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说,“仪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是对生活的重视,它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迷茫、不安、焦虑、彷徨等心理困惑,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不时生发出举止的粗俗、工作的随意、安排的无序以及卫生的脏乱,与其说与管理失误有关,更不如说与“仪式感”的缺乏有关。仪式感本质是一种信仰的表达,如果学校无信仰,则教育缺力量。
办好学校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以敬畏之心建立基于“仪式感”的秩序,从而使学校能够成长为“称之为学校的神圣之地”。
“仪式感”存在于仪式之中,远离“仪式感”的仪式,其实只不过是欠缺教化内涵的形式
学校教育离不开仪式,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每学年的毕业典礼,每周一升旗,每天课间操集合,以及体育节、外语节、文化节、艺术节,还有各类集会、全校活动……这是全校师生参加的仪式;还有,以班级或年级、学段等管理区域为单位举行的仪式,包括晨读、班会、讲座、集会、活动等;此外,每一节课、每个学科教师安排的活动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仪式规范和内涵。学校举行的一切仪式都蕴含着神圣感,一次刻骨铭心的仪式,可以让学生终身铭记,胜过千言万语的“唠叨式灌输”;要精准把握学校每日举行的传统仪式的形式、特点和功能,通过精致的安排、细水长流的教化,更好地实现仪式的教育效果。
第一,学校举行的教育仪式要讲究规范。一方面要依据文件规定,例如高三成人仪式要依据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全国中学生18岁成人仪式规范(试行)》,每周升旗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另一方面,要符合约定俗成的管理规范,例如歌声响亮、步伐整齐、集会快捷、流程清晰。每个仪式,无论大小,从心理学上来看,都有着各自的意义,大仪式代表的是迈过现在,走向未来;小仪式代表的是一种心理锚定,即把一种行为与自己的某种感觉结合起来。离开了基本的仪式规范,现场的秩序都显得混乱,深刻的仪式感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管理干部要有娴熟的仪式设计力。仪式是一种情感教育,仪式的设计要指向情感共振,从而使师生获得某种秩序感。例如做课间操时,学生三三两两进入操场,显然缺乏基本的组织设计;升国旗时,如果只是播放背景音乐伴奏,很难引发学生高声歌唱国歌,而将升旗的配乐换成由学校合唱团自行演唱的国歌,就能带动全校师生唱响国歌。仪式感的强弱体现在情感表达之中,假如真切的情感没有以有效的方式充分呈现,那些设计力明显不足的所谓仪式,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教师要从心理学层面对仪式进行精心策划,通过训言、誓词或主题演讲等方式,借助歌声、舞蹈、运动场景等背景的烘托,让学生感受到仪式背后所暗示的仁爱与善良;采取示范的行为暗示或者显性的教诲等手段,树立模范榜样,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仪式所要表达的教育意蕴。
我曾多次应邀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学校管理干部评选,参评者对于概念、理念和理论创新侃侃而谈,而对于具体的诸如仪式等教育活动的流程设计,却毫无经验和章法。在我看来,只会讲大道理而不会做一些基本的具体事务,或许是目前学校教师、管理者的突出问题。精彩的仪式,至少要同孩子心性的任何其他事实一样有趣,教师必须搜求那些创获的经验,这种经验是“老成的”教师所必备的,以描写性的概览方式去呈现,它不是枯燥的习惯、粗暴的严厉和机械的规定,唯有对于教师职业有着强烈的热爱的教师,才能找到并体会这些经验。
第三,要在仪式活动中营造浓烈的体验性教育氛围。仪式以象征的意象激发人类的情感和想象,将道德约束转换为“对美德的热爱”,以最直接的感性方式,以一系列象征符号设置特殊的场景,将抽象的教育内容以具体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示道德规训、传达社会规范等理性精神。因此,仪式是一种体验过程,通过重复性、过程性、庄重性的基本程式演示,以唤醒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心在场而不是走“过场”。要重视仪式参与者在仪式中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浓烈的情感体验,营造让受教育者的内心得到感动的氛围。仪式教育的核心在于励志,“水不激不扬,人不激不奋”,开学典礼、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入队入团的宣誓,春游、研学、军训等出征仪式,竞赛、演出、义工、社会实践等凯旋欢迎或颁奖仪式,会让学子热泪盈眶、激情澎湃,使命感、自豪感、报国志油然而生,自强精神、自立信念也将更加坚定。
内含的“仪式感”强烈程度反映教育行动的有效性,用心觉察每项工作的“仪式感”现状,可以对教师的综合教育实力作出最基本的判断
仪式感能够给学校教育带来强大的内生力量,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能力、工作水平体现在“使一切教育行动充满更多的仪式感”之中。仪式感既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既可以在大型仪式中显现,也可以蕴含在某件小事中。以形式上的豪华做给别人看,明显是一个误区。
如何让每周、每天或者每件事,在应当重视的瞬间,以一个独特的仪式,令每一个师生在学校的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变得有趣和值得纪念,从而使仪式感进入学校集体和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仪式感无须以很多的物质做基础,班主任管理班级,教师在课堂授课,年级部或教研组开展某项活动,甚至学校管理者安排日常事务,如果能让人看出它的仪式感和独特的美感,令师生觉得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所承担的集体义务都显得富有内在的魅力,这是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对本职工作以及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一种用心,它让师生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寻找到别样的职业追求、学业努力和同伴友情所带来的美丽和愉悦。
仪式感相当于教育工作的一个按钮,按下这个按钮,能让孩子每天都有一个明快的开始,一个个充满仪式感的教育情节就相当于人生的一个个节点,能强化孩子对特殊时刻的感悟和记忆。我校在时间、内容和要求维度构建充满仪式感的教育体系,包括“文明礼仪、遵守纪律、自觉学习、卫生整洁、健康生活、安全自护”六个方面的内容和工作要求,使每个教师不仅知晓什么时间我该做什么,而且清晰地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背后的仪式感意蕴,引导学生透过日复一日的学习、活动找到不断进取的目标和信心,找到坚持、坚韧和不愿将就的勇气。学校教育的力量体现在日常工作、常规活动的仪式感召和力量震撼之中,因此仪式感是提升日常工作更富教育意义的着眼点,也是设计各项教育事务的方向所在,所有教师必须学习“如何为自己的日常教育行动增加更多的仪式感”。离开了仪式感,教师所有的严厉和温柔都难以带给学生内心的自觉。
仪式感是连接学校文化的链条、桥梁和纽带,承载着道德、理性、伦理等观念,一所学校是不是好学校,可以从你进入学校后所能感受到的仪式状态及其引发的敬畏感,大致就能作出直觉的判断。寻找学校教育的成功与不足,仪式感可以作为一个量规,因为孩子经历了具有仪式感的学校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振精于学习、修养等方面的信仰感和道德感,从而处处体现出那种教养的优雅及内蕴。经过仪式感的洗礼,孩子总会显得与众不同,他们渐渐拥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和庄敬的修养,能自觉遵守自然和生命的法则,专注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变得强大,对斑斓生活充满追寻的勇气,期望实现人生更高的自我价值。教师教育技术的娴熟度、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以及教育智慧的丰富性,体现在处理日常事务、开展专题活动所涉及的仪式维度的策划和安排中,从一位教师日常教育行动中那些精致的流程设计、完美的内容表达和给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可以品读出这位教师能力的卓越。
校长领导学校的成功,表现在整个校园充盈着向善向上的“仪式感状态”,连空气也能闻出富有“仪式感”的味道
我在德国考察我校的一所姊妹校,德国校长带我路过另一所学校门口时,向我介绍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他的同学以及这所学校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此时,一个中学生女孩骑着自行车路过我们,女孩见到我们立即停了下来,推车走近我们,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说自己是这所学校的高二学生,问我们有什么需要她帮助。
那位前来问话的女孩的反应,显然并不是刻意的,只是她日常生活的自然表现,从中超乎言说地流露出她所就读的学校的特有气质。当把学校教育做成一项美善而伟大的事业时,深密的和谐就从至上的“智慧流”通达每个学生的灵魂,学生的一切表现总是那么美丽、纯洁、神圣和永久,我深深感悟到学校教育的强大在于向善向上的仪式感,它会生发出陶醉人并命令人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人,这就是教育的神奇!它像一种山上的空气熏染着孩子的现实和未来的世界。
学校生活需要广泛的仪式感,校长从早上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的那一刻起,学生从跨进校门对着值勤教师鞠躬“老师,您好”开始,就进入了充满仪式感的学校生活状态。仪式感不是学校领导者的矫情,更不是形式主义,这是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精神修炼的“教育圣地”的象征,也是学校基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学校生活、接受教师的教诲、接纳同伴的友情,可以获得更多的表观形式和内涵丰富的幸福。处在某种仪式感状态的学校生活,像是一种舞蹈,能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让孩子觉得学习、活动、同伴关系、师生情义都非常重要,从而珍惜集体的情感,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以及用某种合适的方式去表达仁爱和善良。
每天,我站在学校大门口看树木和建筑构成的学校,感觉到学校本身就是血肉组成的“人”,它充满了灵性,容不得你去亵渎、玷污。任何人进入有灵性的学校躯体内,无疑要接受“学校灵魂”的指引,学校的灵魂就是“仪式感”所表达的社会责任和教育的良心。只有把学校教育做强大了,才能保护学校灵魂、仪式感的纯洁和高贵。学校如果丢失了仪式感,忘却了作为学校主人的教师那种“文化人”应有的尊严和神圣,就会遗失应有的学校生活“格调”。
仪式感代表一种对自己人生的自觉控制感,进入学校状态意味着什么事都不能乱来,充满仪式感的学校生活会变得十分有趣,孩子会觉出学校状态与家庭状态、社会状态的不同,学校生活每天都需要特别的行使仪式的荣耀和出自内心敬畏的仪式感,与其他随意的日子并不相同,有了这种不同,孩子更有别样的快乐记忆和丰盈的生命力。这无关金钱、无关精力,只是要求教师用心对待进入学校的每一个孩子,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而不只是例行公事地完成上课、改作业等教学任务。
总之,学校上下需要有一种包含肃穆、严格、慈柔等成分的仪式感,对涉及仪式感的一切事务作出严肃、庄重的回应。面对孩子,一切教育事务都是神圣的,学校领导者需要不断思量“如何让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更有仪式感”,通过培训和学术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对于仪式感及其教育价值的设计,从而使师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变得有趣和值得纪念。
(林卫民 作者系国家督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9期
作者:林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