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厚植中国共产党三大优势

厚植中国共产党三大优势

2019年09月29日 23:01:2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访问量:130

 
中国教育新闻网
3天前

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用初心叩问使命担当,用使命担当擦亮初心,就是自觉厚植党的理论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努力在新时代交出更加优异答卷。

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执政70年,形成和保持了独一无二的自身优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奇迹,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用初心叩问使命担当,用使命担当擦亮初心,就是自觉厚植党的理论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努力在新时代交出更加优异答卷。

占据真理制高点,夯实理论优势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全人类消灭剥削压迫指明了人间正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依然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奠定了与生俱来的理论优势。我们党充分发挥这一理论优势,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把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内化为一种思维习惯和一种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属于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通过主题教育,主动促进学习理论与发展理论相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平,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及时回答时代之问,用当代中国鲜活实践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理论上越清醒,政治上就越坚定,行动上就越正确,越能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越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葆精神家园纯洁性,更好将初心和使命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

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夯实组织优势

资产阶级政党一般没有严格的党员标准和入党门槛,组织松散,进出随意。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了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形成了严明组织纪律,恪守严格组织生活,集中了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最先进分子,具有任何其他党派都不具备的强大动员力和组织优势。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方面,党深入推进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最鲜明品格是勇于自我革命。在带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党锲而不舍地进行自我革命。主题教育中,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的问题作斗争,清除侵蚀党健康肌体的病毒,提升政治免疫力,强筋壮骨、补钙醒脑,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正是一个自我革命的过程。另一方面,培养干事创业敢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开展主题教育,就是要求领导干部牢记为党尽职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只争朝夕和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守土负责和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争做新时代奋斗者、搏击者。干部即“干字当头”,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专业思维、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增强执政本领,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才能攻坚克难,征服新长征路上的“雪山”和“草地”,做好示范者和领跑员,形成头雁效应,无愧于时代和历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群众优势

开展主题教育,是新时代巩固中国共产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能否实现伟大梦想,取决于党是否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和具体行动中。

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新变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期盼有更好教育、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更可靠社会保障、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居住条件、更优美环境、更丰富精神生活。以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更高品质生活需要,解决好基本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拔除老百姓穷根,解决好底线民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走向共同富裕,解决好公平民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立足新历史起点补民生短板、强民生弱项,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逐步充实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造就着坚不可摧的群众优势。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交往视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资助项目“广东改革开放视域下的道路自信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6日第5版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