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研究 > 批课堂监听不要只拿信任说事

批课堂监听不要只拿信任说事

2014年12月22日 10:27:18 来源: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访问量:204 作者:肖纲领

    最近,云南、贵州、沈阳、上海、广州等地,一些小学生在家长要求下将各种“监听神器”带进课堂。事件被媒体大力报道,舆论反应强烈,多聚焦为“教育信任危机”问题,即家长对学校和教师不信任,仿佛家校互信已到了危险边缘。

    在一个传统上崇尚“尊师重教”的国度,教师理应得到尊重和信任;于是,当发生此类现象时,“教育信任危机”极易成为舆论抨击的理由。只是,在家校合作的大趋势下,不能只拿起“教育信任危机”的大棒向家长挥舞。

    当然,家校之间的信任危机并非不存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口大规模快速流动,使人们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彼此的不安全感增加,互信风险增大。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基于与教师的情感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人际信任势必下降。在此情况下,家长的课堂“监听”行为,方法欠妥,难逃对教师及其他学生隐私的侵犯之嫌,但一旦被扣上“教育信任危机”的帽子,也易遮掩家长对新型家校关系的诉求。

    的确,从实际情况来看,课堂“监听”未必就是为了对付教师,而是出于对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深层关切。正如某位上海家长所言,“这样做,是为了了解孩子在上课时是否积极发言;如果被‘坏孩子’欺负了,监听录音还可当做证据”。还有一位家长说,“让孩子佩戴监控手表,是便于自己晚上给孩子辅导功课”。因此,相较于信任危机,家校合作的“制度危机”,即学校教育的信息透明和家长参与机制缺乏更值得关注。

    而这种机制的构建,并非无经验可循。当前的家校合作面临着诸如双方合作意识淡薄、形式单一、实质地位不平等之类的现实问题。但也有学校做得很好,通过家长会、家长论坛、家长开放日、家长兼课等措施让家长有效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提高了学校教育的透明度和家校的互信度。

    因此,既要强烈反对真的课堂“监听”行为,因为信任是教育的根基,又要避免将部分家长的非监听举动放大为“教育信任危机”,更要看到这类事件凸显的家校合作机制建设的紧迫性。单方面归因并批评家长,容易让家校关系更加脆弱。缓解家校信任“危机”,需建立家校教育共同体,形成有效合作沟通机制,教师则应树立崇高师德。(作者系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