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简讯 > 教研新使命丨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着眼于学生 着力于教师——学校对教研部门的期待

教研新使命丨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着眼于学生 着力于教师——学校对教研部门的期待

2020年01月13日 19:43:46 来源: 中国教师杂志 访问量:172

 
中国教师杂志
13小时前

本文约5500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自我国形成系统的教研体系以来,各级教研机构及教研员在提升教学质量、服务教育改革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支撑和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教研工作任务与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本土的、具有中国特色、不可替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教研在落实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背景下面临进一步转型。

《中国教师》杂志2020年第1期聚焦新时代教研的使命与担当,共组稿6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共同探讨教研新思路,以期为新时代教研工作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思考视角或实践案例。今天,我们与您分享北京四中马景林校长的观点。

教研工作是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保障,也将在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教研工作的科学定位是,选取符合教师实际需求的课程建设与教研方式,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确定便于操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这也是做好教研工作的重要条件。

科学定位教研,成就教师、学生

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对教研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是认可的,但要更好地行使职责、体现职能,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教研员要对自身工作有正确定位。

1. 教研工作的总体定位:着眼于学生,着力于教师

检验一个区域教研部门成绩的依据是什么?核心是是否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发展,更具体的指标又是什么,一定是学生的更好成长与发展。虽然教研的直接对象是教师,但其最终指向的必然是学生,即指向教育的根本目标与终极价值。教师是重要载体、重要传导体,教研通过改变教师,从而改变学生。

教研工作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着眼于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未来发展考虑。如果失去了这个出发点,教研工作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当然,教研员确实多数情况下不直接面对学生,因此,“着力于教师”是现实最好的选择,通过教研工作的组织实施,提升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着力于教师”的教研活动中,从内容到方法、从理论到策略,都应该从“着眼于学生”出发,只有如此,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才能最终体现出来。

2.教研机构的定位:业务保障、专业指导、方法选择

教研为一线学校和教师助力,最终成就学生,那么教研机构及教研员就必须深度了解教育教学及学生实际,同时,需要第一时间掌握教育发展动态,以及学校、教师和学生面临的困境及需求。针对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及教师为之产生的新需求、新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教研机构的整体工作定位应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业务保障。区域教研机构最大的优势在于平台性,它是各种信息的集群。除了可以宏观掌握一个区域所有学校的发展情况、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的学业状况,也可以间接影响以上所有内容。教研机构需要在全区范围内深度调研,了解教育的共性与差异性问题。根据问题、针对难题,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合作开展相应的研究,同时,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区域教育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各方面的支撑,以确保区域教育的稳定发展。

第二,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教研员通过持续下校、深入课堂、走近学生,获得一手教育教学素材,真正发现并了解、分析一线教师的所惑、所求、所需,站在他们的角度提供适切的专业指导。这些指导应该包括教育、教学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基于学生学习的知识;二是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明确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行为指导,或者另一种说法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指导不是零散经验的传授或高深理论的叠加,而是适合一线教师的具体策略,是符合教育改革、教师发展需求,以及新技术飞速发展带给教育可能发生的、变化的应对策略。他们应该是工具性的操作范式,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模仿、复制或迁移且不那么困难又能坚持的方式方法。

第三,为各类学生的成长提供方法选择。区域教研是针对一线教师开展的培训,教研员可能不直接面对学生,但因为最终要将培训内容作用到学生身上,因此,必须研究学生成长规律,研究学生学习规律,研究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各类资料。同时,结合对一线教学中学生的听课现状与学业成绩的观察、联系,总结归纳适合区域学生学习特点的、符合不同发展层次需要的、契合不同学科学习的方法,进而为一线教师提供针对各类学生成长的策略,通过服务教师来服务学生,学生的变化才是彰显教研真正价值的“试金石”。

总之,区县教研部门对自己工作的科学定位,不仅对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质量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具体的教研工作也有指导意义。

3.教研员的定位:先行研究,丰富研修

作为教研员,是否能承担起一线学校、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是否能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方法选择,是摆在其面前的任务与挑战,也是其自身价值的现实证明。教师会面临很多困境和问题,教研员一样会面对新的改革和新问题,作为一线教师的“培训者”,教研员也需要接受培训。但目前来看,针对“培训者”的培训,项目似乎不足,所以教研员自身的学习研究就显得异常必要,现实中还必须处理好学习研究与教研工作的关系。

教研员几乎都是一线教师中的佼佼者,因为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表现异常突出被选拔进教研员队伍。因此,大多数教研员其实也存在着将经验理论化的过程,应该本着“先行研究,丰富研修”的原则,加强自身的学习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过程与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变成教研的内容,一定会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这样既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也可以让自己的教研工作保持高质量、高水平。

无论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教师”的工作原则、区域教研部门工作的三大定位,还是教研员“先行研究,丰富研修”的工作定位,对于推进高质量高

水平的教研工作,都是重要的基础条件。

专注课程建设,优选教研方式

良好、科学的工作定位是有效开展教研工作的前提,教研的内容与方式选择则是重要保证。

1.专注课程建设是有效教研的根本

说到教研的内容,必然要提到教研部门的课程建设,这是教研工作的“生命线”,是有效教研的根本。一般教研部门的课程可以分为学科类课程、年级类课程、综合素养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基本可以满足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需求,但具体到每类课程中包含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教研工作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是年级类课程的建设。年级类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主要就日常教学开展持续且精细的研究与学习。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恐怕会成为年级类课程的最新挑战。如何理解并掌握新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是教师普遍面临的难题。教研员要比一线教师早学习、多学习,在大量调研与听课的基础上,梳理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帮助教师找到典型的、便于学生学习的优秀案例,并且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理论, 将这些案例、 策略、 研究与实践打包成课程,是对教师最大的支持与提升。

二是学科类课程的建设。学科类课程要关注学科专业和学科教学的区别,一方面, 要重视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重点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教师对学科前沿问题或学术动态的了解、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解决问题的培训和研究。学科类课程的丰富和建设,对于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以及解决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特定问题,很有意义。而这两点又是学校特别希望教师提升的能力,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

三是综合素养类课程的建设。综合素养类课程的丰富性是关键, 要有健康、审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更要有学生心理、认知科学、脑科学、学习科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拓展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学科教学以外的各种能力,使一线教师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自己的工作,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教研部门的课程建设关系到教研工作的方向、内容、质量,其中,精品类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更有价值。与此同时,网络课程建设及其连带的教研方式的转变,都对教研员教研水平的提升有所助益。我们一直有这样一种设想:希望教研部门把精品课程做成网络课程,让更多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自主、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由于这类网络课程将不在“面授”的教研活动中出现,一方面可以“催生”新的课程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工学矛盾”等问题。总之,在技术进步的当今时代,课程类型的多样化与丰富性同等重要,而且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优选教研方式是有效教研的保障

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教研质量的因素就是教研方式。而教研方式的选择同样需要遵循“着眼于学生,着力于教师”的基本原则,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与学方式不断改变改变,倡导合作、体验、探究,最终真正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要想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 教师必须先行改变,只有教师感受到变化才有发生改变的可能,而现实是成人的改变往往更难、更顽固,促使教师发生改变恰恰要依托区域教研,教研员通过优选教研方式,促进教师的积极参与,从而使教师将教育教学方法再迁移到自己的课堂中。

一般而言,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项目类型有三种:短期会议或工作坊式的专业培训;聚焦教育理论或基于知识的长时间的专业教育;内嵌于教师工作过程的职业支持。因此,选用什么样的教研方式,要特别慎重。无论线上、线下的方式,还是参与、体验、混合的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其不足。教研部门要客观地根据不同的教研目标、 内容,特别要根据成人培训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教研质量, 有助于提高参与教师的实际获得。如会议或许采用混合式的教研方式相对实用,而“工作坊”或许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验式教研方式更有效。而针对那种长时间的理论和知识学习的活动,必须根据相关内容,依据“任务驱动”为主的成人培训特点,选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强调参与者的实际获得。针对内嵌于教师工作过程的教研活动,教研部门强调体验,强调“现场学习”特点的方式选择就尤为重要。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在教师工作过程中展开的教研活动,既要关注到教育实践的背景,更要依托相关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恰恰是一线教师特别需要又相对薄弱的地方。

一线教师偶尔反映某次教研活动“没意思”“没收获”,其实不一定是教研活动内容不好,也许就是选用的教研方式针对性不强、不够灵活,也没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为此,教研部门是否可以参照以下工作路径:第一,做好自身的课程建设,既做到丰富和高质量,也努力做到多样化和及时更新,建设一套不断完善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是做好教研工作的前提和根本;第二,要研究成人学习尤其是教师学习的特点,了解不同教研方式的特征,对于什么样的课程、项目,选择什么样的教研方式,做到心中有数;第三, 坚持理论讲解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光讲理论或只关注实践,都不能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第四,加强对教研活动本身的研究,展开研讨与交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这样对提升教研质量意义重大,最关键的是可以为一线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对新时代教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研部门将会承担更加重要的任务。针对这一时期如何开展教研工作,笔者提出几点思考,愿与大家在未来工作中共同探讨。

一是关于教研工作的使命问题。教研工作担负着为教育质量保驾护航的任务,这是教研工作长期且重要的使命。除此之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以及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科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将是教研工作中要重点去探索解决的问题,将是教研工作在新时代的突出使命。

二是关于新技术在教研工作中的应用问题。新技术将会给教育带来巨大变化,这已经不言而喻。新技术在短时间内不会造成教师被替代,也是大家的共识。如何让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好的教育”,如何让技术帮助解决教研工作中的困难,是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目前来看,新技术在促进教研课程建设的多样化、教研方式的多元选择、教与学方式变革等方面, 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一要研究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的问题;二要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学习内容;三要明确操作性更强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并有相应的评价方式;四要明确教师的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学习,进而围绕教师学习开展相关的实践研究。

四是关于教研工作的“归宿”问题。就空间来讲,教研工作的归宿应是校本教研, 围绕“校本”研究,更有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和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就主体而言,教研的归宿是教师学习,教师学习的核心必然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因此,从“教师学习”的实际发生进而迁移到“学生学习”的实际发生,将最终决定教研工作的实效。

教研部门对自身工作的科学定位、课程建设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教研方式的科学性,都是提供高质量教研服务的重要条件。教研员个体“先行研究,丰富研修”的工作定位,又是确保高质量教研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教研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本着“着眼于学生, 着力于教师”的工作原则,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努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师》杂志2020年第1期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