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散文 > 激荡青春的磅礴力量 —— 一首写在2020抗疫一线的青春赞歌

激荡青春的磅礴力量 —— 一首写在2020抗疫一线的青春赞歌

2020年05月03日 08:34:0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访问量:1256

激荡青春的磅礴力量

—— 一首写在2020抗疫一线的青春赞歌


披上白大褂,纵然病毒肆虐,战疫艰苦,但他们以在防护服背面画各种可爱的卡通画的乐观,克服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内心恐惧,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站在街头巷尾,纵然雨雪交加,他们或始终坚守在一线防控卡口,不舍昼夜;或为居家隔离群众义务运送物资,步履匆匆……

他们是白衣天使,他们是青年志愿者,哪里有抗疫需求,哪里就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

“以前,您保护过我们;今天,我们来守护您!”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85后”“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一代,无惧风雨,勇往直前,释放出青春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的党员回信中,为奋战在抗疫斗争一线的青年点赞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一)

“最重要的不是‘几几后’,而是无惧风雨,‘努力后’‘奋斗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收到单位的援鄂意向调查表,北医三院骨科医生王奔毫不犹豫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出发当天,北京正飘着大雪,刚下急诊手术台的王奔就加入到出征的队伍中。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队里最年轻的医生,王奔到达前线后与同事们迅速投入战斗。接诊、查房、写病历、参与急救,王奔一直坚守重症病区,“啃最硬的骨头”。

“最重要的不是‘几几后’,而是无惧风雨,‘努力后’‘奋斗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即便稚嫩的脸庞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压痕,即便汗透衣衫,即便困极之时席地而卧、和衣而睡……

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一个个冲锋陷阵的身影,一支支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在科研攻关、医院建设、物资生产的第一线,及时打通了抗击疫情的生命线;300万青年自愿报名,组成一批批青年志愿者队伍,不畏风雨,勇敢前行,穿梭于街头巷尾、十里八乡,坚守在社区防控卡口,筑起守护群众生命的安全屏障。不论战斗多么艰辛,工作环境多么危险,这些新时代青年用他们自信、乐观、从容的特有方式,笑对疫魔,迎接新时代的风雨洗礼,成为这一代青年成长特殊的时代印记。

为患者换药、验血、护理,在急诊科值班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95后”护士贾娜,忙得连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很难相信,这个一天要在急诊科里忙碌近10个小时的小姑娘,曾是一名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

疫情发生以来,贾娜和同事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工作中她不幸被感染。确诊的那天,贾娜心中虽然感到“我的世界全都暗了”,但她还不忘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句——“加油吧,战士们!”鼓励身边的同事。

经过及时治疗,贾娜很快便康复了。然而,在家休养的她,始终心里不安。隔离期刚结束,她便立即主动申请返回一线继续战斗。在听说康复者的血浆对危重症患者有用后,从小怕疼的贾娜毫不犹豫地报名,一次性捐献300毫升血浆。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在改变和塑造着这些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青年一代。“如果我不幸倒在了疫区,请把我的骨灰无菌处理后,撒到长江,陪伴我的祖国!”当疫情警报拉响,慌乱的人流纷纷由武汉向周边地区扩散避灾时,27岁的湖南宁乡小伙郑能量却驾车300公里逆行进入武汉,成了一名志愿者司机,每天免费接送医护人员。

白衣作战袍,青年勇当先。有一组数字见证了这个快速成长的青年群体:在4.26万名驰援湖北抗疫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

“这些年轻的医生、护士,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然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我们国家的骄傲和希望。”谈到这组数字,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感叹不已。

在看不见敌人的抗疫战场上,还有更多的青年选择与病毒较量。对于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大四学生郝莺歌来说,今年春节她作了一个或许是她这一生中最为坚定的决定——退掉回老家的火车票,放弃与家人团聚。

2019年6月,郝莺歌被学校派到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习。春节前,她本打算乘火车回河南老家过年。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郝莺歌的计划。当时,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刚刚承接了部分关于新冠病毒样本的核酸检测工作。看到公司发出的战疫动员令,郝莺歌选择留下。

“如果说,前段时间是新兵入伍训练加演习的日子,那最近这两个月就是在战场上真正‘拼杀’。每一场战斗,都需要一批战士,我很荣幸能够成为抗疫大军中的一员。”这是闲暇时郝莺歌在手机备忘录上随手写下的文字。最忙的时候,实验室平均每天大约要检测8000份样本,郝莺歌知道,每一份样本的背后,都是一个焦急等待的生命和一个心急如焚的家庭。因此,郝莺歌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在两个多月紧张而忙乱的检测过程中,郝莺歌经手的病毒样本,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穿上白大褂,我就是战士!”……一句句铮铮誓言,唱响了一曲曲新时代青年为国担当的青春战歌。

武汉疫情暴发后,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当地政府当即决定,仿照2003年非典时期的北京小汤山医院经验,广发“英雄帖”,火速招揽建设者,抢建火神山医院。除夕夜,老家在湖北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徐子扬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跟随工程师父亲,一同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

在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徐子扬的父亲负责重症病房建设,每天早上6点起床前往现场,要忙到凌晨两点,才能回工棚休息。徐子扬每天跟随父亲的项目组,递工具、搬物资,帮忙做一些技术、施工和信息传达的工作。

火神山医院工程结束返回老家后,有亲友夸赞徐家父子是战地英雄,徐子扬说,他们父子的逆行,只是出于对这个国家、对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以及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父老乡亲的爱,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二)

即便平时在家连饭都很少做,但在疫情来袭之时,他们主动承担起照料病人起居的工作,从喂饭、换护理垫,到清理大小便,虽然工作繁琐而辛劳,但这些新时代的青年越是艰难越向前,以青春之我唱响新时代火红的青春之歌。

“直到现在,我家里人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为战胜病毒出一份力,请大家不要告诉我的父母,唯一的要求是,请妥善安排我的家人!”

写下这段文字的是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护士李慧。这个始终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很普通的“95后”女孩,却作出了这样一个并不平凡的决定。

危难是青年成长最好的“磨刀石”。疫情发生后,李慧主动请缨到抗疫最前线的隔离病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患者采集咽拭子、抽血、送药。在家连饭都不会做的她,还主动承担起照料病人起居的工作,从喂饭、换护理垫,到清理大小便,这些工作繁琐而辛劳,但李慧从不退缩,每次都主动顶上去。

穿上白大褂就是白衣天使,脱下防护服,就是母亲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小丫头。

“确实,在妈妈心里,我还是个孩子,我跟妈妈说我是一名护士,这种情况下不能躲起来,我有责任也有能力去一线工作,并且我反复强调一定会保护好自己,她才同意了。”26岁的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90后”护士王治美,抵达湖北后马上就全力投入工作。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她,背着20公斤重的消毒药水在医院的病区之间穿梭,即使汗流浃背,缺氧眩晕,瘦弱的肩膀被勒出深深的印痕,王治美都始终咬牙坚持着。

疫情暴发之初,武汉的医疗资源异常紧张。紧急关头,武汉工商学院学生杨泽晗和他所在的武汉“鲁磨路救援会”的队友们快速行动起来,四处联系捐赠方支援医疗资源,并想方设法打通运输线,把募集的医疗资源精准送到围城之中的武汉各大医院。疫情最吃紧的那段时间,远在老家内蒙古的杨泽晗,每天都要拨打上百个电话,一度舌头起了泡。

“网上关于你们医院急缺口罩和防护服等物资的信息,是准确的吗?”“请问你那里是否真的有两吨消毒水出售?”“我们已采购到了医疗物资可以捐赠,请问你们医院的收货地址是哪儿。”杨泽晗成了父母眼中繁忙的“话务员”。仅从正月初一到初五的短短5天里,杨泽晗就协助团队筹集到来自1000多人的善款,为湖北省内医院提供了价值40余万元的救援物资。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大熔炉,艰辛与磨砺,也是最好的成长催化剂。战疫淬炼着青春,磨砺着意志。从最初分不清口罩的型号和防护服的类型、规格,到只从编号就能看出是工业用品还是医用;从略有羞涩到言简意赅雷厉风行,杨泽晗在每天100多通电话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也是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随着疫情蔓延,抗疫青年们爱与责任的“长跑”距离也在不断延伸。时钟转了一圈,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孙倩和苑维乐的防护服已经在身上穿了整整12个小时,虽然夜已深,但他们依然在北京新国展中心承担着从北京入境赴津人员的接待、转运工作。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捂得他们大汗淋漓,但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们从不敢大口喝水,每次用嘴唇抿一小口水,润一润沙哑的嗓子。

“当看到韩国友人听到母语而眼神中少了一丝胆怯时,当听到从国外归来的留学生感叹‘回家真好’时,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孙倩说。

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在医院及涉外集中隔离点,在北京新国展中心……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连日奋战,为入境及来津外籍人员提供翻译和引导等志愿服务,成了抗疫一线最美“翻译官”。

白天收集数据、设计模型,晚上整理历史误差、撰写发布报告。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付莹莹疫情期间工作的常态。在导师的组织下,付莹莹与十几位同学组成疫情应急科研团队,争分夺秒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疫情预测与分析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系统1月29日正式上线,为疫情研判分析和政策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穿上红马甲,戴起红袖章,中国矿业大学(北京)“00后”学生谢小玉积极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她负责对接武汉东湖新城社区第30栋200多户居民的生活需求,从取快递到买药买菜,只要居民有所求,谢小玉就必有所应。在东湖新城社区,这名最年轻的志愿者,负责着社区里路程最远的配送线。

这是一份特别考验“脚力”的工作。在运送物资的高峰期,谢小玉和同事脚不沾地,在一栋楼里能跑出2万多的微信运动步数。同时,这也是一份考验“心力”的工作。居家隔离时间长了以后,居民们的内心难免会交杂着担心和烦闷,因此志愿者们还得耐心疏解和宽慰居民的不满情绪。

“抗疫一线也是大学,志愿服务就是课堂。学校虽然停学停课了,但我们在上一堂社会大课。社区工作的这段经历和体验,让我们刻骨铭心。这段难得的经历,也是我们从书本上可能永远也学不到的。现在,我感觉自己的承受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都明显增强了。”经历了这场突如其来、毫无“剧本”的战疫志愿服务,成长在物质丰富年代的“90后”“00后”的谢小玉们突然发现,自己仿佛一夜间长大了。

(三)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一件件跨越千里的医疗物资快递箱,一封封“报喜不报忧”、宽慰亲人的家书,一双双守望相助的手……即便是身在海外,他们始终心怀祖国,奉献火热的青春,书写大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5535只N95口罩、护目镜338副、手套31100副……2月初,总重640公斤的国内急缺医疗物资,承载着上百名在美中国留学人员的关切,漂洋过海运抵武汉中南医院。

这批物资的寄件人,是“美东武汉捐赠”志愿者团队。1月底,看到国内不断攀升的感染人数,身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韩家修格外揪心,总想着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韩家修和7名同学筹建了“美东武汉捐赠团”。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具、消毒纸巾……对抗击疫情有用的防护物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捐赠团的库房里。这个团队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近150人。

“出国留学很多年了,一直没机会为国家作点贡献,所以,当祖国有困难、需要我们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希望能尽到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第一批物资运抵武汉后,韩家修和团队成员们随后又寄出了第二批。

有关国内疫情的消息传到英国,马苗的内心焦灼不已。身为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研究助理,相近的工作领域让她对武汉抗疫一线医生的辛苦感同身受。国内抗疫物资紧缺的消息传出后,想到湖北的医生可能要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迎战来势汹汹的病毒,马苗心急如焚。

于是,马苗第一时间联系到自己合作实验室的供货商,找到了符合国内防护等级要求的物资供应渠道,紧接着又开始四处寻找有能力接手这批物资的组织和个人。在此过程中,她发现,由于中国和欧洲对医疗防护标准的表述方式不同,导致很多明明符合要求的物资被放弃了。无奈之下,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起了两套术语的对照翻译工作。

最终,马苗认识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联谊会英国分会的几名同伴,大家分工协作,有的募集资金,有的采购物资,有的联系物流,有的对接国内医院。

一件件跨越千里抵达中国,贴着“情系祖国”“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字样的快递箱,是海外留学人员对祖国母亲的真情告白。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筹集医疗物资、募捐善款、拍摄鼓舞人心的视频…一桩桩爱国之举,汇聚成了一股爱的暖流,流向祖国疫情防控第一线,书写着海内外同胞并肩战斗、协同抗疫的感人故事。

随着疫情在国外愈演愈烈,“回不回国”成为摆在海外留学人员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飞机落地的一刹那,徐庆蒙如释重负。和她一样的回国方式,后来被网友们称为“教科书式回国”。

徐庆蒙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攻读文物保护化学专业博士学位,随着意大利疫情形势日益严峻,已经完成答辩的徐庆蒙终于决定回国。

她仔细了解国内入境相关政策和防疫规定后,与父母、居委会、街道、区防疫指挥部、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大使馆等多次联系报备,并准备了双重口罩、手套、帽子、靴子、充当防护服的雨衣,尽可能降低自身暴露的风险。

“之前在视频里说要‘报效祖国’,现在我找到了最快、最接地气的报效祖国方式。”一个多月前,25岁的留学生曹元元用视频记录下了从英国辗转回国的经历,以及到达浦东机场后体验到的防控工作诸多细节。视频发出后,在多个网络平台迅速蹿红,“留学生辗转回国入境那一刻哭了”的话题还上了微博热搜。

如今,曹元元兑现了自己在视频中的诺言,成了上海市嘉定区的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

还有更多的留学生选择“留守”海外,活跃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志愿行动,去传递爱、传递力量。

“我的医生父母正在无所畏惧地帮助同胞们,我也应该做点什么!”在使馆工作人员指导下,留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张津瑶,带着学生会制定口罩分发方案,保证了该校99%的中国师生有口罩;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国学联主席罗子峻组织志愿者把口罩送到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的家门口;在欧洲、非洲,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侨华人自发捐款捐物,从祖(籍)国采购物资,支援驻在国抗疫;在罗马,海外留学人员将口罩分批装入信封,挨家挨户投递到信箱中;在东京街头,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免费向市民发放口罩……

4月以来,欧美国家的疫情陡然加剧。上百万海外留学人员遥隔千山万水,难免会让亲人挂念。然而,在家书中,在照片上,在视频里,一个个曾被父母们养在“温室”、视若“掌上明珠”的孩子,却一夜之间几乎同时以各种“报喜不报忧”的方式,不断宽慰着远方的亲人。

——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留学的张末(化名)在朋友圈里用居家照片宽慰家人——书桌上鲜花盛开,自己做的炒饭看起来很是美味。

——在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留学的迪丽尼哥尔·迪里夏提寄给祖国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看到驻日本使馆将为我们发放口罩的信息,很多人的眼眶湿润了。正如母亲不会忘记她的游子,国家也不会忘记每一个身在海外的公民。历经磨难,我们更加坚强。祖国母亲,我爱您!”

……

一代青年,一代偶像。什么样的偶像,最终定义什么样的时代青年。疫情终将过去,或许,经年之后,当这一代青年再回首2020年这个不一样的春天时,会突然惊觉,在为今天这段历史写下壮丽诗篇的同时,他们的青春也已然被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定格,成为2020年火红的青春记忆。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02日第1版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