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教天地 > 15岁中学生用砖头暴打老师。不想养出“熊孩子”,父母需这样做

15岁中学生用砖头暴打老师。不想养出“熊孩子”,父母需这样做

2019年10月28日 20:30:21 来源: 雨后山林静 访问量:496

 
雨后山林静
7小时前

近期,校园频频发生一些暴力行为。有学生对同学进行暴力殴打,把同学直接殴打致死;也有的学生把老师打进了医院。人们都对孩子的这种暴力行为感到疑惑不解。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打起人来都是下狠手的,这是想把对方打死的节奏呀!孩子的这种行为太恐怖了,让我感到不寒而栗。我们来看看前两天发生的新闻:

10月24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某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打老师的事件。当天中午,一名男性老师从后门进入教室,另有一名男生紧随其后,男生双手紧握砖头,从背后击打男性老师头部9次,致该名老师倒地不起。其他学生把老师扶起来。打人的学生还想对老师进行施暴,被其他同学拖开,有学生拨打120。

行凶者为城北初中一名初三学生,受伤者为他的班主任。学生暴打老师的起因是因为该学生在校内骑行自行车,被学校巡逻队发现后报告其班主任,班主任对其教育后该学生心生不满所致,事发时,这名学生第一次拿起砖头就敲到班主任脑袋上。事后,警方介入调查。老师被送进医院抢救。

学生手持砖头暴打老师。

发生这件事后,人们纷纷对这样的学生进行谴责。但是除了对学生进行谴责以外,我更关心的是事件背后发生的原因及孩子的心理动机。为什么孩子会产生暴力行为?孩子如此暴打老师,主要是家庭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对老师如此不尊重。作为这些“熊孩子”的家长来说,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孩子的“熊行为”呢?

孩子在产生暴力行为时,都会有其社会动机。在社会动机里,其中就有一种动机叫侵犯动机。什么是侵犯动机呢?

一、侵犯动机

1.什么是侵犯动机?

侵犯动机简称侵犯,也叫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2.侵犯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早期指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性本能是遵循快乐的原则。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挫折—侵犯学说认为:

挫折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的机制有联想、强化、模仿。

在学生用砖头暴打老师这件事中,起因是老师教育了孩子不能在学校里骑自行车。使学生骑车的事情受到了挫折,这是导致学生暴打老师的直接原因。另外,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侵犯行为还可以是习得的。如果家里人对家庭成员有过这种暴力行为,孩子会通过学习这种行为来产生暴力。

学生把老师打倒在地。

二、童年的经历对大脑结构的影响

具有侵犯行为的“熊孩子”,他们这些行为也属于反社会行为中的一部分。反社会行为很多时候也被称为问题行为,包括暴力、偷窃、破坏行为、没有同情心和羞耻心、无视社会规则甚至法律规范。具有反社会倾向的儿童先天就比其他人更具攻击性。他们早年的经历影响着他们的大脑。

1.童年遭受的忽视和虐待会对个体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产生影响。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无论是什么原因,5—羟色胺水平都比较低。而被确诊为精神病患者也具有相同倾向。

2.反社会人群的大脑回路中,管理语言和情感的区域存在明显异常。

大脑边缘系统发育异常,大脑边缘主要作用之一是情绪的处理。反社会人格大脑的标志之一是杏仁体体积小或不活跃。这造成了他会缺乏同理心,不能理解他人的痛苦,也无法感受自己的痛苦。他们无法象正常人一样通过实际关系来习得各种体验。

3.反社会人群缺乏清晰的表达情感的能力。

因为他们不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会导致人们很难描述出他自己的主要感受。他们往往会直接用行动代替语言。

大脑结构图

三、父母如何做能帮助孩子减少“熊行为?”

1.父母要给孩子情感的抚养。

如果父母能经常陪伴孩子,与孩子沟通、及时给予他们回应,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孩子人格的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个体在生命的早期是相当脆弱和无能的,其生存本领甚至不及一些低等动物。一个孩子不仅需要他人提供一定的食品和衣物,还需要他人提供情感抚养,而情感抚养就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在上面这件事中,这位初三的学生对大家说,他的家长是在仁寿经商的,平时他在屋头妈老汉都不管,也管不到。

从孩子说的话中可以得知,父母经商,从早忙到晚,平常很少陪伴孩子,而且谁都管不到他。这种家庭养育风格属于忽视型家庭。在忽视型家庭中,孩子心里有话却无人述说。孩子有较多的自由而没有规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由于父母的忽视导致了孩子严重缺乏父母情感上的抚养。

2018年12月2号晚上,发生一起弑母案。12岁少年吴某对着母亲疯狂地砍了二十多刀,母亲当场死亡。小吴的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父母疏于管教,一直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的一个弑母男孩,在他三年前的日记里却看到,他曾恳求父亲少打麻将,多给自己一些陪伴,可最终连这点要求都被父亲拒绝了。

心理学家帕特森认为,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会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并最终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表达。

因此,父母要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无论是孩子是在抱怨还是述说委屈,父母都要放下手中的事情专注的聆听,给予孩子关爱。当孩子得到了这种关爱时,才会减少孩子的“熊行为”。孩子才可能与父母产生积极的亲子关系。有了感情的连接,才会减少孩子产生的不良行为。

12岁孩子弑母。

2.父母不要体罚孩子。

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父母不要惩罚孩子,更不要暴力对待孩子。打孩子和惩罚孩子都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从而会产生愤恨、叛逆、自暴自弃等心理,认定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从而做着坏孩子做的事情。

在2017年12月16日,江苏省常州市某小区发生了一起命案,年仅15岁的常小峰强奸了一名女孩,并把她从高空扔下摔死。

案发后,常小峰说:“我知道强奸是要枪毙的,不能让人知道,完了就想弄死她。”

常小峰说:“爸爸经常打骂我,还当着我的面看手机上的黄片,我走到他身边他都不关掉视频还让我一起看……”

当有律师问起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这位父亲回答:

“我没有文化,这事不要问我,是孩子他妈在管。”

这样的父亲,平常不管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只会暴打和体罚孩子。孩子在这种家庭中,会产生是什么心理呢?在他们的心里,就埋下了一颗暴力和淫秽的种子。15岁的孩子强奸并杀害了一名女孩,这样的暴力行径让人发指。

2012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家庭社会科学系学者琼·达兰特(Joan Durrant)等人回顾了前20年各地关于体罚的研究,发现“体罚导致儿童反社会行为增加”这样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常被体罚的小孩攻击性行为会增加,成年后,更可能有精神疾病、身体受伤、亲子关系问题,以及制造家庭暴力。

尤其是孩子长大了之后,他向内攻击的话,就会容易出现抑郁问题,向外攻击的话,就是打别人杀别人的问题。

15岁的常小峰

3.父母要读懂孩子的错误目的。

父母要读懂孩子不良行为后面的错误观念是什么。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一个孩子出现打人等不良行为时,是因为他们丧失了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打人这种行为,才能找回自己的信心和归属感。

在《正面管教》中说到:孩子会产生四种错误行为目的

  • 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 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 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 自暴自弃——错误观念:我不可能有所归属,所以我放弃。

孩子会打人,那是因为他们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当我来发号施令时,我才是有归属感的。而当孩子缺乏归属感的时候就会一直追求这种归属感。

孩子有四种错误行为目的。

有时孩子会与父母发生争执。比如:有的父母会命令孩子去写作业,而孩子就是不想去,想晚点写。这时父母会责骂孩子。而孩子此时背后的信念是:唯有当我来主导或控制时,我才有归属感。这是孩子在寻求权利。

当孩子在寻求权利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鼓励性的回应。不要强迫孩子,可以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比如问问孩子:

“你打算怎样安排你写作业的时间?是7点钟写还是8点钟写?”

让自己和孩子从冲突中撤离出来。而不是打孩子。当父母读懂了孩子的错误目的后,并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时,孩子也学会了如何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自然会减少打人的不良行为。

父母要给孩子鼓励性的回应。

4.父母要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如何来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呢?比如:当父母与孩子在路上看到了一条流浪狗后,可以对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条狗没有家也没有吃的,很可怜。还可以给狗狗一点吃的,对狗狗表现出同情。

当孩子在家发脾气、踢椅子、扔东西的时候,父母可以摸摸椅子对孩子说:你这样踢椅子,椅子会损坏的,你的脚也会痛的。然后父母轻轻地把椅子放好。让孩子通过父母的言行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在外面看到乞丐后,父母可以对乞丐给予一点施舍,告诉孩子,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没有收入是很可怜的。这样可以培养起孩子的同情心。

当人们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能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就能培养起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孩子在喂小狗。

“熊孩子”的暴力行为有多种原因引起,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孩子的心中缺少爱。他们没有被别人温柔的对待过,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父母的职责是要善待自己的孩子,并教育孩子如何去善待这个世界。当孩子的心里拥有了爱,那些“熊行为”就会自然减少了。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讲师/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家庭教育,感谢您的关注!

编辑:王应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静乐县杜家村学区 特此声明。