之外。

就感恩教育来说,光靠学校教育、引导恐怕很难奏效。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不假,其中社会、家长的原因占了不小的比重。当然,在改变学生感恩观念淡薄的问题上,学校教育并非无能为力、一点忙也帮不上。但是,需要考虑的是怎样使教育更有效。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而要按照教育的规律去办,讲究对症下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让学生算一算“感恩账”,应该说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使学生对父母之恩有个量化的概念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遗憾的是,这道作业缺少关联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有的东西可以量化,有许多东西难以量化,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恰恰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再者,一个人从小到大到底要花父母多少钱,计算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在孩子身上所支付的资金也相差悬殊。金钱多少和亲情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完全正相关。一掷千金的未必是真爱孩子。等着鸡下蛋给孩子交学费的,未必不是真性情。从这些角度而言,让学生们算这个账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笔者并非想批评这些学校和老师们,而是想说教育必须遵循其特有的规律,采取任何一项措施,都需要科学研究,认真论证,而不能想当然,不能随心所欲,不能简单化。否则,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给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学校的感恩教育显然不能停留在算账层面,而需要想法设法帮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知恩、念恩和感恩,并转化为实际的、具体的行动。比如,采取适当的方式提醒学生们经常给家长发条问候的短信,让他们教教父母如何使用微信,在回家度假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父母上一天班,体验一下他们的工作,等等。

除此之外,感恩的内涵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当今,在校时努力学习,出校后努力工作,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得棒棒的,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少让家长为自己操点心,或许是父母最需要的,也是孩子感恩父母的最好礼物。(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