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标准化验收 > 忻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忻州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

忻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忻州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

2014年03月21日 14:49:59 来源:忻州市教育网 访问量:370

忻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忻州市教育

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

忻教发〔2014〕16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中小学:

现将《忻州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忻州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忻州市教育局

2014年3月4日

 

忻州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为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与山西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精神,根据我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市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大力加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和队伍保障,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坚持应用驱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具有忻州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育人为本。紧紧围绕推进实现忻州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按照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要求,立足忻州转型跨越发展和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提供所需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和育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让广大学生平等、有效、健康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根据忻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特点,加强统筹规划,注重突出特色。坚持把经济薄弱地区和信息化薄弱学校作为重点,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坚持分类指导,针对学校的类型和规模,制定信息化建设要求,鼓励先行先试,重点在创新应用方面形成特色。 

3.应用驱动、重点突破。紧贴忻州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现实需要,以用促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习手段多样化等领域得到广泛深入应用。鼓励和探索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重点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深度应用方面实现突破,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改革创新相互影响促进。

4.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树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购买服务、应用驱动”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资金与资源,建立共建共享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统筹整合现有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鼓励原创性资源开发,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实现全市范围内县、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全市中小学教育有序衔接、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全面完成教育部部署的“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所有学校实现满足教育管理与教学需要的宽带接入,课堂教学可便捷享有优质网络资源、90%教师和所有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在我市现有的教育网站的基础上,整合全市教育网络资源,基本建成与国家和省相衔接的全市标准统一、业务整合、数据共享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国家与省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对全市教育部门与学校实现数据统计、分析的信息化管理。基本形成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多渠道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融合发展,师生信息化素养显著增强,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一)学校建设

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实现中小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所有班级可通过网络共享优质数字资源;实现学校基本信息、师生信息和日常管理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得到融合运用,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专栏1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

到2013年底,全市8-10人以上教学点实现数字资源配备全覆盖。到2015年,所有中小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90%的义务教育学校班级完成优质网络资源配置,信息技术设备及网络资源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90%的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依托空间开展研修活动;初高中学生全部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依托空间开展自主学习。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专业队伍和管理队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专栏2 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中小学校配齐配足合格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全市中小学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全部完成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以电教、信息技术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信息化技术及管理队伍基本建成。

(三)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政府统筹、分级推进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探索电信运营企业建设、各方面积极参与、学校购买使用的教育信息化运营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忻州实际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发展考评机制,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推进机制创新,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专栏3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目标

市、县、校三级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能;争取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四)服务环境建设

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部署,做好市、县、校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和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的应用和管理,积极推进全市教育专属网络建设、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广泛覆盖,得到充分应用。

专栏4 2013-2015年服务环境建设目标

1.完善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忻州市教育虚拟局域网,并在虚拟局域网上为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所有学校提供公共资源服务和公共管理服务;

2.视频会议系统覆盖全市14个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实现市到县的公文信息电子传输。

四、主要任务

1.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为全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保留和恢复的8-10人教学点配备数字资源接收播放设备,利用卫星传输或宽带网络接入,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使教学点学生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2.实施网络宽带校校通建设,建设基本网络环境

分年度推进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实现宽带网络的接入:2013年50%,2014年70%,2015年100%。接入带宽要求:8轨以上学校不低于100M,4-8轨学校不低于50M,2-4轨学校不低于10M,单轨学校4M光缆接入, 10~49人学校2M光缆接入。个别偏远学校光缆无法到达,可采用ADSL方式接入。并同步完成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加快学校信息化终端设施投入、普及和更新换代工作。

3.实施中小学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实现在班级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使用网络优质资源,在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网络终端覆盖90%以上教室,2014年,已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县的学校全部完成,其余县2015年全部完成,积极探索推进资源共享“组组通”工作。

4.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深化信息资源应用

加快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2013年,所有教研员、信息技术教师、校长、20%的教师与20%的中学生建起实名制个人学习空间,2014年,60%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建成实名制个人学习空间;2015年,90%以上教师和中学生建成实名制个人学习空间。积极推进小学生个人空间建设。个人学习空间遵循先建后完善的原则,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使个人学习空间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资源上传下载、共享的窗口,教师和学生展示风采、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以及学生自主性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实名制个人学习空间要求在本校校园网上建立,并与市、县网络平台对接。

5. 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和聚集优质资源

要以资源库建设为核心,构建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山西省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相衔接的市、县、校的资源服务应用平台。市级平台在现有忻州市教育局网络的基础上,2014年初完成改造完善,为全市各县(市、区)与所有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服务。各县(市、区)积极筹备县域内的平台建设,为本区域内的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服务。

6.依托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依托国家教育管理平台,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学生基本信息全部入库。实现数据的统计分析、综合利用和广泛共享,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对区域内教育均衡、教育质量、人事管理、督导考核、招生考试、学籍管理、资源配置进行有效监管,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7.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①为保障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及2014年秋季中考信息技术的顺利实施,所有中学按每4轨配制一个计算机教室(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环境要求按省定标准执行,计算机台数以最大班容量计算),小学按每3轨配制一个计算机教室(计算机台数以最大班容量计算),此项工作必须在2014年春季完成。

②有条件的县为城区学校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要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每个县建成一个初中录播教室和一个小学录播教室。

8.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①对教学点和新接入宽带学校的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促进其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面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开展信息化专项培训,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②实施中小学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014年全部完成初级培训,2015年完成80%的中级培训;2015年完成中小学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逐步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制度,提升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规划能力以及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能力。

9.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

①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开展学生电脑作品和智能机器人竞赛等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借助个人学习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网络搜索引擎等网络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③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与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提倡“绿色上网”,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

10.加强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建设

按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到2013年底在小学三四五年级和初高中一二年级开设开足信息技术课程。2014年秋季起以在线测试方式实施全省信息技术中考加试,结果计入中考成绩。完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

11.推进信息化深入应用

①深入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建立市、县、校三级以教研员为主,骨干教师参与的教师协作组;所有中小学全部分学科建立校本教师协作组,构建“以教研员为核心,名师引领、全员参与”的网络教研体系,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实现网络教研常规化,常规教研网络化。

②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班通”教学应用活动。各县、校要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有效组织多媒体课堂,积极探索和创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应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总结“班班通”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规律。要对55岁以下教师利用“班班通”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课时比例做出要求,既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常态化,更要用好、用活、用出效益。各学校要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有安排、有登记。

③充分利用录播教室开展名师课堂、名校课堂;举办公开课、示范课。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在学期初将名师课堂、名校课堂的授课人、时间、科目以列表形式向所有学校公布,其余学校要组织师生通过网络实时收看,基本实现异地同步课堂,使偏远地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课后组织区域内教师同评一节课,授课教师本人也可通过回放总结反思课堂教学得失。同时将课堂教学资源存储到本地,逐步积累建立完善本地的教学资源库。

④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省厅已经确定2014年为“班班通”教学应用年,各县、校都要制定应用方案,开展“班班通”教学评比活动、并开展教师、学生个人学习空间评比、教学资源库评审、举办县域或区域内的教学应用现场会。

⑤逐步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规范和评价机制,将信息化应用水平列入对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考核内容。

12.积极开展信息化试点,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各县要选择一部分校长积极性高、教师能力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教学应用水平较好的学校作为试点校或示范校,探索“校校通”环境下校本资源建设以及跨校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班班通”环境下教学组织模式、实名制个人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以及信息化促进教研、教学、管理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模式。各试点学校要及时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模式和好做法、好经验。教育局要对试点校在经费上给予倾斜,鼓励学校大胆实践并及时推广试点校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发挥典型引领、辐射带动、全面推进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是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列入重要议程,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要积极主动、因地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完善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一把手”亲自抓,并设立专门的工作管理和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

2.保障经费投入。积极争取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建立从公用经费中列支运营维护保障经费的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倾斜力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积极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健全用户按需购买的机制。制定完善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统筹安排经费使用,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加强督查考核。建立教育信息化督导检查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市、县级政府年度教育工作考核范围。按照分年度建设任务,采取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年度工作任务落实。加大监督问责力度,建立约谈制度和督导检查结果通报制度,确保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4.确保运行安全。积极利用信息化专业技术机构和服务队伍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信息系统持续运行。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严格执行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切实开展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强化网络行为的指导,监管和防范网络有害行为及不良信息,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侵害校园文化。

5.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教育信息化在发展教育民生、促进教育均衡、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宣传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大部署、重要政策和进展成效,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履职尽责,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局面。

 

 

 

 

 

 

 

 

 

 

 

 

 

 

 

 

 

 

 

 

 

 

 

 

 

 

忻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4年3月4日印发 

共印70份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