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委员呼吁守住4%红线:警惕教育投入“隐性下滑”

委员呼吁守住4%红线:警惕教育投入“隐性下滑”

2015年03月12日 13:24:13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访问量:230 作者:张婷

  2012年,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4%时,教育人为此欢欣鼓舞。因为,这是他们20多年梦寐以求的目标。 

  2014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财政收入的增速从原来的两位数回落到8.6%。有学者担心,教育投入可能会下滑。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经过努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 

  有专家预计,2015年,财政增速还会下降,政府的钱袋子紧了,教育的4%能否保得住?这成为今年两会内外关注的热点。 

  4%,对教育非常重要 

  教育投入的4%之所以如此受关注,是因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教育、是否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指标。 

  提起4%的意义,全国政协委员、青海西宁十四中特级教师庞晓丽有切身感受:“我当了40年教师,真的感到现在的教育赶上好时候了。这两年,城里学校条件好了自然不用说,就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玉树地区,学校也用上了电子白板。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从全国来看,2012年之后,许多地方的教育投入有了较大增长。具体到中部省份安徽,2011年财政教育支出为455亿元,2012年则超过了622亿元。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的感受是:教育可用的经费多了,可做的事情多了。他举例说,过去安徽高校生均拨款一直比较低,在全国排倒数。这两年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万元,“这当然与4%的保障分不开”。 

  4%是教育投入的保障线,有了这条红线的保障,教育经费这几年才有了稳定增长。 

  随着4%的实现,国家用于教育的钱逐年增加,为教育办了多少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一些大事、好事和难事,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相关资料表明,增加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主要用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基本上是一半以上的财力用于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的财力用于中西部地区;近一半财力用于保障办学运转。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表示,在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仍然偏低的情况下,实现了4%,其决心之大、努力程度之高,世界罕见。 

  财政收入放缓,需警惕投入隐性下滑 

  新经济形势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国家预算管理的重大改革,必然会关联到与GDP挂钩的教育投入。 

  假如没有4%,教育投入怎么保障?两会前夕,多位基层教育局局长和校长对此表示担忧。 

  湖南一位校长表示,这两年教育刚过上好日子,不用再外出“化缘”了,教师们也能安心教学了。如果教育投入没有了保障,是不是又会回到过去要钱办教育的老路上? 

  贵州一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也担心,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资金紧张,如果不与GDP挂钩,一些地方政府很可能会减少教育支出。 

  有学者也持同样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连生认为,如果没有4%这条红线约束,财政教育经费可能会降低。“地方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具有生产性偏好,更愿意在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等见效快的方面投入,而对包括教育在内的民生支出则尽量压缩。” 

  回顾我国4%的实现之路不难发现,其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通过设计各种好政策和机制来吸纳政府公共资源投向教育;另一种是借助政府承诺、行政推进的方式,把4%量化、层层分解到省市县的方式来实现。 

  可是,一旦离开了行政考核,教育投入可能会上下波动。“近两年,一些地方政府在4%的统计上做文章,将学费、教师养老等不该算的指标都算进去,其实是在变相减少教育投入。”李和平说。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委员提醒,要注意这种教育投入隐性下滑现象,巩固教育4%的成果。 

  “教育投入不会减少,但也要有制度保障”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前,我们距离这个目标只有5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在这个关键时刻,教育投入万万不能掉链子。 

  庞晓丽呼吁,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无论什么时候,教育都应该在优先地位,教育投入都不能减少。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高文委员看来,4%是教育投入的底线,必须保住。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表示,重点支出不与财政挂钩,但对民生的支出不会减少。这点已经从财政部2015年预算草案一系列数字中得到了印证:教育支出要增长8.8%,有三笔大开支,分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薄弱校改造补助资金、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学生资助补助经费。 

  “国家对教育的支出不会减少,但也需要制度保障。”袁连生认为,如果取消财政教育经费挂钩的规定,就必须要有替代机制来保障教育经费的基本需求。“从长远看,可行的替代机制是制定各级教育的生均经费标准和财政拨款标准,确定各级政府对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的责任,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员呼吁多年,要求确保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教育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20%左右,也就是说政府每花10元钱就能保证有两元花在教育上”。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委员说:“去年的GDP达到了63万亿元。可以预计的是,中国经济今后还会保持中高速增长。有了总量,有了中央对教育的倾斜支持,教育支出不会减少。” 

  这位经济学家说:“没事的,没事的,人们不必为此过于担心。” (记者 张婷 3月11日发自北京) 

  《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12日第1版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