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论坛 > 什么项目都“进校园”,学校装得下吗?

什么项目都“进校园”,学校装得下吗?

2020年04月08日 21:09:42 来源: 王营评教育 访问量:63

 
王营评教育
6小时前

什么项目都“进校园”,学校装得下吗?

王营

一些“进校园”项目,只重形式不看效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进校园。在有些地方,各类部门甚至采取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等形式推动工作“进校园”。类似活动如果过多过滥、不加分别、缺乏统筹,反而容易给学生增添负担。

就笔者从学校了解的情况看,各类“进校园”项目不止100多项,如“法治进校园”“消费维权进校园”“生态文明进校园”“消防安全进校园”“防震减灾进校园”“廉政进校园”“京剧进校园”“地方戏曲进校园”“民俗文化进校园”“国学进校园”“人工智能进校园”“科技进校园”等,林林总总,还可以列出很多。也就是说,政府有多少个部门,就应该有多少个进校园项目。

名目繁多的“进校园”项目,不仅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加重了师生的负担,并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有些“进校园”项目,动辄要求有计划、有方案、有备课、进课堂,但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学校每学科、每周的课时安排都是固定的,随意减少课时就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各类“进校园”项目都要进课堂,课时从哪里来?

有些“进校园”项目,要求有档案资料、有活动开展的过程性材料、有总结、有评价,为应付上级检查,师生不得不牺牲课余休息时间,打扫卫生,组织活动,补写档案材料,这必然会加重他们的课下负担。

有些“进校园”项目,只重形式,不要效果,组织该项活动的部门对活动缺乏整体设计,只是让学校拉拉条幅,贴贴标语,喊喊口号,实际上就是为了拍几张照片,在媒体上发个报道,以证明此项工作完成了,活动来去一阵风。这种纯粹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

客观地讲,各类“进校园”项目并非都是无理取闹,有些“进校园”项目对学生有益无害,面对名目繁多的“进校园”项目,校长要学会取舍、学会整合、学会借势,具体来说就是要念好“三字经”:

一是学会“拒”。对于铺天盖地、接踵而来的“进校园”项目,校长要睁大自己的眼睛,学会取舍。有些“进校园”项目可以充实校园德育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项目校长就要毫不犹豫地承担下来。一些活动只求形式,不求内容,只是为了应景,师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一无所获,这样的项目校长要旗帜鲜明地“拒”。自己实在拒绝不了的,要逐级向上反映,陈以利弊,争取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由他们出面解决问题。

二是学会“合”。有些“进校园”项目,与教材内容重复,校长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究,将其作为一项课程资源,整合在学科教学中。比如“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既可以与语文学科整合,也可以与地理、历史学科整合,还可以与艺术学科整合;再比如“生态文明进校园”“消防安全进校园”“科技进校园”等项目,可以与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整合。

同时,诸如“京剧进校园”“地方戏曲进校园”“民俗文化进校园”“国学进校园”等项目,也可以统一整合在“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之下,由各学科教师分别落实,不一定每个项目都安排专人讲授。这样以来,学校不用单独增加课时,教师也不用单独备课,既减轻了师生的负担,也丰富了学科课程资源。

三是学会“改”。有些“进校园”项目,校长没有理由的拒绝,也难以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借力打力,充分挖掘其促进学生成长的有利因素,将其改造成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比如“人工智能进校园”项目,虽然目前很多学校还不具备相应的设施条件,但它符合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并且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学校可以把它打造成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活动、节假日等时间,通过小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实践,开发学生和智慧潜能。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长期坚持,还可以推进学校其他领域的改革,促进学校形成特色。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