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环境的灵活性,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教学途径,把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渗透到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内容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及育人功能的学科教学过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环境的灵活性,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教学途径,构建“嵌入式”教育教学实践模式。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学校教育途径可分为专门途径、渗透途径和支持途径。专门途径包括爱国主义课程教学及主题活动,支持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渗透途径包括学科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管理及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等。专门途径是学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途径,相对于其他途径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也是更为集中、直接、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支持途径需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是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整体目标不可忽视的辅助性途径。渗透途径是现阶段学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有效开展的基本途径和渠道,它要求学校各项教育相互结合、融合促进,把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渗透到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基本途径之一。有效开展学科渗透需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特别是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需要建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和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需要保持学科知识与育人内容的平衡融合、建构符合学习者实际和发展的目标。教师要利用学科特色优势,有意识地把爱国主义情感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情境和课堂教学管理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学科渗透常见的教学模式包括问题—情境—探究、活动—情境—体验、示范—体验—模仿等。问题—情境—探究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某一种情境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并自我归纳和总结的学习过程。活动—情境—体验是指教师给学生营造开心愉悦探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觉寻找主题,交流分享,体验、感受的学习过程。示范—体验—模仿是指教师通过典型或热点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怀和共鸣,学生能自觉认知并付诸行动的学习过程。学科渗透有助于激发爱国的内驱力,培养爱国主义激情,提升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爱国爱党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学校以“五爱”为基础,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本着尊重多元、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在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由学习共同体主导引领教与学,从而优化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由此,学习、教学、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全面有效开展学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渗透途径,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严秀英,延边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心理与教育,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3期)
作者:严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