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信息化 > 江苏教育现代化应注意哪些问题,这篇文章有深度思考

江苏教育现代化应注意哪些问题,这篇文章有深度思考

2019年08月07日 16:18:06 来源: 群众杂志 访问量:266

 
群众杂志

4小时前

5月1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全面规划了未来江苏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开启了全面推进和实施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就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彭钢在《群众》刊文,畅谈思考。

江苏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长远目标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先手棋”,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江苏省教育评估院曾对全省教育发展进行了连续四年(2013-2016)监测,结果显示,总体指标实现程度、分类指标实现度均有较大提升。

主要进展与成效突出,教育普及程度平稳上升;教育公平得到有力保障,教育资源配置指标实现程度高;教育质量与内涵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学生综合素质指标实现程度接近预期目标,各类优质学校指标实现平稳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没有真正全面地树立起来,教育供给结构不够合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还不够紧密等。

长期扎实推进的地方实践为江苏未来教育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也为深化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明晰了重点和方向。

迈向新征程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是在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基础上的“高起点”的现代化,是以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平均水平为参照的“高标准”的现代化,是以全面提升教育内涵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高发展”的现代化,是在全国率先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从而提供先行经验和榜样表率的“高典型”的现代化。

以“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以立德树人为标准和尺度,解决长期以来教育难以解决的问题,补足教育发展的短板,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建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充分成长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提供多样化、丰富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要围绕立德树人建构“贴心教育服务”的理念和机制,使教育能够走进每一个家庭、走近每一个学生,服务于每一个人的成功与成才。

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育人方式和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走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道路,更着眼于教学与课程、管理与文化、特色与品牌的建设。将教育资源有效配置到课程与教学的核心环节,系统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测系统,全面加强保障和支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专业支持系统的建设。

促进教育布局和结构提升。随着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和智能化时代,总体教育结构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成为2035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依据江苏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对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推进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增强江苏教育的鲜明特色。继承、发展、创造江苏教育的鲜明特色,是建设全面的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江苏教育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特点: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较高,规模较大,发展得比较平衡和协调;内涵发展水平较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质量较好;形成了一批有质量、有内涵、有品位、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全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有高度关注和热切期望,关心教育、重视教育、参与教育、投入教育的社会环境和风气较浓等。面向2035江苏教育的现代化,要努力传承、提升和增强江苏教育的鲜明特色,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造新的亮点和新的特色。

完善江苏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

江苏要建成教育强省 ,真正成为“学习强省、人力强省、人才强省”,就要持续推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

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完善的包含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与社会教育在内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普遍建立职业教育终身培训制度,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充分发展,老年教育需求充分满足,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和环境。以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满足全体公民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保障每个公民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障碍,使公民能够在工作、学习之间实现自由转换。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转换的通道。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学校、学科、课程之间的学分互认,建立跨学校的选修学分制度。有效增强学校教育的全纳性,特别关注和关爱残疾儿童和弱势儿童。特别关注和有效促进“资优儿童”和“天才儿童”的发展,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奠定基础。

全面增强教育的开放性。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谋教育、共建教育、共享教育的格局。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与国际教育规则有效接轨,全面推进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学、课程、师资、文化等国际交流要更为丰富和多样。

推进资源配置的“供给侧”改革。突出“低重心”的资源配置,重点解决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使之全面达到国家和省定办学标准;实施“补短板”资源配置策略,集中一部分财力解决教育中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逐步提升资源配置的“高端性”:将教育资源有效配置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上来,有效配置到内涵、专业、特色、品牌、文化建设上来,有效配置到课程与教学改革等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上来。全面加强基础施设建设的“高技术”含量,有效增强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对课程教学等的全面技术支撑。

提升教育的“动力”和“活力”。全面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推进教育简政放权,明确政府、社会、学校责任边界,为全社会进入教育、兴办教育、分担教育、资助教育提供充分的政策设计和制度支持。增强制度、政策的“驱动力”,建立充分的评价、激励、奖励机制,以推动区域、学校、个体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明确负面清单,让作为决策主体和变革主体的教育行政、学校领导敢于、勇于、善于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和尝试。

建设美丽教育的江苏新样态。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教育内外部环境,形成健康、和谐、美丽的江苏教育文化,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教师待遇和地位,让教师职业成为有充分吸引力的职业。全面建设最美校园,让学校成为最令人放心、安心、开心的地方。全面提升教育工作的获得感,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获得教育快乐,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有尊严地工作获得教育幸福,让每一个公民享受教育、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摘编自《群众》2019年第13期,原标题为《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作者:彭钢(作者系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督学)

责任编辑:张宁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