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培训 > 教师成长“四部曲”

教师成长“四部曲”

2020年09月02日 07:29:45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访问量:125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0/07/08 10:14:56

刚参加工作时,学校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比赛,因为读过几本庄子的书,所以我选择了《秋水》一文。当时只想着如何深入挖掘文本,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最后课堂失败了。尽管评课教师评价委婉,但是心里还是很难受,也意识到教书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那次失败,就像是一条伤疤长在了脸上,让人羞愧难当。为了去掉这条疤痕,我开始推门听课。那时,每年都有全国语文课堂教学比赛,每所学校的学习名额有限,一旦有机会,我便赶紧申请,希望能够多走出去听听、看看。

走出去。记得第一次去双流观摩“全国课堂教学大赛”,10多个参赛选手呈现了10多堂风格迥异的课,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听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堂课后,教师的朗读、板书设计、文本解读形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产生了模仿的冲动。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尽量走出去。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各种机缘听到了余映潮、魏书生、王栋生等老师的课。他们的教学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思想。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开始阅读他们对于课堂分析的作品,研究各种语文流派,渐渐有点理解语文教学的意义。

读进去。在一次教研中,我偶然得到一份书单,上面列举的作者名字大多都没听说过。我当时深受刺激,觉得作为语文教师很羞愧。为此,我不再只是读学科类书目,也沉下心来读一些教育、文化类书目。

把书读进去,是我一个很大的收获。在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时,几乎每一个主题词我都会先思索一遍。说实话,虽然许多人当了一辈子教师,却只有极少数人真正思考过自己的身份。围绕“善”“恐惧”“美”“能力”“看清事实”“谦卑”“平庸”“柔弱”“传统”等话题的思考,让我在很大程度上跳出了教师身份,得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重新面对真实的教育情境。

做出来。后来,我来到一所新学校。在第一次教师课堂大赛中,我决心改变以往的状态,不再借鉴别人的设计,不再模仿别人的教学,决心设计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教案。于是,围绕《赤壁赋》一文,我阅读了苏轼的传记、诗文等五六本书,同时也观看了《百家讲坛》《蒋勋说赤壁》等视频,在此基础上才开始自己的教学设计。

当教学设计做出来时,我觉得战胜了自己,心里很自豪。当得知我获得了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时,已经不惊讶了,这是听了那么多课和读了那么多书后应有的收获。

赛后,我受到许多教师的肯定,他们纷纷鼓励我多研究课题、多做学生活动策划。于是,我有了更多机会引导学生阅读。作为语文教师,我将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成分,先后策划了“奉曲填词”“手绘金庸”“一人一本书”“整本书阅读”“作家进校园”“朗读者”“个人与时代摄影展”“为长辈写传记”等活动。

有年轻教师问我,你怎么能想到这些活动呢?

其实这不需要特意去想,当你的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许多事情就自然而然做出来了。

写下来。通过语文活动助推语文教学渐渐成了学校的一大特色,在每次活动后,我都有一些感想,比如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再加之常常要与人交流,需要将活动的目的、流程、意义、成果逐一进行梳理,我便渐渐发现,写下来的文字更客观冷静,让我能够更好地审视那些教学实践。

慢慢地,写反思成为我生活的重心。在接触到《语文学习》杂志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主办的“整本书阅读论坛”后,我猛然间发现,其实我们学校进行的“整本书阅读”已经有许多具体做法,只不过没有想到这个理念。于是,我将平时的做法仔细梳理,形成了第一篇发表的教学论文——《整本书阅读:改变语文课堂格局》。

作为一名教师,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也不可能成为完美教师,但是却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美好,让自己在不断学习、阅读、实践与反思中走向未来。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新都香城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08日第8版

作者:余志勤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